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操作系统 》复习笔记 ① 第一章 操作系统
概念、功能和目标
层次结构
- 用户
- 应用程序(软件)
- 操作系统
- 硬件裸机
概念
- 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硬件和软件)
- 并合理地组织、调度计算机的工作与资源的分配
- 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属于系统软件
- 为上层用户和软件提供方便的接口和环境
功能和目标
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补充:执行程序前需要将程序放到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
- 文件管理:找到QQ.exe
- 存储器管理:把QQ.exe从磁盘放入内存中
- 处理机管理:对应的进程被处理机(CPU)处理
- 设备管理:视频聊天,把摄像头设备分配给QQ.exe
目标:安全高效
向上层提供方便易用的服务
硬件只听得懂二进制指令(不友好的交互接口)
在硬件上安装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对外暴露友好的交互接口,即封装。上层用户不需要关心底层硬件的原理,只需对操作系统发出命令即可。
接口
前三种给用户用,第四种给程序员使用
-
GUI 图形化用户接口(不需要记忆复杂的命令参数),如拖动文件到回收站
-
联机命令接口 = 交互式命令接口 (cmd)用户说一句,系统跟着做一句。
-
脱机命令接口 = 批处理命令接口 (.bat) 用户说一堆,系统跟着做一堆。
-
程序接口(一系列系统调用组成),普通用户不能直接使用程序接口,只能通过程序代码间接使用。(在程序中进行系统调用来使用程序接口)
-
C语言库函数print函数的底层使用到了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操作系统在收到系统调用的相关请求之后,才会去操作硬件(显示器)
-
系统调用又叫“广义指令”
-
- 命令接口+程序接口 = “用户接口”
作为最接近硬件的层次
- 需要实现对硬件机器的拓展
- 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成为裸机
- 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称为扩充机器,又称之为虚拟机
操作系统对硬件机器拓展,让各种硬件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更多复杂的功能
四个特征
并发和共享是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两者互为存在条件。
并发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宏观上是同时发生,微观上是交替发生的。
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并行 ~= 并发 (不等于)
操作系统的并发性指系统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宏观上看同时运行,微观上看是交替运行的。
操作系统是伴随着“多道程序技术”而出现的。操作系统和程序并发是一起诞生的。
单核CPU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程序,各个程序只能并发地执行
多核CPU同一时刻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多个程序可以并行地执行
4核 CPU 同一时刻可以 并行 执行 4 个程序,4 个以上程序运行 并发性 是必不可少的
共享
资源共享: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 互斥共享方式:一个时间段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该资源
- QQ和微信视频。同一个时间段内摄像头只能分配给其中一个进程
- 同时共享方式:一个时间段内由多个进程“同时”对它们访问
- 用QQ发送文件A,同时微信发送文件B
- 宏观上,两边同时读取并发送文件,两个进程都在访问硬盘资源。微观上看,两个进程是交替着访问硬盘的。
- 扬声器。宏观同时,微观上也是同时
- 用QQ发送文件A,同时微信发送文件B
并发和共享是互为存在的
用QQ发送文件A,同时微信发送文件B
- 两个进程并发执行
- 如果失去并发性,那么系统只有一个程序在运行,共享性无意义
- 两个进程共享地访问硬盘资源
- 如果失去共享性,QQ和微信不能同时访问硬盘资源,不能同时发送文件,无法并发
虚拟
把物理上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物理实体是实际存在的,逻辑上对应物是用户感受到的。
一个程序需要放入内存并给它分配CPU才能执行。
虚拟存储器技术(空分复用技术):实际只有4gb内存,在用户看来似乎远远大于4gb(运行了多个程序)
虚拟处理器技术(时分复用技术):实际上只有一个单核CPU,在用户看来似乎有6个CPU在同时为自己服务。
没有并发性,虚拟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异步
程序是有序代码的集合,进程是程序的执行。
进程的异步性: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有限,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走走停停,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只有系统拥有并发性,才有可能导致异步性。
发展和分类
手工操作阶段
- 纸带机:用户独占全机、人机速度矛盾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单道批处理系统
- 引入脱机输入/输出技术,读入磁带->计算->输出磁带
- 缓解了一定程度的人机速度矛盾,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
- 内存中仅能有一道程序运行。CPU有大量时间是在空闲等待I/O完成
多道批处理系统
- 每次往内存中读入多道程序
- 多道程序可以并发执行,共享计算机资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CPU和其他资源更能保持“忙碌”状态,系统吞吐量大
- 用户响应时间长,没有人机交互功能。无法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输入一些参数
分时操作系统
- 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各个用户/作业服务
- 用户请求可以被即时响应,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
- 不能优先处理一些紧急任务
实时操作系统
- 能够优先响应一些紧急任务,某些紧急任务不需时间片排队
- 硬实时系统:必须在绝对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
- 软实时系统:能接受偶尔违法时间规定
其他操作系统
运行机制
程序是如何运行的
C语言代码 经过编译器翻译成 机器指令(二进制)
一条高级语言翻译过来可能会对应多条机器指令
程序运行的过程其实就是CPU执行一条一条机器指令的过程
⭐ 指令 就是CPU能识别、执行的最基本命令(二进制机器指令)
内核程序与应用程序
普通程序员写的程序就是 应用程序 ,跑在操作系统之上。只能使用非特权指令。
负责实现操作系统的程序 内核程序,Kernel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接近硬件的部分。甚至说一个操作系统只要有内核就够了,操作系统的功能未必都在内核中,如图形化用户界面。
内核程序作为管理者,有时会让CPU执行一些特权指令,如内存清零指令。这些指令影响重大,只允许管理者,即操作系统内核来使用。
CPU设计和生产的时候就划分了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因此CPU执行一条指令前就能判断出其类型。
CPU还要判断程序类型。CPU有两种状态,内核态 和 用户态,内核态可以执行特权指令,用户态可以执行非特权指令。
CPU内有一个寄存器交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其中有一个二进制位,1表示内核态,0表示用户态
内核态=核心态=管态;用户态=目态
- 刚开机时,CPU为内核态,操作系统内核程序先上CPU运行
- 开机完成后,用户启动某个应用程序
- 操作系统内核程序在合适时候主动让出CPU,让应用程序上CPU运行
- 在让出CPU之前,会用一条特权指令把PSW的标志位设置为用户态
- 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态
- 应用程序执行一条特权指令
- CPU读取后发现为特权指令又根据PSW知道是用户态
- 这个非法事件会引发一个中断信号
- 中断使操作系统再次夺回CPU的控制权
- CPU立即变为核心态,并停止运行当前的应用程序
- 操作系统会对引发中断的事件进行处理,处理完了再把CPU使用权交给别的应用程序
- 运行处理中断信号的内核程序
内核态到用户态:执行一条 特权指令,修改PSW的标志位为用户态,操作系统主动让出CPU使用权
用户态到内核态:由 中断 引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过程,触发中断信号意味着操作系统将强行夺回CPU的使用权。但凡需要操作系统介入的地方,都会触发中断信号
中断和异常
中断 是让操作系统内核夺回CPU使用权的唯一途径
如果没有中断机制,一旦应用程序上CPU运行,CPU就会一直运行这个应用程序
中断的类型
- 内中断: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有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内部
- 当前执行的指令时非法的
- 试图在用户态下执行特权指令
- 执行除法指令时发现除数为0
- 应用程序想请求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特殊指令“陷入指令”,该指令会引发一个内部中断信号,主动把CPU使用权还给内核
- 系统调用就是用陷入指令完成的。陷入指令不是特权指令
- 当前执行的指令时非法的
- 外中断:与当前执行的指令无关,中断信号来源于CPU外部
- 时钟中断:由时钟部件发来的中断信号
- 时钟部件每隔一个时间片会给CPU发送一个时钟中断信号
- 处理时钟中断的内核程序会决定接下来让另外一个应用程序上CPU运行
- 时钟部件每隔一个时间片会给CPU发送一个时钟中断信号
- I/O 中断:由输入/输出设备发来的中断信号
- 当输入输出任务完成时,向CPU发送中断信号
- 时钟中断:由时钟部件发来的中断信号
CPU在每一条指令执行结束都会例行检查是否有外中断信号
中断机制的基本原理
不同的中断信号,需要用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来处理。根据类型查询 中断向量表,以此来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
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的接口。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来请求获得操作系统内核的服务。
- 不涉及系统调用:取绝对值
- 涉及系统调用:新建一个文件
为什么系统调用是必须的
操作系统内核对共享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向上提供系统调用,用户进程想要使用打印机这种共享资源,只能通过系统调用向操作系统内核发出请求。内核会对各个请求进行协调处理。
系统调用的功能
凡是与共享资源有关的操作,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向操作系统内核提出服务请求。
系统调用的过程
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内部划分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中操作系统内部还能进一步划分
- 非内核功能(如GUI)
- 内核
- 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
- 时钟管理、中断处理、原语(设备驱动、CPU切换)
原语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具有原子性(这种程序要么一气呵成全部完成,要么不执行,执行过程不可被中断)
内核设计方法
- 大内核:把所有功能包含到内核
- 微内核:保留与硬件关联紧密的模块
- 不属于内核的功能要运行在用户态,会造成性能影响。对系统资源管理的模块去请求内核的服务,会进行多次变态。而且用户态不同功能模块调用要通过内核的进行消息传递。
- 分层结构
- 内核分多层,最底层硬件,最上层用户接口。每一层只能调用相邻的一层的用户接口
- 优点
- 便于调试和验证,只需自底向上逐层调试验证
- 易于扩充与维护,层与层之间调用接口在设计之初就规定好了,清晰固定。新加一层只需向上层跟下层提供一样的接口。
- 缺点
- 仅可调用相邻低层,难以合理定义各层的边界
- ⭐ 效率低,不可跨层调用,系统调用执行时间长
- 模块化
- 把内核划分为多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协作
- 内核 = 主模块 + 可加载模块
- 优点
- 模块之间逻辑清晰易于维护,确定模块接口能多模块同时进行开发
- ⭐ 支持加载新的内核模块(新的设备驱动模块,新的文件系统),添加OS适应性
- ⭐ 任何模块都可以直接调用其他模块,无需采用消息传递进行通信,效率高
- 缺点
- 模块之间接口定义不一定是合理、实用的
- 模块间相互依赖,难以调试和验证
- 外核
- 主要是有个普通内核和一个外核,普通内核负责进程管理和消息通信。外核负责为用户进程分配未抽象的系统资源。未抽象可以理解为未进行虚拟映射的内存物理地址或磁盘块地址
引导
虚拟机
传统计算机一台物理机器上只能运行一个操作系统,会带来应用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