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 读后感(总)

  整本书一开始写的是软件工程的发展史,从开始到应用,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接下来讲的是变成代码要懂得团体的力量,合作取得双赢,向我们讲述的单元测试,回归测试,效能分析工具。但是读第二章时,很多东西都读不懂,我都百度查了一下,感觉有些深奥不太理解。然后书的中间部分提到了成为软件工程师所要具备的条件:1.积累软件开发相关的知识,提升技术技能。2.积累问题领域的知识和经验。3.对通用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的理解。后半本讲“这样走,之后的发展会怎么样,所以不行”,怎么做会对,怎么做会做错。比如什么叫宏观视角,什么叫最佳实践,什么叫算无遗策。就像画一颗决策树,走向哪个分支走,结果会怎么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信服。整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后的环节为我们介绍了团队合作的几种模式,以及团队中的几种开发流程。让我明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首先,这是一本全景式的书,会让你更了解这个行业,能让毕业生在对行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较少地感到惊讶和出乎意料,这是一本与现实接轨的教材。

   其次,这是一本最佳实践式的书,涵盖了科学、健康的软件工程开展中的每个方面,介绍了种种方法论,但不是高高在上、纲领性的方法论,而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确实可用,拿来就用。

  第三,这本书让人有情怀,学生对“古老的”瀑布教材或“舶来的”敏捷书籍,难免会缺乏信心:这东西行吗?适用于现代吗?适用于中国吗?而如果到各大论坛、社区、或者询问“过来人”,往往会收获更多的负面信息,让本来有情怀的学生失望,让本来就缺乏情怀的学生甘心。但很明显我们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更有情怀的人才、更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如果学生在毕业前就俯首认输,行业还有什么希望可言?邹欣老师的教材会让学生知道“应该如此”而且“可以如此”,从这点上看,功德无量。  

  第四,这本书在介绍方法论的同时,居然会介绍方法论不适用的场景,介绍方法论在现实中是怎样跑偏的,这就好像讲下棋,“这样走,之后的发展会怎样怎样,所以不行”,怎样做会对,怎样做会错——什么叫宏观视角?什么叫最佳实践?什么叫算无遗策?就像画一棵决策树,向哪个分支走,结果会怎么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信服。

  第五,这本书在介绍方法论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放到“方法论”的下层,而是介绍了种种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能让学生了解到工作中接触的种种角色及其想法、诉求,避免“以程序为中心”思考问题,而懂得以人为中心来思考,毕竟程序要解决的,是人的事情。这个思想的转变,对程序员来说,至关重要。

  大致上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在别人的代码基础上进行修改,对其他代码的影响最小。

  2.对于修改几行代码,如何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

  3.团队如何互相合作,推进项目的增长。

  4.如何做需求分析,如何做用户调查,如何做技术运营,故障管理。

  5.如何查bug。

  6.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posted @ 2016-03-05 16:00  Reborn-LiKe  阅读(188)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