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大学

关于当初

  其实认真回想起来,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完全是因为在高考后偶然在百度贴吧里看见了华科某个社团的招新贴子,一来二去的聊天让我萌生出“这群人很有趣我一定要去这个学校找他们玩”的想法。后来在一个学长的安利下选择了数字媒体技术这个专业的原因是:1.这个专业和计算机相关;2.这个专业在当时是全校唯一不用学大学物理的工科;3.这个专业会开设大学美术的课程......作为一个在高考前对计算机没有任何一点点认知但却谜之感兴趣、学过一点点画画并且在高中同分段中物理成绩常常垫底的天真girl来说,这是多么有诱惑力的一个专业啊!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就在我刚进校的那年,数媒课程大改——美术课程取消、大学物理课程开设、预想中应该很有趣的编程课也令我提不起什么兴趣。

  大一上完全是一片茫然漫无目标地度过的......之后的日子虽然有了小小的目标但也仅仅是聊胜于无。一直在学习和技术两方面摇摆不定,往往是一时兴起想要认真学习一门语言,然后上一会课就抛到脑后,而课程的学习也仅仅是以机械的记忆为主,就像博客B[1]作者所说:

也许是我觉得时间太宝贵,也许是真的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我每看到一个题目,总是会先看答案,让答案来指引我的思路,而不是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

  于是我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好。

  “我好像并不适合这个专业。”这是我大一大二乃至上个学期都一直回荡在脑子里的话,甚至于有时候想这个问题整夜的睡不着觉。自己默默地在脑子里思考过转专业、请假一年在家或者是留级等想法,也曾经和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好在父亲还算支持我,也给了我很大的宽慰。

  大学这两年半,学过C、JAVA、HTML、javascript,但真正都只是书本知识,做过的项目用一个手就能数过来。在大二下学期的暑假,我尝试着参加了冰岩作坊前端组的夏令营,可以这么说,在夏令营的那27天,是我整个大学生涯最充实的日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而在夏令营里完成的那些项目,也是整个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完全由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项目——尽管都是些不难的小项目,但是仍然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心理安慰——尽管那个暑假过后,我又陷入了摇摆不定的局面(苦笑)。


关于未来

  未来的话,倾向于读研究生。因为不想匆匆忙忙的在自己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去参加面试,或者说,不想以没有准备好的姿态去进入这个社会吧。不管怎么说,读书和学习知识还是很有趣的,在自己愿意和家人支持的前提下,这或许是我现在能做到的对未来的最好的选择吧:D而因为大一上学期的加权实在有些低,虽然大二大三加权和排名一直在提高,但好像无论怎样提高加权好像都追不上前面的同学了(笑),所以不出意外无缘保研,只能走上考研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路了。

  关于考研我的优势:大概就是决定了目标以后能耐下性子去认真地做吧,并且基础课程学得不算太差(也许这仅仅是盲目乐观的估计)。知道考研的路很难熬,希望这份乐观能一直保持下去。至于劣势也很明显了:上机水平太低,面试极其容易紧张,担心即使初试通过,在复试出现问题。

  在毕业前的这一年半,大体的规划当然是考研初试—考研复试—毕业论文了。当然具体的时间规划不是一言半语能说清楚的,涉及考研的各个科目的学习和规划更加复杂,总之会尽量充分的利用剩下的时间向着目标前进啦。(果然人一旦有明确的目标就干劲十足!)这里学习一下博主C[2]给自己定三个简单的要求:a.更加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一定一定要做笔记;b.多编程,多积累;c.不怕困难。


关于当下

  博客L[3]谈论了对程序员职业的一些建议:

把自己对待遇和职位的那个目标放在心里,踏踏实实做好今天的事,炼好自己的内功,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等待一个能让你量变引发质变的机会,用你的能力抓住它不要放手,你会发现你的路就在前方,通往这条路的门不知不觉已经开了。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

  尽管曾一度迷茫过,一度想转专业,一度因为前路漫漫却无归处而碾转反侧,但好在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目标,我还是想继续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把本科两年半里浪费的时间和走过的弯路用接下来的一年半和研究生的三年去弥补,就像上文说的等待一个让量变引发质变的机会,用能力抓住它不放手。

  就专业技术来说,现阶段我当然属于吃瓜群众了。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仅仅只限于课上学习的那些,自己并没有对此进行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离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首先,我必须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不能再是机械地读书,认识定义,而是要真真切切地上机动手去实现。

  任重而道远。


关于课程

  大学中,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有沈刚老师的数据结构,苏曙光老师的微机原理与接口、吕泽华老师的数据库和黄浩老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三位老师讲课时都极清晰,深入浅出,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沈刚老师上课时引经据典,各科各类的知识娓娓道来,甚是动听,一度是我心中最符合大学教师形象的人选;苏曙光老师把难懂的微机讲述得极清楚,也非常的有耐心、非常地温柔;吕泽华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让人沉浸其中,课下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黄浩老师极为认真负责,在课程分数设置上把较高的分数分给了上机实验,设置的每个上机实验都能让人在既锻炼了实验能力的同时又能对实验中所涉及的书本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科班出身与速成的培训班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科的基础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培训班的目的很单一——不论老师和学员都是,教授的东西仅仅是形,学到的更是形的皮毛,而更重要的精髓则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去领悟,这往往是大多数培训班学员做不到的。但博文G[4]的作者说得也很对:

我还见过很多很多例子,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起点,只看一个人是不是努力……人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动物,原因在于,从生理上,我们其实相差不大,每个人都大同小异。但是,精神上,性格上千差万别,每一个人都生来具有无限的潜能。每一个希望不断改善自己,希望不断前进的灵魂都是伟大的。前方没有终点,一切都有其可能性。

  因此不努力的科班出身的学生,可能也比不过努力的希望不断改善自己的培训班学员吧。

  撇开招聘公司对学历的硬性要求,我觉得其实对个人而言,出身并不重要,努力才是重点。


关于师生

  我所向往的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上以师生的关系探索知识,课堂下也能以朋友的关系融洽相处。对此我比较同意博文O[5]王德华老师的说法:

师生是一种缘分。双方建立一种情谊。心情愉悦,生活愉悦。生活中多了一个特殊关系的朋友。心理上有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
师生是一种互惠关系。双方共同努力,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在学术研究上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导师用自己的学识和学术判断力导航,学生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完成一个谜团的揭秘,思想碰撞,火花碰撞,智慧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上共同提高。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共同获益。

  很有幸在十五年的学习生涯中曾碰到过这么一位老师(尽管他教的科目是我后来最头疼的物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开心。


参考博客: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

  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

  3. https://coolshell.cn/articles/4561.html ↩︎

  4. https://news.cnblogs.com/n/531362/ ↩︎

  5.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0240 ↩︎

posted @ 2018-03-08 00:57  Lililikeu  阅读(238)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