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储过程中编写正确的事务处理代码
SET
XACT_ABORT
指定当 Transact-SQL
语句产生运行时错误时,Microsoft® SQL Server™ 是否自动回滚当前事务。
语法
SET XACT_ABORT { ON | OFF }
注释
当 SET XACT_ABORT 为 ON 时,如果
Transact-SQL 语句产生运行时错误,整个事务将终止并回滚。为 OFF 时,只回滚产生错误的 Transact-SQL
语句,而事务将继续进行处理。编译错误(如语法错误)不受 SET XACT_ABORT 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 OLE DB 提供程序(包括 SQL
Server),隐性或显式事务中的数据修改语句必须将 XACT_ABORT 设置为
ON。唯一不需要该选项的情况是提供程序支持嵌套事务时。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分布式查询和分布式事务。
SET XACT_ABORT
的设置是在执行或运行时设置,而不是在分析时设置。
1.默认为SET
系统产销
==============================
理解 @@IDENTITY
@@IDENTITY 返回最后一个插入 IDENTITY 的值,这些操作包括:INSERT, SELECT
INTO,或者 bulk copy。如果在给没有 IDENTITY 列的其他表插入记录,系统将其置为 null。如果有多行记录插入到 IDENTITY
表中,@@IDENTITY 表示最后一个产生的值。如果触发了某个触发器,并且这个触发器执行向另一个带有 IDENTITY 列的表的插入操作,@@IDENTITY
将返回这个由触发器产生的值。如果这个触发器插入的表中不包含 IDENTITY 列,那么 @@IDENTITY 将为
null。如果插入操作失败,@@IDENTITY 值依然会增加,所以 IDENTITY 不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一、准备工作:
1、首先我们创建测试数据库:
2、创建数据表和测试数据:(这里注意外键控制)
CREATE TABLE student
(
stuid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
stuname varchar(50)
)
CREATE TABLE score
(
stuid int NOT NULL REFERENCES student(stuid),
score int
)
GO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 (101,'zhangsan')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 (102,'wangwu')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 (103,'lishi')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 (104,'maliu')
GO
二、各种用法及输出结果:
1、语句1:
--Invoking a run-time error
SET XACT_ABORT OFF
BEGIN TRAN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1,90)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2,78)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7,76)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3,81)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4,65)
COMMIT TRAN
go
结果1:只回滚错误行,语句还继续执行。
101 90
102 78
103 81
104 65
2、语句2:
--事务回滚
SET XACT_ABORT on
BEGIN TRAN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1,90)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2,78)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7,76)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3,81)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4,65)
COMMIT TRAN
go
结果2:事务终止并全部回滚,结果为空。
3、语句3:
--事务在错误行终止,错误行回滚,错误行之前的不回滚
SET XACT_ABORT on
BEGIN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1,90)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2,78)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7,76)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3,81)
INSERT INTO score VALUES (104,65)
END
go
结果3:出现这种是因为系统把每个insert语句都看成是单独的事务,所以错误行以前的是不回滚的。
101 90
102 78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1e6230100sq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