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Wing 1015. 摘花生
\(AcWing\) \(1015\). 摘花生
一、题目描述
\(Hello\) \(Kitty\)想摘点花生送给她喜欢的米老鼠
她来到一片有网格状道路的矩形花生地(如下图),从 西北角 进去,东南角 出来
地里每个道路的交叉点上都有种着一株花生苗,上面有若干颗花生,经过一株花生苗就能摘走该它上面所有的花生
\(Hello\) \(Kitty\)只能 向东 或 向南 走,不能 向西 或 向北 走
问\(Hello\) \(Kitty\)最多能够摘到多少颗花生
输入格式
第一行是一个整数\(T\),代表一共有多少组数据。
接下来是\(T\)组数据。
每组数据的第一行是两个整数,分别代表花生苗的行数\(R\)和列数 \(C\)。
每组数据的接下来\(R\)行数据,从北向南依次描述每行花生苗的情况。每行数据有\(C\)个整数,按从西向东的顺序描述了该行每株花生苗上的花生数目\(M\)。
输出格式
对每组输入数据,输出一行,内容为Hello Kitty
能摘到得最多的花生颗数。
数据范围
\(1≤T≤100,1≤R,C≤100,0≤M≤1000\)
输入样例:
2
2 2
1 1
3 4
2 3
2 3 4
1 6 5
输出样例:
8
16
二、\(DP\)分析
状态表示
\(f[i][j]\): 小猫可在出现的每个位置\((x,y)\), 策略:面向答案编程,
从\((1,1)\)走到\((x,y)\)有多条路线,我们设\(f(x,y)\)为所有路线中 花生数量之和 最大值
状态转移
填充顺序
观察状态转移方程,发现:
① 由于是一个二维状态表示,所以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二维表,需要对二维表进行数据填充。
② 第\(i\)行依赖第\(i-1\)行,第\(j\)列,依赖\(j-1\)列,所以,考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就是先处理\(i,j\)中小的,再处理大的,可以形成递推依赖。
初始值
观察状态转移方程,知道\(f[1][1]=w[1][1]\)
答案
最终我们要计算的是在东南角时可以获取到的最多花生数,即\(f[n][m]\)。
三、二维\(DP\)写法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10;
int w[N][N];
int f[N][N];
int n, m;
int main() {
int T;
cin >> T;
while (T--) {
memset(f, 0, sizeof f);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cin >> w[i][j];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 递推的出发点,采用特判的办法手动维护,其它的靠关系式递推完成
// 之所以这样对起点进行初始化,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逻辑自洽
if (i == 1 && j == 1)
f[i][j] = w[i][j];
else
f[i][j] = max(f[i - 1][j], f[i][j - 1]) + w[i][j];
printf("%d\n", f[n][m]);
}
return 0;
}
四、一维\(DP\)写法
从二维降一维时,发现每个数据,只依赖于它上一行的同列数据,和同一行的左侧数据,也就是可以概括为依赖于 左+上。而采用一维进行记录状态时,\(f[i-1]\)表示的是\(f[i]\)的左侧供给数据,\(f[i]\)描述的是上一行的同列供给数据,两者\(PK\)就可以覆盖掉当前值。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10;
int w[N][N];
int f[N];
int n, m;
int main() {
int T;
scanf("%d", &T);
while (T--) {
memset(f, 0, sizeof f);
scanf("%d %d", &n, &m);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scanf("%d", &w[i][j]);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if (i == 1 && j == 1) // 递推的出发点,采用特判的办法手动维护,其它的靠关系式递推完成
f[j] = w[i][j];
else
f[j] = max(f[j], f[j - 1]) + w[i][j];
printf("%d\n", f[m]);
}
return 0;
}
五、深搜写法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通过了 2/10个数据
const int N = 110;
int w[N][N];
int n, m;
int dfs(int x, int y) {
if (x == n && y == m) return w[n][m];
if (x > n || y > m) return 0;
return max(dfs(x + 1, y), dfs(x, y + 1)) + w[x][y];
}
int main() {
int T;
cin >> T;
while (T--) {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cin >> w[i][j];
printf("%d \n", dfs(1, 1));
}
return 0;
}
不使用记忆化的深搜是不可以原谅的,速度太慢!究其原因应该是存在大量重复计算,比如\(dfs(3,5)\),每次都计算一遍,性能要是好了就怪了,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使用\(dfs\),就一定要思考使用数组完成记忆化,否则就别用。
六、深搜+记忆化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10;
int w[N][N];
int n, m;
int f[N][N];
int dfs(int x, int y) {
if (f[x][y]) return f[x][y];
if (x == n && y == m) return w[n][m];
if (x > n || y > m) return 0;
f[x + 1][y] = dfs(x + 1, y);
f[x][y + 1] = dfs(x, y + 1);
return f[x][y] = max(f[x + 1][y], f[x][y + 1]) + w[x][y];
}
int main() {
int T;
cin >> T;
while (T--) {
memset(f, 0, sizeof f);
cin >> n >> m;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m; j++)
cin >> w[i][j];
printf("%d \n", dfs(1, 1));
}
return 0;
}
七、理解与感悟
1、递推关系式(状态转移方程)
在一般的局面下 ,比如现在处在\((i,j)\)这个位置上时,思考如何给这个位置确定最佳的花生数量,显然是从左侧花生数量和上侧花生数量取一个\(max\),再加上当前位置的花生数量即可完成填充:
2、递推起点和终点
有了递推式,才会思考哪里是递推起点和终点。西北角进入矩阵,东南角出去,很明显本题的起点是\((1,1)\),终点是\((n,m)\)
-
起点\(f[1][1]\):此处是入口,无法从其它位置转移而来,本身花生数就是最大数量,即\(f[1][1]=w[1][1]\)
-
终点\(f[n][m]\):此处是出口,是答案,是结果,它的值需要走状态转移方程来确定
3、递推顺序
有了递推关系式和起点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递推计算,获取到\(f[n][m]\)的值,使用 瞪眼大法 (观察法),我们知道当前状态计算需要 上一行的同列数据 与 同行的前列数据,也就是在计算当前状态之前,务必保证它的上一行同列数据和同行前列数据完成填充工作,而双重循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的枚举顺序,恰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我们继续学习的动态规划问题,大家将会看到多维状态下,多层循环的枚举次序,其实 本质上都是为了填表。
4、与搜索的区别
-
动态规划\(f[i,j]\)含义:从起点走到\((i,j)\),可以取得的最大价值,随地随地都知道当前的值。
-
搜索\(dfs(i,j)\)含义:从\((i,j)\)出发,到终点时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现在的值需要以后的值确定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