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及其延伸

1、流程图

首先来看一下map操作的流程图:

已经将重要的步骤标记为红色。

hashmap的存储结构

数组+链表+红黑树

如果仅仅只是采用数组的时候,那么时间复杂度都是O(1),但是如果数据量一旦很多,那么将会导致数组的长度特别长,而且将会造成扩容的效率特别低下;

为什么需要链表?因为考虑到哈希冲突的问题,如果对应的hashcode是一样,那么是选择使用线性探测法还是什么方法?使用线性探测法肯定是不太符合效率问题的。所以添加一个链表来存储hashcode&(table.length-1)存储在相同的位置上

那么为什么又需要红黑树呢?

如果说链表长度过长,将会增大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那么数据量一旦变大,将会导致查询效率降低。所以引入了红黑树,将时间复杂度保存在O(logn)上,这样子查询起来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

这里是总的大纲考虑。接下来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这里而展开。

为什么将数组长度设计为2的整数次幂?

为什么要对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

为什么要重新数据类型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

什么时候考虑从数组+链表转换成为数组+链表+红黑树?

扩容是怎么来进行扩容的?

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吗?

2、初始化容量(为什么是2的整数次幂)

直接从构造中来进行查看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 Constructs an empty <tt>HashMap</tt> with the default initial capacity
     * (16)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可以看到这两个构造方法,负载因子都是0.75。一个无参的默认大小是16;另外一个带参的构造方法容量是自己指定的;

那么看一个带参构造中容量真的是指定的容量吗?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这里存在计算机基本知识,放个连接进来,方便自己日后查看:

https://blog.csdn.net/m0_46864744/article/details/111301213

这里最终会通过计算:得到离2的n次幂最小的那个值:

如:

指定容量为11,那么最小的2的N次幂就是16;
指定容量为18,那么最小的2的N次幂就是32;    

保证是2的N次幂而已。

为什么?有两个地方需要使用到:

  • 1、得到key的hash值之后,需要计算在数组中的位置;
  • 2、在扩容阶段进行数据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新计算对应的数组中对应的下标,如果无法保证,那么后面的结论都将会不生效;

首先注意:int n = cap -1 (这一步操作很重要),看一下下面的图:

算法就是让初始二进制分别右移1,2,4,8,16位,与自己异或,把高位第一个为1的数通过不断右移,把高位为1的后面全变为1,111111 + 1 = 1000000  =  (符合大于50并且是2的整数次幂 )

因为这里不断的对hashcode来做位运算(效率高).

3、哈希值

看一下,在进行put的时候,首先根据key计算出来对应的hash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设计的两个好处:

  1. 一定要尽可能降低hash碰撞,越均匀越好;(二项均匀分布)
  2. 算法一定要尽可能高效,因为这是高频操作, 因此采用位运算
  3. 对于对象来说,key.hashCode() 函数调用的是key键值类型自带的哈希函数,返回int型散列值。int值范围为-2147483648~2147483647,前后加起来大概40亿的映射空间。只要哈希函数映射得比较均匀松散,一般应用是很难出现碰撞的。但问题是一个40亿长度的数组,内存是放不下的。你想,如果HashMap数组的初始大小才16,用之前需要对数组的长度取模运算,得到的余数才能用来访问数组下标(JDK7中的操作如下)。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对于这样一个高频操作来说,位运算显然更快一点。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HashMap的数组长度要取2的整数幂。因为这样(数组长度-1)正好相当于一个“低位掩码”。“与”操作的结果就是散列值的高位全部归零,只保留低位值,用来做数组下标访问。以初始长度16为例,16-1=15。2进制表示是00000000 00000000 00001111。和某散列值做“与”操作如下,结果就是截取了最低的四位值。

  10100101 11000100 00100101
& 00000000 00000000 00001111
----------------------------------
  00000000 00000000 00000101    //高位全部归零,只保留末四位

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样就算key的散列值分布再松散,要是只取最后几位的话,碰撞也会很严重。更要命的是如果散列本身做得不好,分布上成等差数列的漏洞,如果正好让最后几个低位呈现规律性重复,就无比蛋疼。

这时候 hash 函数(“扰动函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出来了。看下面这个图,

右位移16位,正好是32bit的一半,自己的高半区和低半区做异或,就是为了混合原始哈希码的高位和低位,以此来加大低位的随机性。而且混合后的低位掺杂了高位的部分特征,这样高位的信息也被变相保留下来。

其中(n-1)&hash发生在put的之后选择数组下标的时候

小细节

看到了如果key为null的话,对应的下标是0;如果不为null,那么需要进行上面复杂的运算确定在数组中的位置。

4、计算key在数组中的位置

p = tab[i = (n - 1) & hash]

在上面中已经提到了,因为数组使用的是2的N次幂,而hash是重新经过计算的了更加均匀三列的值,所以在这里来计算落入到数组中的哪个位置上来。为了均匀分布

4、JDK8优化

  1. 数组+链表改成了数组+链表或红黑树;
  2. 链表的插入方式从头插法改成了尾插法,简单说就是插入时,如果数组位置上已经有元素,1.7将新元素放到数组中,原始节点作为新节点的后继节点;1.8遍历链表,将元素放置到链表的最后;
  3. 扩容的时候1.7需要对原数组中的元素进行重新hash定位在新数组的位置;1.8采用更简单的判断逻辑,采用高低位指针,来对hash计算,如果说是低位,位置不变;如果是高位,索引+旧容量大小;
  4. 在插入时,1.7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再插入;1.8先进行插入,插入完成再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为什么要来这样子来进行操作?

  1. 防止发生hash冲突,链表长度过长,将时间复杂度由O(n)降为O(logn);

  2. 因为1.7头插法扩容时,头插法会使链表发生反转,多线程环境下会产生环;【后续补充】

    A线程在插入节点B,B线程也在插入,遇到容量不够开始扩容,重新hash,放置元素,采用头插法,后遍历到的B节点放入了头部,这样形成了环,如下图所示:

1.7的扩容调用transfer代码,如下所示: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boolean rehash)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 {
 while(null != e) {
   // 两个线程执行到这里,一个线程卡顿,另外一个线程执行;
   Entry<K,V> next = e.next;
   if (rehash) {
     e.hash = null == e.key ? 0 : hash(e.key);
   }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A线程如果执行到这一行挂起,B线程开始进行扩容
   newTable[i] = e;
   e = next;
 }
}
}

先将newTable中对应下标中的元素追加在e.next后面,然后newTable保存了e的地址值,也就是说索引指向的就是这个节点;

然后将next的地址值赋值给e,也就是继续下面的循环操作。

  1. 扩容的时候为什么1.8 不用重新hash就可以直接定位原节点在新数据的位置呢?

    这是由于扩容是扩大为原数组大小的2倍,用于计算数组位置的掩码仅仅只是高位多了一个1,举个例子:

    扩容前长度为16,用于计算 (n-1) & hash 的二进制n - 1为0000 1111,

    扩容后为32后的二进制就高位多了1,============>为0001 1111。

因为是& 运算,1和任何数 & 都是它本身,那就分二种情况,如下图:原数据hashcode高位第4位为0和高位为1的情况;

第四位高位为0,重新hash数值不变,第四位为1,重新hash数值比原来大16(旧数组的容量)

5、hashmap线程不安全

在多线程环境下,1.7 会产生死循环、数据丢失、数据覆盖的问题,1.8 中会有数据覆盖的问题。

以1.8为例,当A线程执行到下面代码第6行判断index位置为空后正好挂起,B线程开始执行第7 行,往index位置的写入节点数据,这时A线程恢复现场,执行赋值操作,就把A线程的数据给覆盖了;

还有第38行++size这个地方也会造成多线程同时扩容等问题。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多线程执行到这里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 多个线程走到这,可能重复resize()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那你平常怎么解决这个线程不安全的问题?

Java中有HashTable、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以及ConcurrentHashMap可以实现线程安全的Map。

  1. HashTable是直接在操作方法上加synchronized关键字,锁住整个数组,粒度比较大;
  2.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是使用Collections集合工具的内部类,通过传入Map封装出一个SynchronizedMap对象,内部定义了一个对象锁,方法内通过对象锁实现;
  3. 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锁,降低了锁粒度,让并发度大大提高。

ConcurrentHashMap的分段锁的实现原理

ConcurrentHashMap成员变量使用volatile 修饰,免除了指令重排序,同时保证内存可见性,另外使用CAS操作和synchronized结合实现赋值操作,多线程操作只会锁住当前操作索引的节点。

如下图,线程A锁住A节点所在链表,线程B锁住B节点所在链表,操作互不干涉。

6、有序map

LinkedHashMap 和 TreeMap

LinkedHashMap

LinkedHashMap内部维护了一个单链表,有头尾节点,同时LinkedHashMap节点Entry内部除了继承HashMap的Node属性,还有before 和 after用于标识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可以实现按插入的顺序或访问顺序排序。

/**
 * The head (eldest) of the doubly linked list.
*/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head;

/**
  * The tail (youngest) of the doubly linked list.
*/
transient LinkedHashMap.Entry<K,V> tail;
//链接新加入的p节点到链表后端
private void linkNodeLast(LinkedHashMap.Entry<K,V> p) {
  LinkedHashMap.Entry<K,V> last = tail;
  tail = p;
  if (last == null)
    head = p;
  else {
    p.before = last;
    last.after = p;
  }
}
//LinkedHashMap的节点类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Node<K,V> {
  Entry<K,V> before, after;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ue, next);
  }
}

TreeMap怎么实现有序

TreeMap是按照Key的自然顺序或者Comprator的顺序进行排序,内部是通过红黑树来实现。所以要么key所属的类实现Comparable接口,或者自定义一个实现了Comparator接口的比较器,传给TreeMap用户key的比较。

7、参考

https://mp.weixin.qq.com/s/oRx-8XXbgage9Hf97WrDQQ

posted @ 2022-02-27 23:59  写的代码很烂  阅读(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