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哲学的初步认识2

     首先在前面先指出的一点是,学哲学上面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习上面的方法和脉络。哲学史是有它的内在的联系的,不应该像一个个知识点一样,知识点只是片段上面的要点,而哲学不是这样的。

     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他的同伴还问他,能看见墙上的影子吗?他没有适应黑暗所以就看不见,他们说,既然你连影子都看不见我们怎么能相信你说外面的世界呢,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他处死了。)

这一比喻与太阳之喻和线段之喻相联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理智世界。可是原文可作许多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过程。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很明显,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他从失败汲取教训,总结了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按照他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和利益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然而,柏拉图又说,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限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柏拉图还说,他犹豫再三才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看来,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上面摘自百度百科。

    主要的三个问题就是,洞中的囚徒代表的是谁?被处死的囚徒代表的是谁?火光代表的是什么?

洞中的囚徒代表了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他们只能看见理念世界的影子。苏格拉底的对话会让城邦中的人们“误入歧途”,和城邦里面的思想产生冲突,所以被处死的囚徒就代表了苏格拉底的本人,而火光就代表着善。

  

   显然对于克服肉体的羁绊,是很难的。肉体是很重的,人在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时候,对于肉体欲望的满足总是非常的追求,堕落也非常容易,你学习还没学好,但是你觉得你的肉体很想玩的话,那么你就会想要满足肉体的欲望去玩了,而且现实世界的诱惑太多,让肉体更重了,人的灵魂想要摆脱肉体的实在是太难了,只有当你在夜里的时候,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去思考,或许才有些许的可能吧。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我们应该去追求哪些更纯粹的东西,更应该去思考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对凡是应该保持好奇,理性的反省,是学好哲学的基本习惯。这里说的好奇,不是说小孩对大千世界的好奇,而是在别人想当然之处,你进行发问。当你有闲暇自由的时候能过对哲学领域的某些问题做一些自己的思考,才能慢慢的让自己更具理性思想。

posted @ 2016-03-10 16:15  LinkinStar  阅读(3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