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的联系和区别
(1)一个磁盘上有1-4个主分区;
(2)一个硬盘中有1个扩展分区,而扩展分区是需要占用一个主分区的名额,即主分区+扩展分区总共不能超过4个;
(3)逻辑分区则需要先创建扩展分区,然后才能将逻辑分区创建成功,逻辑分区可以有若干个,盘号是从5开始;
简述三种分区创建过程
磁盘: /dev/sdb
主分区创建过程:首先fdisk /dev/sdb进入该磁盘,输入n新建一个分区,输入p(p代表是主分区)建立主分区,输入分区编号(主分区是1-4)接下来设置起始柱面,直接回车,接下来设置容量大小,输入+10G,设置分区大小为10G。然后输入w,保存分区。
扩展分区创建过程:首先fdisk /dev/sdb进入该磁盘,输入n新建一个分区,输入e(e代表扩展分区)建立扩展分区,输入分区编号(分区编号是1-4)接下来设置起始柱面,直接回车,接下来设置容量大小,输入+10G,设置分区大小为10G。然后输入w,保存分区。
逻辑分区创建过程:一般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设置完毕后,设置逻辑分区,逻辑分区设置是输入l(l代表逻辑分区),不过一般只有扩展分区设置过后才会有l这个选项。而且逻辑分区的盘号是5开始的。
首先fdisk /dev/sdb进入该磁盘,输入n新建一个分区,输入e建立扩展分区,输入分区编号(分区编号是1-4)接下来设置起始柱面,直接回车,接下来设置容量大小,输入+10G,设置分区大小为10G。然后输入w,保存分区。
磁盘分区的原理:
简而言之,Linux 没有像Windows那样的C,D,E盘的概念,在Linux中都是文件目录
硬盘说明
1)Linux硬盘分IDE硬盘和SCSI硬盘,目前基本上都是SCSI硬盘
2)对于IDE硬盘,驱动标识为“hdx~”,其中“hd”分区所在的设备类型,这里指IDE硬盘了。“x”为盘号(a为基本盘,b为基本从属盘,c为辅助盘,d为辅助从属盘),“~”代表分区,前4个分区用数字1~4表示,他们是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从5开始就是逻辑分区。如:hda3表示为第一个IDE硬盘上的第三个主分区或扩展分区
3)对于SCSI硬盘则标识为“sdx~”,SCSI硬盘是用“sd”来表示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的,其余则和IDE硬盘的表示方法一样。
4)对于virtio 硬盘则标识为“vdx~”,virtio 硬盘是用“vd”来表示分区所在设备的类型的,其余则和IDE硬盘的表示方法一样。
添加硬盘
1、选择“VM”----“setting”并打开,将光标定位在hard Disk这一选项,然后点击下方的Add按钮
2、点击next,执行下一个步骤
3.默认点击next
4.设置磁盘大小,然后默认next
然后“应用”再“确定”完成磁盘的添加。
2. 创建分区
2.1 查看磁盘分区情况
fdisk -l
如图所示:分别有两块硬盘 /dev/sda、 /dev/sdb,其中 /dev/sda已经分区,/dev/sdb并未分区
2.2 开始分区
2.2.1 进入该磁盘
进入硬盘sdb
fdisk /dev/sdb
输入m可以查看有哪些操作
输入p查看当前磁盘有哪些分区:
2.2.2 新建分区
输入n新建一个分区,输入p建立主分区(输入e建立扩展分区),输入分区编号1:
2.2.3 设置分区大小
接下来设置开始扇区:直接回车(柱面默认值),并且输入分区大小
在所有分区完毕后输入w保存退出
重复上面过程,注意在最后一个分区时候,如果不知道磁盘剩余容量大小,可以直接回车,默认将剩余空间全部划分此分区:
2.2.4 保存分区信息
输入w 保存分区信息
fdisk -l
再次对比之前信息:
此时分区设置完成,但是不能使用,还需要格式化分区、挂载分区才可以使用。
3.删除分区
3.1进入磁盘分区
fdisk /dev/sdc
3.2 打印磁盘信息
p
3.3 输入d删除分区
即可删除分区
3.4 输入w保存信息
删除分区结束。
4. 格式化分区
4.1 通知操作系统分区表改变
partprobe
4.2 格式化
Linux磁盘格式化(mkfs、mkfs.xfs、mkfs.ext4),
区别:
- 使用mkfs.xfs命令时,一般默认回车就可以了,使用系统默认的
- ext4的默认值已经相当合适我们系统使用,大部分的默认值写入至/etc/mke2fs.conf这个文件中
- 因此我们无需额外指定inode的容量,系统都帮我们做好了默认值,只需要知道uuid即可
这里使用ext4文件系统,有关文件系统类型
mkfs.ext4 /dev/sdb1
或者
mkfs -t ext4 /dev/sdb1
均可对分区格式化,如果出现问题,尝试重启系统
5. 分区挂载(手动挂载、永久挂载)
5.1 挂载分区(手动挂载)
mkdir /test1
mount /dev/sdb1 /test1
5.2 查看分区情况
df -h
或者是lsblk查看磁盘的分区情况(lsblk -f 是将磁盘的分区、格式化方式、挂载目录都能全面的显示出来)
5.3 卸载分区
umount /dev/sdb1
/dev/sdb1已经不再挂载
5.4挂载分区(永久挂载)
系统每次启动都会读取/etc/fstab中的配置内容,自动挂载该文件中被记录的设备和分区,我们可以通过编辑这个文件达到永久挂载的目的
vim /etc/fstab
/etc/fstab 每行定义一个要挂载的文件系统,表中共有6列分表代表
① 设备名称:要挂载的设备或伪文件系统,可包含:设备名称,LABEL,UUID,伪文件系统名称
② 挂载点:就是你要挂载到哪个目录下。
③ 文件系统类型(auto 寻找默认的),
普通设备挂载:ext#/xfs 等文件系统类型
交换分区 swap:swap
网络挂载地址 linux之间:nfs,windos挂载:cifs
光盘 iso9660,文件 cifs
④ 挂载选项:
- Async/sync:设置是否为同步方式运行,默认为async
- auto/noauto : 当下载mount -a 的命令时,此文件系统是否被主动挂载。默认为auto
- rw/ro: 是否以以只读或者读写模式挂载
- exec/noexec:限制此文件系统内是否能够进行"执行"的操作
- user/nouser:是否允许用户使用mount命令挂载
- suid/nosuid:是否允许SUID的存在
- Usrquota:启动文件系统支持磁盘配额模式
- Grpquota:启动文件系统对群组磁盘配额模式的支持
- Defaults:同事具有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等默认参数的设置
⑤ 备份(转储)频率: 0:不做备份 1:每天转储 2:每隔一天转储
⑥ 开机是否需要fsck文件系统检查。(0不扫描,1对应根目录,2对应其他文件系统)
图中第一行为我们添加的一个挂载点 将 /dev/vdb1挂载的根目录data下,最后要执行下列命令让挂载生效
moun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