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真是犀利

朱先生说
>>到今天为止,包括中学作文、甚至高考作文的题目,都受杨朔文体矫揉造作、奇酸无比、粉饰太平的风格的
>>支配。 这种散文后来被叫做“歌(功颂)德派”,是当代文学的历史性耻辱。一直到现在为止,各大学的校
>>刊,中文系学 生写的散文,还继续沉溺在“杨朔体”里。

看了今年(2007)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命题<<季节>>
想想,要得高分难度挺大,朱自清写个春天,前面还得加个定语,叫<<济南得春天>>,写的清新隽永.
这么大的一个题目.放在高考卷上,真是难煞考生,
问我参与高考的堂妹,她说写心情,想想还不错,并没有离题
我的直觉是主旨应该写成,"春夏秋动,关键在我心",
第二个思想是写爱心,比如有母亲的季节,一年到头都是那么温馨,每个人都是这个季节的培育者,还算言之有衷.
要没有点思想修养和文化积累,这文章很容易写的空洞,况且在那么短的时间内,.
于是找到一篇满分作文,
各位仁兄,不看不要紧,TMD....
看了都想吐,还满分,完全是华丽词藻的堆彻,酸腐矫揉,满是一派歌功颂德,
这样的文章竟然得满分,又气又恨.
真是应了朱大可先生得话,
感觉就一个字,哀!
也真难为这位考生,挤出这么多看了都让人觉得高深的词句,一定很辛苦.
....
现在的教育,在文化上几乎没有建设性的动作,走一步刨一个坑,一点系统都没有.
......
思想需要不同见解,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而且要交流,才能让人反思,才能更深刻.
中国千年传统也因为一家独大,无法适应新形式,慢慢遗失其锋锐,为外来文化所取代.
在教育方法上,以我所知,
在授教时几乎没有批判对比的动作.
而且,教师的素质永远是一个瓶颈
思想的空洞,文化的缺失,延续到大学,社会生活,真应了朱大可先生的话,这是一个文化归零的过程.
作为最后防线,责无旁贷的大学教育,也是齿寒唇亡,被冲刷的七零八落,不得不让人重新反思整个社会的文化动向
这种革命性的归零,将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特别对于中青年一代,我不是担心这种现象,我是惋惜这种完全抛弃,眼睁睁看着流失,又重新去摸索的过程,至少未来五十年,中国人又是一个文化摸索的过程.
我站的地方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距离,但常常感到心痛.

要建议学生多看些杂文,象王小波,余秋雨的,目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自由的思考,文章里那些华丽词藻简直就是垃圾一样,越多让人心里堵的慌.哗众取宠并不让人信服.

posted on 2007-07-07 11:28  linbaba  阅读(253)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