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模型

  事件驱动体系结构是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这种方式会定义一系列的事件处理器来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将服务端接受连接与对事件的处理分离。其中,事件是一种状态的改变。比如,tcp中socket的new incoming connection、ready for read、ready for write。

  Reactor模式和Proactor模式都是是event-driven architecture(事件驱动模型)的实现方式,下面聊一聊这两种模式。

1. Reactor模式

  维基百科对Reactor pattern的解释:

The reactor design pattern is an event handling pattern for handling service requests delivered concurrently to a service handler by one or more inputs. The service handler then demultiplexes the incoming requests and dispatches them synchronously to the associated request handlers

  从这个描述中,我们知道Reactor模式首先是事件驱动的,有一个或多个并发输入源,有一个Service Handler,有多个Request Handlers;Service Handler会对输入的请求(Event)进行多路复用,并同步地将它们分发给相应的Request Handler。

  下面的图将直观地展示上述文字描述:

 

  Reactor模式也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下面一一介绍。

1.1 Reactor模式-单线程模式

  Java中的NIO模式的Selector网络通讯,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Reactor模型。可以说是单线程的Reactor模式

  Reactor的单线程模式的单线程主要是针对于I/O操作而言,也就是所以的I/O的accept()、read()、write()以及connect()操作都在一个线程上完成的。

  但在目前的单线程Reactor模式中,不仅I/O操作在该Reactor线程上,连非I/O的业务操作也在该线程上进行处理了,这可能会大大延迟I/O请求的响应。所以我们应该将非I/O的业务逻辑操作从Reactor线程上卸载,以此来加速Reactor线程对I/O请求的响应。

1.2 Reactor模式-工作者线程池模式

  与单线程模式不同的是,添加了一个工作者线程池,并将非I/O操作从Reactor线程中移出转交给工作者线程池(Thread Pool)来执行。这样能够提高Reactor线程的I/O响应,不至于因为一些耗时的业务逻辑而延迟对后面I/O请求的处理。

 

  在工作者线程池模式中,虽然非I/O操作交给了线程池来处理,但是所有的I/O操作依然由Reactor单线程执行,在高负载、高并发或大数据量的应用场景,依然较容易成为瓶颈。所以,对于Reactor的优化,又产生出下面的多线程模式。

1.3 Reactor模式-多线程模式

  对于多个CPU的机器,为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将Reactor拆分为两部分:mainReactor和subReactor

  mainReactor负责监听server socket,用来处理网络新连接的建立,将建立的socketChannel指定注册给subReactor,通常一个线程就可以处理 ;

  subReactor维护自己的selector, 基于mainReactor 注册的socketChannel多路分离I/O读写事件,读写网络数据,通常使用多线程;

  对非I/O的操作,依然转交给工作者线程池(Thread Pool)执行。

  此种模型中,每个模块的工作更加专一,耦合度更低,性能和稳定性也大量的提升,支持的可并发客户端数量可达到上百万级别。关于此种模型的应用,目前有很多优秀的框架已经在应用了,比如mina和netty等。Reactor模式-多线程模式下去掉工作者线程池(Thread Pool),则是Netty中NIO的默认模式。

  • mainReactor对应Netty中配置的BossGroup线程组,主要负责接受客户端连接的建立。一般只暴露一个服务端口,BossGroup线程组一般一个线程工作即可
  • subReactor对应Netty中配置的WorkerGroup线程组,BossGroup线程组接受并建立完客户端的连接后,将网络socket转交给WorkerGroup线程组,然后在WorkerGroup线程组内选择一个线程,进行I/O的处理。WorkerGroup线程组主要处理I/O,一般设置2*CPU核数个线程

2. Proactor模式

  流程与Reactor模式类似,区别在于proactor在IO ready事件触发后,完成IO操作再通知应用回调。虽然在linux平台还是基于epoll/select,但是内部实现了异步操作处理器(Asynchronous Operation Processor)以及异步事件分离器(Asynchronous Event Demultiplexer)将IO操作与应用回调隔离。经典应用例如boost asio异步IO库的结构和流程图如下:

  再直观一点,就是下面这幅图:

 

  再再直观一点,其实就回到了五大模型-异步I/O模型的流程,就是下面这幅图:

 

 

  针对第二幅图在稍作解释:

  Reactor模式中,用户线程通过向Reactor对象注册感兴趣的事件监听,然后事件触发时调用事件处理函数。而Proactor模式中,用户线程将AsynchronousOperation(读/写等)、Proactor以及操作完成时的CompletionHandler注册到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

  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使用Facade模式提供了一组异步操作API(读/写等)供用户使用,当用户线程调用异步API后,便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 会开启独立的内核线程执行异步操作,实现真正的异步。当异步IO操作完成时,AsynchronousOperationProcessor将用户线程与AsynchronousOperation一起注册的Proactor和CompletionHandler取出,然后将CompletionHandler与IO操作的结果数据一起转发给Proactor,Proactor负责回调每一个异步操作的事件完成处理函数handle_event。虽然Proactor模式中每个异步操作都可以绑定一个Proactor对象,但是一般在操作系统中,Proactor被实现为Singleton模式,以便于集中化分发操作完成事件。

3. Reactor模式和Proactor模式的总结对比

3.1 主动和被动

  以主动写为例:

  • Reactor将handler放到select(),等待可写就绪,然后调用write()写入数据;写完数据后再处理后续逻辑;
  • Proactor调用aoi_write后立刻返回,由内核负责写操作,写完后调用相应的回调函数处理后续逻辑

  Reactor模式是一种被动的处理,即有事件发生时被动处理。而Proator模式则是主动发起异步调用,然后循环检测完成事件。

3.2 实现

  Reactor实现了一个被动的事件分离和分发模型,服务等待请求事件的到来,再通过不受间断的同步处理事件,从而做出反应.

  Proactor实现了一个主动的事件分离和分发模型;这种设计允许多个任务并发的执行,从而提高吞吐量。

  所以涉及到文件I/O或耗时I/O可以使用Proactor模式,或使用多线程模拟实现异步I/O的方式。

3.3 优点

  Reactor实现相对简单,对于链接多,但耗时短的处理场景高效;

  • 操作系统可以在多个事件源上等待,并且避免了线程切换的性能开销和编程复杂性;
  • 事件的串行化对应用是透明的,可以顺序的同步执行而不需要加锁;
  • 事务分离:将与应用无关的多路复用、分配机制和与应用相关的回调函数分离开来。

  Proactor在理论上性能更高,能够处理耗时长的并发场景。为什么说在理论上?请自行搜索Netty 5.X版本废弃的原因。

3.4 缺点

  Reactor处理耗时长的操作会造成事件分发的阻塞,影响到后续事件的处理;

  Proactor实现逻辑复杂;依赖操作系统对异步的支持,目前实现了纯异步操作的操作系统少,实现优秀的如windows IOCP,但由于其windows系统用于服务器的局限性,目前应用范围较小;而Unix/Linux系统对纯异步的支持有限,应用事件驱动的主流还是通过select/epoll来实现。

3.5 适用场景

  Reactor:同时接收多个服务请求,并且依次同步的处理它们的事件驱动程序;

  Proactor:异步接收和同时处理多个服务请求的事件驱动程序。

posted @ 2022-03-20 11:32  林锅  阅读(77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