消息队列专题《三》——kafka知识体系、生产问题分析、调优

大家为啥选择kafka呢?有兴趣可以比较主流的MQ应用场景。

Kafka是高吞吐低延迟的高并发、高性能的消息中间件,在大数据领域有极为广泛的运用。配置良好的Kafka集群甚至可以做到每秒几十万、上百万的超高并发写入。 

除了性能原因,后期维护的成本也是我特别在意的因素。那么Kafka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的吞吐量和性能的呢?

一、kafka知识体系

1、页缓存技术 + 磁盘顺序写

 首先Kafka每次接收到数据都会往磁盘上去写,如下图所示。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了,如果把数据基于磁盘来存储,频繁的往磁盘文件里写数据,这个性能会不会很差?大家肯定都觉得磁盘写性能是极差的。

 

没错,要是真的跟上面那个图那么简单的话,那确实这个性能是比较差的。 

但是实际上Kafka在这里有极为优秀和出色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数据写入性能,首先Kafka是基于操作系统的页缓存来实现文件写入的。

操作系统本身有一层缓存,叫做page cache,是在内存里的缓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os cache,意思就是操作系统自己管理的缓存。

你在写入磁盘文件的时候,可以直接写入这个os cache里,也就是仅仅写入内存中,接下来由操作系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把os cache里的数据真的刷入磁盘文件中。

仅仅这一个步骤,就可以将磁盘文件写性能提升很多了,因为其实这里相当于是在写内存,不是在写磁盘,大家看下图。

 

接着另外一个就是kafka写数据的时候,非常关键的一点,他是以磁盘顺序写的方式来写的。也就是说,仅仅将数据追加到文件的末尾,不是在文件的随机位置来修改数据。 

普通的机械磁盘如果你要是随机写的话,确实性能极差,也就是随便找到文件的某个位置来写数据。

但是如果你是追加文件末尾按照顺序的方式来写数据的话,那么这种磁盘顺序写的性能基本上可以跟写内存的性能本身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上面那个图里,Kafka在写数据的时候,一方面基于了os层面的page cache来写数据,所以性能很高,本质就是在写内存罢了。

另外一个,他是采用磁盘顺序写的方式,所以即使数据刷入磁盘的时候,性能也是极高的,也跟写内存是差不多的。

基于上面两点,kafka就实现了写入数据的超高性能。 

那么大家想想,假如说kafka写入一条数据要耗费1毫秒的时间,那么是不是每秒就是可以写入1000条数据? 

但是假如kafka的性能极高,写入一条数据仅仅耗费0.01毫秒呢?那么每秒是不是就可以写入10万条数?

所以要保证每秒写入几万甚至几十万条数据的核心点,就是尽最大可能提升每条数据写入的性能,这样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写入更多的数据量,提升吞吐量。

2、零拷贝技术

说完了写入这块,再来谈谈消费这块。 

大家应该都知道,从Kafka里我们经常要消费数据,那么消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从kafka的磁盘文件里读取某条数据然后发送给下游的消费者,如下图所示。 

那么这里如果频繁的从磁盘读数据然后发给消费者,性能瓶颈在哪里呢

 

假设要是kafka什么优化都不做,就是很简单的从磁盘读数据发送给下游的消费者,那么大概过程如下所示:

先看看要读的数据在不在os cache里,如果不在的话就从磁盘文件里读取数据后放入os cache。

接着从操作系统的os cache里拷贝数据到应用程序进程的缓存里,再从应用程序进程的缓存里拷贝数据到操作系统层面的Socket缓存里,最后从Socket缓存里提取数据后发送到网卡,最后发送出去给下游消费。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大家看上图,很明显可以看到有两次没必要的拷贝吧! 

一次是从操作系统的cache里拷贝到应用进程的缓存里,接着又从应用程序缓存里拷贝回操作系统的Socket缓存里。 

而且为了进行这两次拷贝,中间还发生了好几次上下文切换,一会儿是应用程序在执行,一会儿上下文切换到操作系统来执行。

所以这种方式来读取数据是比较消耗性能的。 

Kafk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读数据的时候是引入零拷贝技术。

也就是说,直接让操作系统的cache中的数据发送到网卡后传输给下游的消费者,中间跳过了两次拷贝数据的步骤,Socket缓存中仅仅会拷贝一个描述符过去,不会拷贝数据到Socket缓存。

大家看下图,体会一下这个精妙的过程:

 

通过零拷贝技术,就不需要把os cache里的数据拷贝到应用缓存,再从应用缓存拷贝到Socket缓存了,两次拷贝都省略了,所以叫做零拷贝。 

对Socket缓存仅仅就是拷贝数据的描述符过去,然后数据就直接从os cache中发送到网卡上去了,这个过程大大的提升了数据消费时读取文件数据的性能。 

而且大家会注意到,在从磁盘读数据的时候,会先看看os cache内存中是否有,如果有的话,其实读数据都是直接读内存的。

如果kafka集群经过良好的调优,大家会发现大量的数据都是直接写入os cache中,然后读数据的时候也是从os cache中读。

相当于是Kafka完全基于内存提供数据的写和读了,所以这个整体性能会极其的高。

说个题外话,下回有机会给大家说一下Elasticsearch的架构原理,其实ES底层也是大量基于os cache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高性能检索的,跟Kafka原理类似。有机会的话,我会谈谈ELK这套系统。

3、消息队列通信的模式

3.1、 点对点模式

  

  如上图所示,点对点模式通常是基于拉取或者轮询的消息传送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发送到队列的消息被一个且只有一个消费者进行处理。生产者将消息放入消息队列后,由消费者主动的去拉取消息进行消费。点对点模型的的优点是消费者拉取消息的频率可以由自己控制。但是消息队列是否有消息需要消费,在消费者端无法感知,所以在消费者端需要额外的线程去监控。

3.2、 发布订阅模式

  

  如上图所示,发布订阅模式是一个基于消息送的消息传送模型,该模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订阅者。生产者将消息放入消息队列后,队列会将消息推送给订阅过该类消息的消费者(类似微信公众号)。由于是消费者被动接收推送,所以无需感知消息队列是否有待消费的消息!但是consumer1、consumer2、consumer3由于机器性能不一样,所以处理消息的能力也会不一样,但消息队列却无法感知消费者消费的速度!所以推送的速度成了发布订阅模模式的一个问题!假设三个消费者处理速度分别是8M/s、5M/s、2M/s,如果队列推送的速度为5M/s,则consumer3无法承受!如果队列推送的速度为2M/s,则consumer1、consumer2会出现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kafka运行原理

1、基础架构

  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学习这些中间件都习惯上来搞一张架构图,这样容易一目了然。

  Producer:Producer即生产者,消息的产生者,是消息的入口。
  kafka cluster
    Broker:Broker是kafka实例,每个服务器上有一个或多个kafka的实例,我们姑且认为每个broker对应一台服务器。每个kafka集群内的broker都有一个不重复的编号,如图中的broker-0、broker-1等……
    Topic:消息的主题,可以理解为消息的分类,kafka的数据就保存在topic。在每个broker上都可以创建多个topic。
    Partition:Topic的分区,每个topic可以有多个分区,分区的作用是做负载,提高kafka的吞吐量。同一个topic在不同的分区的数据是不重复的,partition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一个的文件夹!
    Replication:每一个分区都有多个副本,副本的作用是做备胎。当主分区(Leader)故障的时候会选择一个备胎(Follower)上位,成为Leader。在kafka中默认副本的最大数量是10个,且副本的数量不能大于Broker的数量,follower和leader绝对是在不同的机器,同一机器对同一个分区也只可能存放一个副本(包括自己)。
    Message:每一条发送的消息主体。
  Consumer:消费者,即消息的消费方,是消息的出口。
  Consumer Group:我们可以将多个消费组组成一个消费者组,在kafka的设计中同一个分区的数据只能被消费者组中的某一个消费者消费。同一个消费者组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一个topic的不同分区的数据,这也是为了提高kafka的吞吐量!
  Zookeeper:kafka集群依赖zookeeper来保存集群的的元信息,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2、工作流程分析

  上面介绍了kafka的基础架构及基本概念,不知道大家看完有没有对kafka有个大致印象,如果对还比较懵也没关系!我们接下来再结合上面的结构图分析kafka的工作流程,最后再回来整个梳理一遍我相信你会更有收获!

2.2.1、发送数据

  我们看上面的架构图中,producer就是生产者,是数据的入口。注意看图中的红色箭头,Producer在写入数据的时候永远的找leader,不会直接将数据写入follower!那leader怎么找呢?写入的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看下图:

   发送的流程就在图中已经说明了,就不单独在文字列出来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消息写入leader后,follower是主动的去leader进行同步的!producer采用push模式将数据发布到broker,每条消息追加到分区中,顺序写入磁盘,所以保证同一分区内的数据是有序的!写入示意图如下:

上面说到数据会写入到不同的分区,那kafka为什么要做分区呢?相信大家应该也能猜到,分区的主要目的是:
  1、 方便扩展。因为一个topic可以有多个partition,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扩展机器去轻松的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
  2、 提高并发。以partition为读写单位,可以多个消费者同时消费数据,提高了消息的处理效率。

  熟悉负载均衡的朋友应该知道,当我们向某个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服务端可能会对请求做一个负载,将流量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那在kafka中,如果某个topic有多个partition,producer又怎么知道该将数据发往哪个partition呢?kafka中有几个原则:
  1、 partition在写入的时候可以指定需要写入的partition,如果有指定,则写入对应的partition。
  2、 如果没有指定partition,但是设置了数据的key,则会根据key的值hash出一个partition。
  3、 如果既没指定partition,又没有设置key,则会轮询选出一个partition。

  保证消息不丢失是一个消息队列中间件的基本保证,那producer在向kafka写入消息的时候,怎么保证消息不丢失呢?其实上面的写入流程图中有描述出来,那就是通过ACK应答机制!在生产者向队列写入数据的时候可以设置参数来确定是否确认kafka接收到数据,这个参数可设置的值为01all
  0代表producer往集群发送数据不需要等到集群的返回,不确保消息发送成功。安全性最低但是效率最高。
  1代表producer往集群发送数据只要leader应答就可以发送下一条,只确保leader发送成功。
  all代表producer往集群发送数据需要所有的follower都完成从leader的同步才会发送下一条,确保leader发送成功和所有的副本都完成备份。安全性最高,但是效率最低。

  最后要注意的是,如果往不存在的topic写数据,能不能写入成功呢?kafka会自动创建topic,分区和副本的数量根据默认配置都是1。

2.2.2、保存数据

Producer将数据写入kafka后,集群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保存了!kafka将数据保存在磁盘,可能在我们的一般的认知里,写入磁盘是比较耗时的操作,不适合这种高并发的组件。Kafka初始会单独开辟一块磁盘空间,顺序写入数据(效率比随机写入高)。

Partition 结构
  前面说过了每个topic都可以分为一个或多个partition,如果你觉得topic比较抽象,那partition就是比较具体的东西了!Partition在服务器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一个的文件夹,每个partition的文件夹下面会有多组segment文件,每组segment文件又包含.index文件、.log文件、.timeindex文件(早期版本中没有)三个文件, log文件就实际是存储message的地方,而index和timeindex文件为索引文件,用于检索消息。

  

  如上图,这个partition有三组segment文件,每个log文件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存储的message数量是不一定相等的(每条的message大小不一致)。文件的命名是以该segment最小offset来命名的,如000.index存储offset为0~368795的消息,kafka就是利用分段+索引的方式来解决查找效率的问题。

Message结构
上面说到log文件就实际是存储message的地方,我们在producer往kafka写入的也是一条一条的message,那存储在log中的message是什么样子的呢?消息主要包含消息体、消息大小、offset、压缩类型……等等!我们重点需要知道的是下面三个:
  1、 offset:offset是一个占8byte的有序id号,它可以唯一确定每条消息在parition内的位置!
  2、 消息大小:消息大小占用4byte,用于描述消息的大小。
  3、 消息体:消息体存放的是实际的消息数据(被压缩过),占用的空间根据具体的消息而不一样。

存储策略
  无论消息是否被消费,kafka都会保存所有的消息。那对于旧数据有什么删除策略呢?
  1、 基于时间,默认配置是168小时(7天)。
  2、 基于大小,默认配置是1073741824。
  需要注意的是,kafka读取特定消息的时间复杂度是O(1),所以这里删除过期的文件并不会提高kafka的性能!

2.2.3、消费数据

消息存储在log文件后,消费者就可以进行消费了。与生产消息相同的是,消费者在拉取消息的时候也是找leader去拉取。

  多个消费者可以组成一个消费者组(consumer group),每个消费者组都有一个组id!同一个消费组者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一topic下不同分区的数据,但是不会组内多个消费者消费同一分区的数据!!!是不是有点绕。我们看下图:

  

  图示是消费者组内的消费者小于partition数量的情况,所以会出现某个消费者消费多个partition数据的情况,消费的速度也就不及只处理一个partition的消费者的处理速度!如果是消费者组的消费者多于partition的数量,那会不会出现多个消费者消费同一个partition的数据呢?上面已经提到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多出来的消费者不消费任何partition的数据。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建议消费者组的consumer的数量与partition的数量一致
  在保存数据的小节里面,我们聊到了partition划分为多组segment,每个segment又包含.log、.index、.timeindex文件,存放的每条message包含offset、消息大小、消息体……我们多次提到segment和offset,查找消息的时候是怎么利用segment+offset配合查找的呢?假如现在需要查找一个offset为368801的message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先看看下面的图:

  1、 先找到offset的368801message所在的segment文件(利用二分法查找),这里找到的就是在第二个segment文件。
  2、 打开找到的segment中的.index文件(也就是368796.index文件,该文件起始偏移量为368796+1,我们要查找的offset为368801的message在该index内的偏移量为368796+5=368801,所以这里要查找的相对offset为5)。由于该文件采用的是稀疏索引的方式存储着相对offset及对应message物理偏移量的关系,所以直接找相对offset为5的索引找不到,这里同样利用二分法查找相对offset小于或者等于指定的相对offset的索引条目中最大的那个相对offset,所以找到的是相对offset为4的这个索引。
  3、 根据找到的相对offset为4的索引确定message存储的物理偏移位置为256。打开数据文件,从位置为256的那个地方开始顺序扫描直到找到offset为368801的那条Message。

  这套机制是建立在offset为有序的基础上,利用segment+有序offset+稀疏索引+二分查找+顺序查找等多种手段来高效的查找数据!至此,消费者就能拿到需要处理的数据进行处理了。那每个消费者又是怎么记录自己消费的位置呢?在早期的版本中,消费者将消费到的offset维护zookeeper中,consumer每间隔一段时间上报一次,这里容易导致重复消费,且性能不好!在新的版本中消费者消费到的offset已经直接维护在kafk集群的__consumer_offsets这个topic中!

三、kafka线上问题

请结合我前两篇文章一起看,效果更好哦

要想很好的规避掉线上问题,发挥出kafka的最佳优势,主要考察几点——1)熟悉kafka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说白了,就是kafka的理念;2)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仅是kafka本身的线上问题,还包括对业务流程的理解;3)玩透kafka,玩的就是它的参数,学习其他中间件也是这个路子。

 3.1、JVM参数设置

kafka是scala语言开发,运行在JVM上,需要对JVM参数合理设置,参看JVM调优专题 修改bin/kafka-start-server.sh中的jvm设置 1 export KAFKA_HEAP_OPTS="‐Xmx16G ‐Xms16G ‐Xmn12G ‐XX:MetaspaceSize=256M ‐XX:+UseG1GC ‐XX:MaxGCPauseMillis=50" 这种大内存的情况一般都要用G1垃圾收集器,因为年轻代内存比较大,用G1可以设置GC最大停顿时间,不至于一次minor gc就花费太长 时间、

3.2、消息丢失情况

 消息发送端: 
    (1)acks=0: 表示producer不需要等待任何broker确认收到消息的回复,就可以继续发送下一条消息。性能最高,但是最容易丢消 息。大数据统计报表场景,对性能要求很高,对数据丢失不敏感的情况可以用这种。
    (2)acks=1: 至少要等待leader已经成功将数据写入本地log,但是不需要等待所有follower是否成功写入。就可以继续发送下一条消 息。这种情况下,如果follower没有成功备份数据,而此时leader又挂掉,则消息会丢失。 
    (3)acks=-1或all: 这意味着leader需要等待所有备份(min.insync.replicas配置的备份个数)都成功写入日志,这种策略会保证只要有一 个备份存活就不会丢失数据。这是最强的数据保证。一般除非是金融级别,或跟钱打交道的场景才会使用这种配置。当然如果 min.insync.replicas配置的是1则也可能丢消息,跟acks=1情况类似。 
消息消费端:
        如果消费这边配置的是自动提交,万一消费到数据还没处理完,就自动提交offset了,但是此时你consumer直接宕机了,未处理完的数据 丢失了,下次也消费不到了。

3.3、消息重复消费 

消息发送端: 发送消息如果配置了重试机制,比如网络抖动时间过长导致发送端发送超时,实际broker可能已经接收到消息,但发送方会重新发送消息
消息消费端: 如果消费这边配置的是自动提交,刚拉取了一批数据处理了一部分,但还没来得及提交,服务挂了,下次重启又会拉取相同的一批数据重复处理一般消费端都是要做消费幂等处理的。
但凡看过我之前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一个内部ID,一个业务ID就能解决的事情。

3.4、消息乱序 

如果发送端配置了重试机制,kafka不会等之前那条消息完全发送成功才去发送下一条消息,这样可能会出现,发送了1,2,3条消息,第 一条超时了,后面两条发送成功,再重试发送第1条消息,这时消息在broker端的顺序就是2,3,1了 。可以通过设置参数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 = 1来限制客户端在单个连接上能够发送的未响应请求的个数,设置此值是1 表示kafka broker在响应请求之前client不能再向同一个broker发送请求,这样便可以避免消息乱序。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个设置,就导致阻塞了,阻塞的效率。。。。

3.5、消息积压

1)线上有时因为发送方发送消息速度过快,或者消费方处理消息过慢,可能会导致broker积压大量未消费消息。 此种情况如果积压了上百万未消费消息需要紧急处理,可以修改消费端程序,让其将收到的消息快速转发到其他topic(可以设置很多分 区),然后再启动多个消费者同时消费新主题的不同分区。
2)由于消息数据格式变动或消费者程序有bug,导致消费者一直消费不成功,也可能导致broker积压大量未消费消息。 此种情况可以将这些消费不成功的消息转发到其它队列里去(类似死信队列),后面再慢慢分析死信队列里的消息处理问题。

3.6、延时队列

有电商平台经历的小伙伴,或者购物的程序员小伙伴都遇到一个事情吧。下单之后,需要在半个小时内付款,淘宝、京东如此,12306、携程购票也是如此。

延时队列存储的对象是延时消息。所谓的“延时消息”是指消息被发送以后,并不想让消费者立刻获取,而是等待特定的时间后,消费者 才能获取这个消息进行消费,延时队列的使用场景有很多, 比如 :
 1)在订单系统中, 一个用户下单之后通常有 30 分钟的时间进行支付,如果 30 分钟之内没有支付成功,那么这个订单将进行异常处理, 这时就可以使用延时队列来处理这些订单了。
 2)订单完成1小时后通知用户进行评价。
实现思路:发送延时消息时先把消息按照不同的延迟时间段发送到指定的队列中(topic_1s,topic_5s,topic_10s,...topic_2h,这个一 般不能支持任意时间段的延时),然后通过定时器进行轮询消费这些topic,查看消息是否到期,如果到期就把这个消息发送到具体业务处理的topic中,队列中消息越靠前的到期时间越早,具体来说就是定时器在一次消费过程中,对消息的发送时间做判断,看下是否延迟到对应时间了,如果到了就转发,如果还没到这一次定时任务就可以提前结束了。

3.7、消息回溯 

如果某段时间对已消费消息计算的结果觉得有问题,可能是由于程序bug导致的计算错误,当程序bug修复后,这时可能需要对之前已消 费的消息重新消费,可以指定从多久之前的消息回溯消费,这种可以用consumer的offsetsForTimes、seek等方法指定从某个offset偏移的消息开始消费。

3.8、分区数与吞吐量的关系

可以用kafka压测工具自己测试分区数不同,各种情况下的吞吐量
 1 # 往test里发送一百万消息,每条设置1KB 
 2 # throughput 用来进行限流控制,当设定的值小于 0 时不限流,当设定的值大于 0 时,当发送的吞吐量大于该值时就会被阻塞一段时间
 3 bin/kafka‐producer‐perf‐test.sh ‐‐topic test ‐‐num‐records 1000000 ‐‐record‐size 1024 ‐‐throughput ‐1
 4 ‐‐producer‐props bootstrap.servers=192.168.0.60:9092 acks=1
网络上很多资料都说分区数越多吞吐量越高 , 但从压测结果来看,分区数到达某个值吞吐量反而开始下降,实际上很多事情都会有一个 临界值,当超过 这个临界值之后,很多原本符合既定逻辑的走向又会变得不同。一般情况分区数跟集群机器数量相当就差不多了。 当然吞吐量的数值和走势还会和磁盘、文件系统、 I/O调度策略等因素相关。 注意:如果分区数设置过大,比如设置10000,可能会设置不成功,后台会报错"java.io.IOException : Too many open files"。 异常中最关键的信息是“ Too many open flies”,这是一种常见的 Linux 系统错误,通常意味着文件描述符不足,它一般发生在创建线 程、创建 Socket、打开文件这些场景下 。 在 Linux系统的默认设置下,这个文件描述符的个数不是很多 ,通过 ulimit -n 命令可以查 看:一般默认是1024,可以将该值增大,比如:ulimit -n 65535
 
test 分区数 1
 
my-replicated-topic 分区数 3

3.9、内存缓冲的大小:buffer.memory

 

  首先我们看看“buffer.memory”这个参数是什么意思?

  Kafka的客户端发送数据到服务器,一般都是要经过缓冲的,也就是说,你通过KafkaProducer发送出去的消息都是先进入到客户端本地的内存缓冲

里,然后把很多消息收集成一个一个的Batch,再发送到Broker上去的。所以这个“buffer.memory”的本质就是用来约束KafkaProducer能够使用的内存缓

冲的大小的,他的默认值是32MB。那么既然了解了这个含义,大家想一下,在生产项目里,这个参数应该怎么来设置呢?你可以先想一下,如果这个内

存缓冲设置的过小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内存缓冲里大量的消息会缓冲在里面,形成一个一个的Batch,每个Batch

里包含多条消息。然后KafkaProducer有一个Sender线程会把多个Batch打包成一个Request发送到Kafka服务器上去。

 

那么如果要是内存设置的太小:

  可能导致一个问题:消息快速的写入内存缓冲里面,但是Sender线程来不及把Request发送到Kafka服务器。这样是不是会造成内存缓冲很快就被写满?一旦被写满,

就会阻塞用户线程,不让继续往Kafka写消息了。所以对于“buffer.memory”这个参数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压测,你需要测算一下在生产环境,你的用户线程会

以每秒多少消息的频率来写入内存缓冲。比如说每秒300条消息,那么你就需要压测一下,假设内存缓冲就32MB,每秒写300条消息到内存缓冲,是否会经常把内存缓冲

写满?经过这样的压测,你可以调试出来一个合理的内存大小。

3.10、多少数据打包为一个Batch合适:batch.size

  接着你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你的“batch.size”应该如何设置?

  这个东西是决定了你的每个Batch要存放多少数据就可以发送出去了。比如说你要是给一个Batch设置成是16KB的大小,那么里面凑够16KB的数据就可以发送了。这个参数的

默认值是16KB,一般可以尝试把这个参数调节大一些,然后利用自己的生产环境发消息的负载来测试一下。

比如说发送消息的频率就是每秒300条,那么如果比如“batch.size”调节到了32KB,或者64KB,是否可以提升发送消息的整体吞吐量。因为理论上来说,提升batch的大小,可以允许

更多的数据缓冲在里面,那么一次Request发送出去的数据量就更多了,这样吞吐量可能会有所提升。但是这个东西也不能无限的大,过于大了之后,要是数据老是缓冲在Batch里迟

迟不发送出去,那么岂不是你发送消息的延迟就会很高。比如说,一条消息进入了Batch,但是要等待5秒钟Batch才凑满了64KB,才能发送出去。那这条消息的延迟就是5秒钟。所以

需要在这里按照生产环境的发消息的速率,调节不同的Batch大小自己测试一下最终出去的吞吐量以及消息的 延迟,设置一个最合理的参数。

3.11、要是一个Batch迟迟无法凑满怎么办:linger.ms

  要是一个Batch迟迟无法凑满,此时就需要引入另外一个参数了,“linger.ms”,他的含义就是说一个Batch被创建之后,最多过多久,不管这个Batch有没有写满,都必须发送出去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batch.size是16kb,但是现在某个低峰时间段,发送消息很慢。这就导致可能Batch被创建之后,陆陆续续有消息进来,但是迟迟无法凑够16KB,难道此时就一直等着吗?

当然不是,假设你现在设置“linger.ms”是50ms,那么只要这个Batch从创建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50ms了,哪怕他还没满16KB,也要发送他出去了。所以“linger.ms”决定了你的消息一旦写入一个Batch,

最多等待这么多时间,他一定会跟着Batch一起发送出去。避免一个Batch迟迟凑不满,导致消息一直积压在内存里发送不出去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参数。这个参数一般要非常慎重的来设置,

要配合batch.size一起来设置。举个例子,首先假设你的Batch是32KB,那么你得估算一下,正常情况下,一般多久会凑够一个Batch,比如正常来说可能20ms就会凑够一个Batch。

那么你的linger.ms就可以设置为25ms,也就是说,正常来说,大部分的Batch在20ms内都会凑满,但是你的linger.ms可以保证,哪怕遇到低峰时期,20ms凑不满一个Batch,还是会在25ms之后强制Batch发送出去。

如果要是你把linger.ms设置的太小了,比如说默认就是0ms,或者你设置个5ms,那可能导致你的Batch虽然设置了32KB,但是经常是还没凑够32KB的数据,5ms之后就直接强制Batch发送出去,这样也不太好其实,会导致你的Batch形同虚设,一直凑不满数据。

3.11、最大请求大小 :max.request.size

  这个参数决定了每次发送给Kafka服务器请求的最大大小,同时也会限制你一条消息的最大大小也不能超过这个参数设置的值,这个其实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消息的大小来灵活的调整。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公司发送的消息都是那种大的报文消息,每条消息都是很多的数据,一条消息可能都要20KB。此时你的batch.size是不是就需要调节大一些?比如设置个512KB?然后你的buffer.memory是不是要给的大一些?比如设置个128MB?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大消息的场景下,还能使用Batch打包多条消息的机制。但是此时“max.request.size”是不是也得同步增加?

因为可能你的一个请求是很大的,默认他是1MB,你是不是可以适当调大一些,比如调节到5MB?

3.12、重试机制:“retries”和“retries.backoff.ms”

“retries”和“retries.backoff.ms”决定了重试机制,也就是如果一个请求失败了可以重试几次,每次重试的间隔是多少毫秒。

这个大家适当设置几次重试的机会,给一定的重试间隔即可,比如给100ms的重试间隔。

------------------------------------- 优化之 --- 提升吞吐量 -----------------------------------

 

 ------------------------------------- 优化之 --- 保证低时延 -----------------------------------

 

 ------------------------------------- 优化之 --- 保证高持久 -----------------------------------
 

 

---------------------------------------------------- 参数说明 ----------------------------------------------------

replica复制配置

     每个follow从leader拉取消息进行同步数据,follow同步性能由这几个参数决定:

  • num.replica.fetchers:拉取线程数
  • replica.fetch.min.bytes:拉取最小字节数
  • replica.fetch.min.bytes:拉取最大字节数
  • replica.fetch.wait.max.ms:最大等待时间

     优化建议

  • num.replica.fetchers 配置多可以提高follower的I/O并发度,单位时间内leader持有更多请求,相应负载会增大,需要根据机器硬件资源做权衡
  • replica.fetch.min.bytes=1 默认配置为1字节,否则读取消息不及时
  • replica.fetch.max.bytes= 5 * 1024 * 1024 默认为1MB,这个值太小,5MB为宜,根据业务情况调整
  • replica.fetch.wait.max.ms follow拉取频率,频率过高,会导致cpu飙升,因为leader无数据同步,leader会积压大量无效请求情况

压缩速度

  • compression.type:压缩的速度上lz4=snappy<gzip。

有序性

  • 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 (affects ordering,设置为1可以保证有序性,但是发送性能会受影响。不为1的时候,如果发生消息重发则会乱序),在单个连接中,producer客户端在阻塞之前,可以允许未被确认的最大请求数,即当一个连接中未被确认的请求数超过了该设置,那么该producer客户端将会阻塞。注意:如果该值设置得比1大,当出现发送失败的情况,且retries配置项又开启时,那么存在消息被重新排序的风险。

幂等性:enable.idempotence

  重要性:低
  类型:Boolean
  默认值:false

  是否使用幂等性。如果设置为true,表示producer将确保每一条消息都恰好有一份备份;如果设置为false,则表示producer因发送数据到broker失败重试使,可能往数据流中写入多分重试的消息。

  注意:如果使用idempotence,即enable.idempotence为true,那么要求配置项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的值必须小于或等于5;配置项retries的值必须大于0;acks配置项必须设置为all。如果这些值没有被用户明确地设置,那么系统将自动选择合适的值。如果设置  的值不合适,那么会抛出ConfigException异常。

网络和IO线程配置优化

 配置参数

  • num.network.threads:Broker处理消息的最大线程数
  • num.io.threads:Broker处理磁盘IO的线程数

 优化建议

  • 一般num.network.threads主要处理网络io,读写缓冲区数据,基本没有io等待,配置线程数量为cpu核数加1
  • num.io.threads主要进行磁盘io操作,高峰期可能有些io等待,因此配置需要大些。配置线程数量为cpu核数2倍,最大不超过3倍.

日志保留策略配置

  当kafka server的被写入海量消息后,会生成很多数据文件,且占用大量磁盘空间,如果不及时清理,可能磁盘空间不够用,kafka默认是保留7天。

 优化建议

  • 减少日志保留时间,建议三天或则更多时间。log.retention.hours=72
  • 段文件配置1GB,有利于快速回收磁盘空间,重启kafka加载也会加快(如果文件过小,则文件数量比较多,kafka启动时是单线程扫描目录(log.dir)下所有数据文件),文件较多时性能会稍微降低。log.segment.bytes=1073741824

log数据文件刷盘策略

为了大幅度提高producer写入吞吐量,需要定期批量写文件

  优化建议

    • 每当producer写入10000条消息时,刷数据到磁盘。log.flush.interval.messages=10000
    • 每间隔1秒钟时间,刷数据到磁盘。log.flush.interval.ms=1000

四、相关管理工具

monitor,manager,eagle

自己去下载安装一下,总有一款适合你,推荐后两款哦

总结

  花了四天时间,才算把这边博客写完,其实也就是从kafka的知识体系,到基本原理,再到生产问题的解决和优化去整体阐述了kafka的问题,很多截图都还是从其他大佬那里复制来的。这也是本人学习的一贯思路——先了解功能架构,再去了解基本原理,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说白了比拼方法论和哲学,别笑,真的是哲学,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线上问题与调优其实就是进一步了解它的原理,只不过通常就是干调参的活。

 

posted @ 2020-10-30 08:55  杨兮臣  阅读(28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