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

当前微信坚持做的事情哪些作对了(或未改变初衷的)

  1. 二维码 P52,P54
    "可能我说二维码过一年以后将会满地都是,大家都不信,但我们现在就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努力让二维码能够普及起来"
    微信不仅说到了,还做到了。那些说自己也预判到了二维码的流行,但仅仅是说说,真的对这个趋势有什么贡献么,还只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不是产品的定义者。

  2. 四个TAB P62
    "目前微信的界面下,只有4个Tab,我们保证两年之内,还只有4个TAab"
    到目前为止都只有4个TAB, 分别是微信,通讯录,发现,我。而且不仅保持了2年,竟然10年都没有改变。

  3. 语音信息 P138
    "有时候我们误认为UI就是怎么把用户界面表现的更绚丽一些,但是所有的视觉表现都不如条例清晰重要"
    用手机发语音信息的交互设计,如何做到简单,易用。是录制好了再发送,还是直接说话发送,接收者如何阅读信息,语音到文字的转换有哪些应用场景。

  4. 云存储 P47
    "但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没有这么做,以防止用户账号被盗的时候,会泄露隐私。所以,我们只满足用户切换手机时数据迁移的需要,而不考虑为了那一刻的需要而做一个复杂的高端的云存储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微信不存储聊天记录,最主要的原因就如上面所说。当然你可以提出你的看法,就像最后张小龙说的那样,只有你自己的理解才是你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是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 同理心体验产品,产品具有生命力
    做产品就是体会人的感受,既要有站在他人角度考虑的同理心,也要有对自己感受的把握。微信中很多设计都是从自己的需要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炫技,和竞对比较而设计功能。虽然前有QQ这个巨大的参照物,而微信还能走出自己的一条IM之路,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微信虽然已经发布了10多年,但是现在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2. 为什么没有方法论,实践检验分析
    这本书整体看并没有具体的方法论,比如XXX分析法等学院派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例子出发,讲述一个设计点,一个具体的考虑,一个实用的功能。所以张小龙曾提到微信是进化出来的,而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下个月要做什么功能甚至这个月都不知道,一种处于探索的状态,让人感到新奇和刺激。这本书很少引用其他人的理论或者说法,印象中引用了凯文凯利《失控》中的一些说法,所以这本书张小龙应该看过。

  3. 大道至简,面向未来的设计,少即是多
    正像张小龙所说,微信的很多功能不是面向当前,而是面向未来的设计。即你要考虑这个功能很多年后人们怎样用他,而不是当下怎么把这个功能放到系统中。这个观点其实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设计才能让功能真的被用起来,而不是软件中的80%功能都是沉没功能,即几乎没有人使用。如果用户不用他,这个功能对于产品来说就没有价值,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清楚这一点。

  4.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具体解释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在这本书里,张小龙给出了自己的一种看法。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的教条。任何东西一旦说出来,就变成了教条,它就已经错了。一定是你自己理解到的才是你自己的。"

PS:
当你写读后感的时候,真的只在写读了之后的感想么?你会完全脱离读过的这本书,而只从记忆中搜寻点滴印象么?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这也是最原始的做法,因为读后感不单单是一种感想的输出,还需要你的想法和书中的想法碰撞,进而激发自己的思考,比如学习从一些新的角度看问题,对某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新的理解,或者通过反对作者的看法而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些都不仅仅需要回忆,还需要你和书有互动,比如阅读时候的划线,批注,甚至是走路时突然被触发的灵感。因此写读后感不仅是一连串阅读行为的汇总,更是一个产生阅读化学反应的活动,这些活动我们需要有容器去盛放他,仅靠记忆是不够的。因为对于人的大脑来说,你记住的很可能是你以前就知道的,只不过通过一次阅读又被强化了一些。新的事物,新的认知,新的观点,对于大脑来说是一种挑战,所以需要通过理解,推演,重复才能够被记住。写作是一种很好表达这种成果的方式。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但我还是要说出来。

posted @ 2022-08-03 07:40  LionelGeng  阅读(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