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 11 下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之(三)sar
sar [options] [-A] [-o file] t [n]
在命令行中,n 和t 两个参数组合起来定义采样间隔和次数,t为采样间隔,是必须有
的参数,n为采样次数,是可选的,默认值是1,-o file表示将命令结果以二进制格式
存放在文件中,file 在此处不是关键字,是文件名。options 为命令行选项,sar命令
的选项很多,下面只列出常用选项:
-A:所有报告的总和。
-u:CPU利用率
-v:进程、I节点、文件和锁表状态。
-d:硬盘使用报告。
-r:内存和交换空间的使用统计。
-g:串口I/O的情况。
-b:缓冲区使用情况。
-a:文件读写情况。
-c:系统调用情况。
-q:报告队列长度和系统平均负载
-R:进程的活动情况。
-y:终端设备活动情况。
-w:系统交换活动。
-x { pid | SELF | ALL }:报告指定进程ID的统计信息,SELF关键字是sar进程本身的统计,ALL关键字是所有系统进程的统计。
[root@Tux algorithm]# sar -u 2 3
Linux 2.6.30.5-43.fc11.i686.PAE (Tux) 2009年09月23日
20时17分54秒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0时17分56秒 all 7.92 0.00 6.68 1.73 0.00 83.66
20时17分58秒 all 5.61 0.00 2.20 3.66 0.00 88.54
20时18分00秒 all 4.40 0.00 1.71 0.00 0.00 93.89
Average: all 5.97 0.00 3.52 1.80 0.00 88.72
在显示内容包括:
%use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nice: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system: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iowait: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
%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在所有的显示中,我们应主要注意%iowait和%idle,%iowait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idle值高,表示CPU较空闲,如果%idle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续低于10,那么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CPU。
[root@Tux algorithm]# sar -q 2 3
Linux 2.6.30.5-43.fc11.i686.PAE (Tux) 2009年09月23日
20时18分45秒 runq-sz plist-sz ldavg-1 ldavg-5 ldavg-15
20时18分47秒 0 289 0.49 0.44 0.46
20时18分49秒 1 289 0.45 0.43 0.46
20时18分51秒 2 289 0.45 0.43 0.46
Average: 1 289 0.46
runq-sz 准备运行的进程运行队列。
plist-sz 进程队列里的进程和线程的数量
ldavg-1 前一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davg-5 前五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davg-15 前15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oad avarage的含义
load average可以理解为每秒钟CPU等待运行的进程个数.
在Linux系统中,sar -q、uptime、w、top等命令都会有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的输出,那么什么是系统平均负载呢?
系统平均负载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任务数。如果一个进程满足以下条件则其就会位于运行队列中:
- 它没有在等待I/O操作的结果
- 它没有主动进入等待状态(也就是没有调用'wait')
- 没有被停止(例如:等待终止)
例如:
[root@Tux algorithm]# uptime
20:20:01 up 12:13, 4 users, load average: 0.69, 0.52, 0.48
命令输出的最后内容表示在过去的1、5、15分钟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进程数量。
一般来说只要每个CPU的当前活动进程数不大于3那么系统的性能就是良好的,如果每个CPU的任务数大于5,那么就表示这台机器的性能有严重问题。对于上面的例子来说,假设系统有两个CPU,那么其每个CPU的当前任务数为:8.13/2=4.065。这表示该系统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
在命令行中,n 和t 两个参数组合起来定义采样间隔和次数,t为采样间隔,是必须有
的参数,n为采样次数,是可选的,默认值是1,-o file表示将命令结果以二进制格式
存放在文件中,file 在此处不是关键字,是文件名。options 为命令行选项,sar命令
的选项很多,下面只列出常用选项:
-A:所有报告的总和。
-u:CPU利用率
-v:进程、I节点、文件和锁表状态。
-d:硬盘使用报告。
-r:内存和交换空间的使用统计。
-g:串口I/O的情况。
-b:缓冲区使用情况。
-a:文件读写情况。
-c:系统调用情况。
-q:报告队列长度和系统平均负载
-R:进程的活动情况。
-y:终端设备活动情况。
-w:系统交换活动。
-x { pid | SELF | ALL }:报告指定进程ID的统计信息,SELF关键字是sar进程本身的统计,ALL关键字是所有系统进程的统计。
[root@Tux algorithm]# sar -u 2 3
Linux 2.6.30.5-43.fc11.i686.PAE (Tux) 2009年09月23日
20时17分54秒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0时17分56秒 all 7.92 0.00 6.68 1.73 0.00 83.66
20时17分58秒 all 5.61 0.00 2.20 3.66 0.00 88.54
20时18分00秒 all 4.40 0.00 1.71 0.00 0.00 93.89
Average: all 5.97 0.00 3.52 1.80 0.00 88.72
在显示内容包括:
%use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nice: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system: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iowait: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steal: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
%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在所有的显示中,我们应主要注意%iowait和%idle,%iowait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idle值高,表示CPU较空闲,如果%idle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续低于10,那么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CPU。
[root@Tux algorithm]# sar -q 2 3
Linux 2.6.30.5-43.fc11.i686.PAE (Tux) 2009年09月23日
20时18分45秒 runq-sz plist-sz ldavg-1 ldavg-5 ldavg-15
20时18分47秒 0 289 0.49 0.44 0.46
20时18分49秒 1 289 0.45 0.43 0.46
20时18分51秒 2 289 0.45 0.43 0.46
Average: 1 289 0.46
runq-sz 准备运行的进程运行队列。
plist-sz 进程队列里的进程和线程的数量
ldavg-1 前一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davg-5 前五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davg-15 前15分钟的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load avarage的含义
load average可以理解为每秒钟CPU等待运行的进程个数.
在Linux系统中,sar -q、uptime、w、top等命令都会有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的输出,那么什么是系统平均负载呢?
系统平均负载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任务数。如果一个进程满足以下条件则其就会位于运行队列中:
- 它没有在等待I/O操作的结果
- 它没有主动进入等待状态(也就是没有调用'wait')
- 没有被停止(例如:等待终止)
例如:
[root@Tux algorithm]# uptime
20:20:01 up 12:13, 4 users, load average: 0.69, 0.52, 0.48
命令输出的最后内容表示在过去的1、5、15分钟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进程数量。
一般来说只要每个CPU的当前活动进程数不大于3那么系统的性能就是良好的,如果每个CPU的任务数大于5,那么就表示这台机器的性能有严重问题。对于上面的例子来说,假设系统有两个CPU,那么其每个CPU的当前任务数为:8.13/2=4.065。这表示该系统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