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code complete》有感

拿到《code complete》,哇,这么厚一本,看到哪年去。。然后就有这个作业了,正愁不知道怎么下手啃完,课间老师跟我们说针对性的看。所以,并没有吃透这本书,只是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上,选取了帮助比较大的部分细读。主要的收获如下:

1.高质量的子程序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子程序的若干好处,比如说可以减少代码冗余,减少修改代价。但是我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在编程时临时根据具体需要写觉得这里这里写个子程序比较好,并不知道子程序应该满足怎么样规范才能高效,可读性强。学习这本书的第7章,我收获很大。比如,子程序起名的规范可以很好的提高可读性,参数排列,还有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种类的子程序。回想我的编程经历,对照书上附的高质量子程序核对表,就感觉到我所写的子程序常常导致程序逻辑很混乱,功能上没有很好的内聚性,这方面一定要有意识的改进。

  但是,我有个疑问,子程序应该是在编码之前框架搭建的时候就设计好,还是编码的过程中遇到代码冗余或者功能重复利用的情况下再写?我是后者,但是感觉那样很被动,而且常常要把之前的很多代码进行修改。

2.变量名的力量

  对变量命名,我们都知道不能用x,y,而应该使用有意义的词组,但是这个规范也略显粗糙,个人说话习惯不同,也会影响起名的风格,导致变量名同样不好理解。我命名变量也是跟着感觉走,但是每每都很长,书上对这一部分的规范很有必要。比如,命名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关注“what”,而不是“how”,eg.一条员工数据可以是inputRec或者emloyeeData,前者是how,反映计算概念的计算机术语,而后者直指问题领域。因此,后者更佳。我常常犯这样的问题,用动宾组合来命名变量,学习之后,才知道动宾适合对子程序命名,反映其功能。而且这本书对各个类型的变量命名规范给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很有用。

3.结对编程

  回想我的结对编程过程,我认为没有完全满足书上的准则,比如说“有规律地对结对人员和分配的工作任务进行轮换”,我们是一个人整体搭结构,一个人写某几个功能的方法,正是因为这样,两个人没有对对方的工作有很好的把握,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讨论起来很费劲,必须得给对方解释我这部分工作是什么。如果我们当时有轮换角色,那么不管是哪里出问题了都是两个人在想,效率肯定更高。但是如果这样的话,结对编程关注的并不是分工而是合作,是吗?

4.调试

  调试很重要啊,当时写pair work,写了只有一天,但是调试了两天。书中介绍的调试方法很详尽,我属于迷信式调试,总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猜测各种编译器的bug......我觉得这不叫迷信,这叫逃避式调试。书中说的一句话很对,调试是理解代码的好方法,当时做电梯调度的时候,我是逐个类逐个方法的看,总是看不明白,后来自己勉强开始写了,编写边调试才理解这个工程,所以,调试不仅仅是修改缺陷,也是在运行中理解各个代码部分的功能和调用关系。

综合上述疑问:1.子程序应该是在编码之前框架搭建的时候就设计好,还是编码的过程中遇到代码冗余或者功能重复利用的情况下再写?

         2.结对编程关注的是合作,而不是分工,是吗?

posted @ 2012-10-31 17:03  木木璐  阅读(2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