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第二阶段分析1
一. uboot第二阶段初识
1.1. uboot第二阶段应该做什么
a. 概括来讲uboot第一阶段主要就是初始化了SoC内部的一些部件(譬如看门狗、时钟),然后初始化DDR并且完成重定位。
b. 由宏观分析来讲,uboot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初始化剩下的还没被初始化的硬件。主要是SoC外部硬件(譬如iNand、网卡芯片····)、uboot本身的一些东西(uboot的命令、环境变量等····)。然后最终初始化完必要的东西后进入uboot的命令行准备接受命令。
1.2. uboot第二阶段结束于何处
a. uboot启动后自动运行打印出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就是uboot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不断进行初始化时,打印出来的信息)。然后uboot进入了倒数bootdelay秒然后执行bootcmd对应的启动命令。
b. 如果用户没有干涉则会执行bootcmd进入自动启动内核流程(uboot就死掉了);此时用户可以按下回车键打断uboot的自动启动进入uboot的命令行下。然后uboot就一直工作在命令行下。
c. uboot的命令行就是一个死循环,循环体内不断重复:接收命令、解析命令、执行命令。这就是uboot最终的归宿。
二. start_armboot解析1
2.1. init_fnc_t类型
2.1.1. typedef int (init_fnc_t) (void); 这是一个函数类型;并不是函数指针类型
2.1.2. init_fnc_t **init_fnc_ptr;
a. init_fnc_ptr是一个二重函数指针,回顾高级C语言中讲过:二重指针的作用有2个(其中一个是用来指向一重指针地址),一个是用来指向指针数组。因此这里的init_fuc_ptr可以用来指向一个函数指针数组。
2.2. DECLARE_GLOBAL_DATA_PTR宏分析
#define DECLARE_GLOBAL_DATA_PTR register volatile gd_t *gd asm ("r8")
a. 定义了一个全局变量名字叫gd,这个全局变量是一个指针类型,占4字节
b. 用volatile修饰表示可变的
c. 用register修饰表示这个变量要尽量放到寄存器中,后面的asm("r8")是gcc支持的一种语法,意思就是要把gd放到寄存器r8中。
2.3. gd和bd内存分配
2.3.1. 内存当前没有被人管理(因为没有操作系统统一管理内存),大片的DDR内存散放着可以随意使用(只要使用内存地址直接去访问内存即可)。但是因为uboot中后续很多操作还需要大片的连着内存块,因此这里使用内存要本着够用就好,紧凑排布的原则。所以我们在uboot中需要有一个整体规划。
2.3.2.内存排布
a. uboot区 CFG_UBOOT_BASE-xx(长度为uboot的实际长度)
b. 堆区 长度为CFG_MALLOC_LEN,实际为912KB
c. 栈区 长度为CFG_STACK_SIZE,实际为512KB
d. gd 长度为sizeof(gd_t),实际36字节
e. bd 长度为sizeof(bd_t),实际为44字节左右
f. 内存间隔 为了防止高版本的gcc的优化造成错误。
2.3.3. 使用内存地址强制转化为gd和bd内存分配空间
gd_base = CFG_UBOOT_BASE + CFG_UBOOT_SIZE - CFG_MALLOC_LEN - CFG_STACK_SIZE - sizeof(gd_t); #ifdef CONFIG_USE_IRQ gd_base -= (CONFIG_STACKSIZE_IRQ+CONFIG_STACKSIZE_FIQ); #endif gd = (gd_t*)gd_base; #else gd = (gd_t*)(_armboot_start - CFG_MALLOC_LEN - sizeof(gd_t)); #endif /* compiler optimization barrier needed for GCC >= 3.4 */ __asm__ __volatile__("": : :"memory"); memset ((void*)gd, 0, sizeof (gd_t)); gd->bd = (bd_t*)((char*)gd - sizeof(bd_t)); memset (gd->bd, 0, sizeof (bd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