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了解ESB (一)你是否真正理解ESB?
谈及企业服务总线(ESB),在有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实施经验的开发者眼中一定不会陌生。这些年,人们一直在谈论它,以至有些人认为“实施SOA一定需要ESB”,或“只要将ESB架起来了,我们就SOA了”。这些说法有可取之处,也存在片面之嫌,由于业界对于ESB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ESB”也就成了情理中的事情了。然而,怎么才能将ESB用好?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ESB在SOA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哪些工作是ESB的职责之内?哪些却不是?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ESB的职能,并委以恰当的任务,才能将它用在刀刃上、发挥其巨大的能量。
从下面可以看出ESB在各个系统服务之间发挥的作用,看看你是否理解正确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ESB是为各个系统的服务又管理各个系统的服务,它可以利用现有的服务组合新的系统,图上它把OA、CRM、ERP整合等,那么它是不是就是一个万能的中间平台,任何服务都可以接入到上面?
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因有两点:其一,仲裁逻辑一般是非常具体的,具体的服务有具体的整合需求。我的理解是它们在某些更详细的小的方面也有很多不同,需要把所有的不同大的差异还是小的差异都屏蔽掉,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协议之间的差别,还需要考虑消息格式的差别。其二,如果有这样的设计/实现存在,ESB产商为何不把这个特性直接实现了呢?你也许会说产商不理解具体的业务,而具体的业务是复杂的,SI/ISV却了解这些复杂业务。而事实上,ESB解决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工作,业务层面的工作大多数不属于ESB的范畴,复杂的业务逻辑不是在业务系统中实现,就是在其它SOA组件中实现,如JBPM
ESB vs JBPM
通常我们这么一想,ESB可以各个服务都组合在一起了,如果服务粒度小可以重新组合业务那么不就是变成了JBPM了吗?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ESB是一个偏向技术层整合的组件,比如将“客户资料查询”服务与“日志”服务组装起来,得到的结果还是“客户资料查询”服务,只是在仲裁流中间插入了一个新的附加功能,即“日志”服务。BPM中的服务编排的含义很侧重于业务流转的概念。比如“项目立项审批流程”,该流程的实现可能需要来自几个相关系统中的服务的参与,它们可能是“立项申请”,接着是“一级职能经历审批”,然后是“部门经理审批”,“财务审批”等。这些服务流转起来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
其二:ESB上的服务组合是无状态的,ESB运行时会为每个请求建立一个实例来执行其仲裁逻辑,请求与请求之间没有时序关系,是互不相干的、各自独立的。相反,BPM上的服务编排这不一样,未完成的业务流程实例一直会存活在BPM运行时中,存活期可能为一天、一周、甚至1个月或更长;请求与请求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对与一个项目(相同的项目ID)的立项审批流程,一级职能经理、部门经理和财务对流程发出的请求都是针对同一运行时实例的。
利用ESB在两个系统之间传送大数据,如视频、大文档等,是否可以呢?
虽然它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这并非最佳实践。
ESB作为企业级的服务联通、管理平台,需要穿透ESB的服务应该是企业内重用可能最大、价值最大的那些服务,应用程序对这类服务的访问应该非常频繁,因此同一时刻需要ESB支撑的业务可能非常繁重。所以,ESB产品的设计初衷是实现一个无状态、高吞吐的服务总线,为企业内重要的业务服务提供透明、标准、开放的接入能力。
小结
在SOA中ESB扮演者重要角色毋庸置疑,可以说是中心地位让SOA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不过网络越来越发达正在向着云计算法相发展,ESB要想逐渐广泛也需要和云服务整合在一起,将会有更大的应用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