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评测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1春软件工程实践 | W班 (福州大学)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软件评测
这个作业的目标 通过使用相关产品,进行相关分析
其他参考文献 CODE.CHINA
GitHub
Gitee

第一部分 调研,评测

Bug严重性标准

严重性 说明
★★★★★ 系统安全漏洞,危害到用户的信息安全
★★★★ 系统相关功能缺陷,某些模块无法使用
★★★ 用户的数据产生异常,无法保证其正确性
★★ 需要通过多次重新载入或是等待的方式,才能继续完成目标
略微影响用户体验,可以通过绕过该问题,完成既定目标

CODE.CHINA

体验

  1. 介绍和使用软件:

首先CODE.CHINA的登陆注册跟CSDN一样,需要通过微信扫码,并关注公众号才能完成相关操作,之后还会要求设置邮箱。

完成登录之后,导航栏上的内容就会增加。而在前三个有子项目的label中,项目和组织都只有点击子项目才能进行相关的路由跳转。

通过在搜索全局里面,搜索相关内容,可以显示相关内容。其中可以选择显示项目、Issue、合并请求、里程碑和用户。

点击进入某个项目,可以看到关于该项目的详细信息。可以查看代码,以及相关的提交记录和变化,以及语言的使用情况。

通过点击Star,可以进行收藏或是fork。已收藏的项目可以通过点击项目中的Star项目进行查看。

可以通过fork,将需要的项目fork到自己的仓库中,并且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当然,这些操作不会影响到原来你fork的仓库上面。

还可以通过新建项目,创建一个自己的项目。并通过其指引,完成项目信息的填写。

对于创建的项目,除了使用传统的git方法进行pullpush之外,还可以使用其自带的Web IDE进行相关操作

除了和项目相关的模块,CODE.CHINA还有一个学习广场模块

  1.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虽然跟github的功能类似,但是打开速度十分喜人,避免了长时间进不去的问题。
  2. 页面的语言主要以中文为主,方便新用户的上手与使用。

缺点:

  1. 首先在注册这一块,强制要使用微信扫码并关注公众号进行注册。使用电脑的时候特地再使用手机进行操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尤其是还强制关注公众号。讲道理,如果不是需要上手使用这个产品,遇到这种注册我就不会再继续使用该产品了。并且,可以替代的产品很多。
  2. 感觉在使用的过程中,页面上的内容特别的多。让我一下子不是很明白这个产品的定位,好像是什么都有做一点的样子。因为之前没有使用过CODE.CHINA,因此看到主页的时候,还以为是类似于慕课的一个平台。使用后才发现教学只是其中刚开设的一部分,其实是类似于github的平台,这样有种主次不分的感觉。
  3. 虽然页面的语言是以中文为主,但是其中穿插着英文的一些提示,就显得十分不友好了。
  1. 对产品的改进意见:
  • 不建议涉及太多模块的内容
  • 能够把页面的使用语言统一一下
  • 注册方式能够多样化
  1. 采访:

这次采访,选择了一位熟练使用github的软工程序员,他听说有个CODE.CHINA的产品,好奇来试试,以下是采访过程:




BUG

Bug1: 设置邮箱后,点击回车会重新刷新页面
Bug发生时的测试环境: Windows 10Google Chrome 89.0.4389.90
Bug的可复现性: 必然发生
Bug的具体复现步骤:

  1. 通过没有设置过邮箱的第三方账号登录
  2. 页面弹出设置邮箱
  3. 当输入框获得焦点时,点击回车之后,页面会自动刷新

Bug的可能成因: 可能在JavaScript代码中设置了点击回车事件的方法,但是没有设置对应的合理的相关函数
Bug的严重性: ★
Bug的改进建议: 要么删除回车事件,要么设置符合用户习惯的事件(点击回车即保存)

结论

  非常不推荐。从功能的角度来看,CODE.CHINA的功能模块十分混乱,让人无法第一时间知道这个产品的主要用途。而且,通过查看最多Star等的相关指标,会发现该产品上的项目并不多,或者说十分小众。在我看来的亮点,是有部分是基于github的镜像,但是这部分的内容也是不能满足相关需求。另外,页面的布局上也显得有些混乱。显示语言的不统一和占据大篇幅的广告,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GitHub

体验

  1. 介绍和使用软件:

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并进行人机验证,就算是完成了github的注册工作。

登陆github后,会出现主页。左侧是用户近期使用的相关仓库,中间部分是近期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右侧是用户近期浏览过的一些仓库。

打开一个仓库,可以查看代码,查看代码的提交记录等相关信息。并可以进行star和fork操作,并可以将fork之后修改的代码通过pull request申请合并进源代码中。

  1.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界面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相关模块。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十分直观地显示。
  2. 可以利用github账号,进行第三方平台的账号绑定,减少过多的创建账号,便于管理。

缺点:

  1. 对于英语水平比较差的用户来说,可能使用起来会比较吃力,需要配合上浏览器的将页面翻译成中文的功能进行使用。
  2. 经常因为网络问题,打不开github。因此,如果有一些急需查找的代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成本浪费。
  1. 对产品的改进意见:

希望语言可以改成多选,类似于选择语言并进行相关语言的显示。

BUG

使用了挺久的,就目前来说,是没发现过有什么Bug。

结论

  推荐。总得来说,不考虑网络的情况下,github是一款非常好用的管理仓库的平台。而且,其中的资源库也是非常丰富的。正所谓是,如果不想自己造轮子,可以上github上逛逛插件。另一方面是关于语言的话,说实在的,让其变成中文显示是极其不靠谱的。倒不如,增加多种语言的选择功能会来的实在一点。

Gitee

体验

Gitee可以通过邮箱注册,也可以通过绑定第三方的账号进行注册

在开源软件label下,可以选择展示不同分类的项目,并且在每个label下,还存在着相关子label

项目的详细部分跟之前两个产品类似

在关于.md的格式上,可以通过左侧展示的目录进行快速寻找

其中,还有企业版和高校版的拓展功能,由于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进行体验

BUG

在使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结论

  推荐。Gitee在搜索资源和展示资源方面,有着很好的设计。在没有太明确的目标而进行查找的时候,非常适合使用选择一些相关的模块进行缩小范围。另外,Gitee的语言是中文显示,相比于CODE.CHINA的混乱来说,让人用起来的观感十分好。而在github因为网络问题而崩掉的时候,Gitee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并且,还专门针对企业和高校开设专门的板块。

第二部分 分析

CODE.CHINA

开发时间估计

  • 假设拥有专业的UI支持,那么设计原型这一块的时间成本就可以略过
  • 在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分析以及接口文档编写阶段,估计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 通过相关分工,将静态页面和接口部分划分给相应的人去完成。考虑到学习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估计初步完成一个雏形需要两个月
  • 之后需要相关测试,加上优化等需要再一个月

同类产品对比排名

  相比于其他两款产品,我觉得CODE.CHINA只能排在最后。对于语言显示方面使用中文,或许是这个产品相比于github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在跟Gitee相比的时候,就完全是一个缺陷了。而CODE.CHINA能够完成的功能与模块,都可以在github上面找到相似的。并且,就开源的项目数和质量来说,CODE.CHINA都是远远落后于其余两款产品。

GitHub

开发时间估计

  • UI方面的时间同上
  • 在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分析以及接口文档编写阶段,估计需要花费一个半月的时间
  • 通过相关分工,将静态页面和接口部分划分给相应的人去完成。考虑到学习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估计初步完成一个雏形需要三个月
  • 之后需要相关测试,加上优化等需要再两个月

同类产品对比排名

  虽然因为网络的关系,打开github很经常会出现问题。但是,不得不说,github在我这里的感觉,还是排第一。或许会想到语言显示是英文的问题,但是其实可以通过浏览器带有的页面翻译解决问题。虽然有时候一些代码也会被翻译成中文,这会有些麻烦之外。

Gitee

开发时间估计

  • UI方面的时间同上
  • 在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分析以及接口文档编写阶段,估计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 通过相关分工,将静态页面和接口部分划分给相应的人去完成。考虑到学习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估计初步完成一个雏形需要三个月
  • 之后需要相关测试,加上优化等需要再一个半月

同类产品对比排名

  Gitee虽然相比于github有点局限,毕竟平台只是在国内。但是又有自己的创意在里面,这一点相比于CODE.CHINA,可以说是在国内市场上的一个优势了。并且,结合了一些高校和企业的需求,拓展了一些功能,这是一大亮点。因此,我觉得Gitee排在第二名的位置。

第三部分 建议和规划

市场概况

市场有多大?

  对于线上仓库管理系统来说,只要是从事软件相关的人员都是这一类系统的市场所在。通过在知乎上搜索到的有关github用户量的文章,得到了以下这张图片:

  这张图说明了github两年前的一个用户量达到了4000+万人,而在这两年之内,其用户量的增长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直接的用户有多少?潜在的用户又有多少?

  • 直接的用户群体是从事软件相关的人员。
  • 潜在的用户群体应当是那些对于从事软件方面有兴趣,或是选择计算机相关的在校生。

市场现状

目前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产品了?

  目前市场上,除了上文提到的github、CODE.CHINA以及Gitee外。在开源代码仓库网站方面,还有GitLab、Coding、BitBucket等相关产品。

上述产品的定位、优势与劣势在哪里?

  github在定位上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而这一点是CODE.CHINA和Gitee目前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也因为github的使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国内的一些高校和企业的需求。并且在语言方面,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对于国内的CODE.CHINA和Gitee来说,这是一大优势。在受众范围缩小的时候,能够让产品更符合该部分人群的需求。

上述产品之间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哪些为竞品关系?以及竞争中的各方态势如何?

  在国际上来说的话,我是认为CODE.CHINA和Gitee是没有什么能够与github竞争的。而对于CODE.CHINA和Gitee的竞争当中,我认为Gitee的优势更大。CODE.CHINA覆盖的业务过杂,这导致了对于任意一个专门做某种业务的产品来说,其都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尤其是,我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看到什么亮点。而对于Gitee来说,对于项目的详细分类和对于Markdown格式的独特展示,以及拓展出了高校版与企业版的功能。这部分的内容,会使得其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大优势。

市场与产品生态

这个产品的核心用户群是什么样的人?典型用户是什么样的?学历,年龄,专业,爱好,收入,表面需求,潜在需求都是什么?

该类产品的核心用户群是需要通过需要线上仓库管理代码,以及快速搜索到相关开源项目的人群
典型用户:

  • 计算机相关的在校学生,表面需求是通过该产品完成团队合作编程、方便老师助教检查代码,潜在需求是方便快捷地完成代码方面的整合。
  • 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程序员,表明需求是方便发布和维护开源的项目,潜在需求是减少时间成本和加快项目开发与完善。

产品的用户群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是否有利用其相互作用二次构成特定用户生态的可能性?

  第一类典型用户在其毕业之后,很大可能会成为第二类典型用户。而决定第二类典型用户选择使用该类产品中的具体某种产品,可能是与其在是第一类典型用户时,是否使用过该产品并留下良性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品的子产品,以及其他相关产品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是否有利用各个产品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次构成产品生态的可能性?

  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如果第一类典型用户使用过某种产品,并留下了良性印象。那么,在其成为第二类典型用户时,可能会优先考虑该产品。因此,当某种产品或是其子产品能够发展出针对于高校学生群体的模块或是版本,在很大程度上能为之后相关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带来潜在的用户。

产品规划

你要在当前软件的基础上设计什么样的新功能?为何要做这个功能,而不是其他功能?为什么用户会用你的产品/功能?你的创新在哪里?可以用NABCD分析。

新功能:在github的基础上,增加选择语言功能。
Need:存在使用其他语言的用户,由于对于英语的不精通而导致的使用吃力的问题。
Approach:筛选出世界上几种常用的语言(例如联合国常用的六种语言),先做一个初步的功能。还可以增加一个反馈机制,用来反馈用户希望新增的语言。当某种语言的反馈数量到达一个值时,就选择添加这种新的语言用于选择。
Benefit:虽然说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但是,由于github是面向多数国家的产品,而在这些使用者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于英语是精通的。因此,如果可以设置选择语言的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使用者。
Competitors:目前已知的该类产品中,除了GitLab之外,并没有出现能选择语言的功能。但是GitLab需要高版本才能自带语言包,低版本需要自行下载语言插件。
Delivery:通过在github的主页面上,像类似于推出了深色主题的推广方式,进行宣传可以选择语言的新功能。

如果你是项目经理,可以招聘6个人,并且有4个月的时间,你认为应该如何配置角色(开发,测试,美工等等) 才能在第16周如期发布软件的改进版本,并取得预想中的成绩。

  • 美工 * 1
  • 前端开发人员 * 2
  • 后端开发人员 * 2
  • 测试人员 * 1

请为你的团队设计16个周期每周的详细规划。

周数 计划
1-2 对新功能进行需求分析
3 对新功能进行原型设计
4-5 对新功能进行系统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6 对新功能进行接口文档编写
7-10 对新功能完成Alpha阶段的实现,并进行集成测试
11 将新功能进行简单上线,获取市场反馈
12-13 对新功能完成Beta阶段的优化与改进
14-15 对新功能的Beta版本进行集成测试
16 上线新功能
posted @ 2021-05-19 20:46  行露  阅读(200)  评论(4编辑  收藏  举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