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9)

第30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8)


  类似的状况,常常发生,遭遇问题,忽视逃避;面对危机,托辞延宕,非要等到火已经烧起来了,才开始想办法急救,通常大祸已成,力难回天,多少企业,都是在拖延中灰飞烟灭。

  对所有工作者而言,发生困难,面对问题,是每天都会出现的功课;对企业经营者而言,出现经营危机,也是必然的事,问题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都是喜欢面对顺境、讨厌逆境;忽视困难、淡化问题、漠视风险、逃避危机,是人之常情,只有极少数胆识过人的英雄人物,能在"第一时间,主动、勇敢面对"问题与危机,也才能渡过难关,永保安康。

  如何成为一个不逃避问题,勇于面对危机的非常人呢?我的方法很简单,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那些你心里不喜欢做的事!

  我的经验是:如果我有几件事要做,那些我很想做,或是喜欢做的事,通常是好的事、容易做的事或者是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想做的事,通常隐藏着困难,包含着危机。同样的,如果你管了许多单位,你喜欢去的单位通常是好的单位,你不想去的单位通常是问题单位。

  而逃避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忽视它,或者认为它根本没问题,所有人都会这样;内心的直觉,会让你不喜欢有问题、有困难、有危机的工作。因此当我想通这件事之后,我重新安排我的时间与工作内涵,第一时间优先处理我内心不喜欢的工作,花最多时间,去与我不喜欢的单位沟通,花最多精力,去面对我不喜欢的人。因为这些事、人、单位,通常代表着问题与危机。

  至于当危机或问题已经显现,这就进入紧急处理阶段,身为企业经营者,这时候更是危急存亡的关键,就像川普一样,要不是他的主动,川普王国现在恐怕已经不存在。"第一时间,主动面对"的法则,恐怕是每一个老板都要学会的第一课。

  ■后 记

  地震救难,有所谓的黄金72小时的说法,因为超过72小时,人存活的几率就降低很多。危机处理也有类似观念,危机乍现时,伤害不深,而后逐渐扩大,最后彻底毁坏,回天乏术。

  每一个人都可能走错路,误入歧途;每一个人手上,也都可能遇到麻烦事,在最快的时间面对,立即处理,是唯一的方法;逃避拖延,则万劫不复。

  19自杀以求生存

  人常常会面对转变,转变代表未知、代表风险,大多数人都会在面临转变时踟蹰不前,以至于错过了时机,如何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自杀以求生存"是一句气派恢宏的格言,从管理学上也有理论依据,成功的公司受限于既有的经验,以至于无法启动新经营模式,下决心放弃原有模式,这是自杀的准备。个人面对转型,也要有自杀以求生存的决心。

  一个艺人朋友,长期为生涯规划困扰,许多年来,我们一见面就谈到他想转换工作跑道的问题。原因无他,艺人是论时计酬,虽然酬劳高,但生命周期短,年纪一大,就不能做了,他一直想发展第二专长,以做准备。但这许多年来,既没结论,也没行动,因为他丢不掉现在的高收入,也害怕转换的风险。我对他这样的讨论厌烦,干脆一见面就先声明:"今天只谈风月,不谈工作。"

第31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9)


  另一个有为的年轻人,一直对我从事的文化出版业有兴趣,也和我谈了许多年,有没有机会来从事出版工作,我当然乐意。只可惜他一直在电视圈工作,待遇甚高,降薪做理想,他又下不了决心,因此一切也就是谈谈罢了,只是他又一直以未能从事文化出版工作为憾!

  最近重读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有关创新理论的巨作《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感触甚多,原来这两位朋友遇到的困难是有理论根据的,他们都被现在的成功模式所苦,以至于不敢跨出新领域,这就跟所有成功的企业一样,当面临新科技的"典范转移"时(或新环境变化),总是踌躇不前,他们面临的是"转变的两难"。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建议是,成立新公司、新组织,独立于原有组织之外,以测试新科技、新环境、新市场,以迎接挑战。同时要有心理准备,新公司未来可能扼杀原有公司的生存,这是"自杀以求生存",不过自杀总比被杀死好,而且自杀之后,还有新公司延续,这是另一种永续经营。

  好一个"自杀以求生存",这是多壮烈的话,只是太血腥,也太凄凉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没有自杀的勇气与决心。好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真义,并不是要大家自杀,他只是要大家面对新环境,启动新公司,采取新作为,用你现在还能赚钱的经营模式,去投资创新产业。自杀也是一种心理准备,意味着有一天当"创新模式"席卷而来时,既有的公司可能死亡。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你没有及早启动应变计划,采取行动,一直到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才采取"自杀以求生存"的行动,一切都时不我予,来不及了。许多大公司的衰亡,都是当"典范转移"已经确立,新产品、新科技已经被证实为主流产品,才采取行动,可是这时新兴公司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市场,再加上新兴公司可能也已建立许多进入障碍,大公司根本来不及响应,比赛已经结束。

  一切的作为,要从危机开始,当感受到"创新科技"、"创新公司"及环境变迁的威胁,就不能坐视,就要采取行动。这个时候,创新科技生产的产品功能可能还不足以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创新公司的实力,可能也只是不起眼的"车库公司";这个时候,社会环境中,可能只是一小撮前卫人士在谈论新的趋势、新的生活形态,一切都跟你过去所熟悉的状况没两样,但这是你采取自杀行动的黄金时间,再晚就来不及了。

  企业的状况,又比个人好太多了,因为企业可以"以新带旧",新测试公司的生命可与原有公司重叠,那是"First Curve"(第一曲线)与"Second Curve"(第二曲线)的关系。企业不需要自杀,只是喂养一个新公司而已。但个人不同,你的生涯不能重叠,一个人也不可能做两件事,顶多只能培养新兴趣、培养新事业,以待日后不时之需。但这还不是生涯转换,真正的生涯转换,仍然需要"自杀"的决心与行动。

第32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0)


  ■后 记

  一个读者问我,说自杀太严重,而且一个人要如何自杀呢?答案很简单,当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舍弃:舍弃现有的成果、舍弃现有的习惯、舍弃现有的工作,因为不舍弃,我们就无法下决心转变。

  把自己放在一个回不了头的情境,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这就是自杀,进而才能重生。

  20工作不当在野党

  许多工作者喜欢负面思考,面对公司、面对老板老是对立、老是批判,想从公司口袋中得到更多,稍不顺心,对公司就恶言相向,这样的职场是紧张的,是痛苦的。

  公司可以选个人,个人当然可以选公司,合则来,不合则去,其实不用互相为难,寻找认同自己的公司,做公司内的执政党,这是我快乐工作的重要秘诀。

  刚进媒体工作的时候,发觉同事非常喜欢批判公司、批判自己的报纸、批判老板、批判组织,当时的我,正沉醉于这个媒体所提供的舞台让我有发挥机会,那种成就感胜过一切。因此,对同事的对内批判行为百思不解。我很想问他们:如果对公司这么不满意,为什么不辞职呢?

  所幸我始终没有问,否则一定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事后我明白组织里永远有"异议分子",有"在野党"。不论组织(公司)的制度有多好,总有在组织内受挫折的不满分子,他们永远用负面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公司会给他们编派得一无是处。而媒体人就更不用说了,一向伶牙俐齿,批判成习,对外批判惯了,对内就绝不会手软。

  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公司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就算这个家再坏、再简陋,为什么还要去批判它?批判我们所服务的公司,不就等于也批判了自己吗?或许有人会说,公司只是我上班的地方,并不是我的家;公司是公司,我是我,为什么不能批判,尤其当公司有不对、不好的地方,我更应该讲出来。

  我当然理解,公司是公司,我是我,两者之间并无等号。但我相信的是,就算公司并不是我的家,但至少也不是仇敌,没有必要老是负面看待。更重要的是,我也可以选择公司,如果公司不好,腿长在我身上,离开就是了,为什么还要留在原地,却不断相看两厌、不断恶言相向呢?

  因此,在工作与公司之间,我得到一个清楚的结论,只要在公司服务,我一定在工作上成为主流派、执政党,公司的政策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是公司最重要而且认同的工作者,这样我在公司中会拥有最好的工作气氛与工作成就感。

  不过这样的期待也可能是一厢情愿,我的能力、我的表现,很可能比不上我的同事,想跻身主流派而不可得,这个时候,我会衡量状况,我有没有机会表现得更好,更被重视、重用,如果有机会,我会等,我会忍。但如果没机会,我会义无反顾地"逃"。离开大媒体,我独立创业,有很重要、不为人知的原因,就是在工作上,我的同事高手如云,打不过他们,比不过他们,逃避总可以吧!

第33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1)


  经过这几十年的工作,我更确认在职场上、在工作上做主流派的重要。因为我看过太多扮演职场"在野党"的人的悲惨下场,不仅在工作上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认同,得不到肯定,弄得自己抑郁终生,变成可怜的人,更严重的是和公司反目,沦为裁员、遣散的对象,浪费了青春、浪费了生命,得不到自我肯定。

  我确定,要工作,就认同公司、认同老板、全力以赴,做组织的执政党;要不就辞职走人,天下之大,岂无我发挥之地,寻找认同我的公司去奉献。只有一件事,我绝对不做:在组织中沦为在野党,自怨自艾、抱怨批判、浪费青春、虚掷生命!

  ■后 记

  有人问我,在公司中做主流派,不就是做老板的走狗、应声虫吗?

  我不愿用这样的思考角度,我认为工作者和公司、和组织、和老板是一家人,做主流派的意思,是和公司有共识,有共同的愿景,与老板利害与共。

  做主流派的意思,更是大家同心协力,是一个紧密的工作团队,那是工作的最佳氛围。

  21承认自己是坏人

  大多数人不能承认自己有缺点,听到别人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第一时间努力做的是:解释、辩驳,反而不容易去检讨改进。孔夫子说的"闻过则喜",其前提是要能承认有过,才能喜、才能改、才能进步。

  而人不能承认自己有缺点,其原因是认为自己是好人、是完人,如果我们能承认自己是坏人,身上有许多坏的基因,那就不会浪费时间去解释了。

  每一次看到媒体报道我们的公司时,总是觉得不对劲,如果是负面的报道,那当然不是事实,都是媒体断章取义,别具用心;就算是正面的报道,我也觉得不对,觉得媒体没有写出我们公司真正的好,媒体对我们公司了解不够!

  这是对自己公司的看法,如果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就更极端了。只要听到别人谈起自己,绝对听不进任何负面的评价,一旦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我们通常的反应是:这是谁说的?第一时间要找到诽谤自己的凶手。通常知道是谁说的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会这样辩解:"因为我得罪过他,所以他就打击我!"或者"这个人讲话本来就不客观,他看谁都不顺眼……"有时候虽然觉得别人的说法有道理,我可能确实有这样的缺点,但是最后还是免不了替自己辩驳:是别人误会了,当时的情况不是那样,我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有很长的时间,我活在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认知间的人我战争中,不论我多么真诚,我改变不了别人可能对我的一些负面评价;不论我如何解释,也无从让所有的人都了解我,那是一段痛苦的日子,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我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直到有一次,媒体上写了一段我公司的负面新闻,其离谱的程度,到我不需要辩驳,社会大众就知道不是真的。因为这样,我反而哈哈大笑,自我嘲解:"一定是我过去当记者时,写了非常多缺德的报道,现在才会有这样的报应!"这次坦然面对的经验,让我有全然不同的观感,我觉得真相永远在那里,其实没有人能一手遮天的。而好坏之间似乎也没有截然的分野,端看评价者对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定,朋友会说我是好人,敌人会说我是坏人,而我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谁知道!

第34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2)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之后,我开始走出别人评价的阴影,我不再在乎别人对我的说法是否合乎我自己的认知,我只在乎造成这些评价背后的事实如何,如果这些负面的评价是事实,那我就努力去改正那些负面的评价。

  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认知就更升华了,我明确知道自己可能是"坏人",会有"坏心眼",会"做坏事",因为我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只是一个会犯错的平凡人,因此我对外界的评价,有更坦然的态度,我连分辨事实与否都免了。我根本假设我自己就是"坏人",别人对我的负面评价,就是事实,因此我现在唯一该想、该做的就是如何去改善、如何去改变。

  我发觉我的调整变快了,因为过去我常会浪费时间去分辨真相,现在却可以直接检讨、直接改进,省却了许多的口舌之争。更重要的是,当我"承认自己是坏人"之后,所有的人都愿意给我意见,提醒我改善,因为我不像过去那么自我防御、拒人千里,承认自己是坏人,才是真正变好的开始。

  ■后 记

  有很长的时间,我已经不愿意再规过劝善,就算是很好的朋友,我也不再直言不讳。

  因为给朋友建议,都要冒着引发争辩,引起不愉快的危险,甚至还会被误会对朋友有成见。可是当我习惯闭起嘴巴之后,我知道受到最大伤害的是朋友,因为问题永远会留在他们身上。

  ? 许多人不能承认错误,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更可能是能力不足,生怕承认缺点后,就会被人轻视。寻找自信,是改过迁善的开始。

  22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

  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好做的事、容易做的事。公务员碰面会问:你那个缺好吗?意思是说:工作轻松吗?责任轻吗?薪水待遇高吗?生意人碰头会问:你那个生意好做吗?意思是说:竞争激不激烈?好不好赚?一般工作者相遇,问的也是工作好不好做,意思是是否"事少、钱多、离家近"?

  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太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

第35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3)


  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

  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简单料理的生意!

  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寻寻觅觅,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好做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轮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了。

  "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再问那个笨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

  ■后 记

  一个朋友想投资做一本新杂志,专程来问我意见:某某类型的杂志好做吗?我告诉他,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任何市场,都人满为患,没有一种杂志好做。

  这位朋友不太满意,觉得我不肯讲真话,我十分无奈,看来想要摆脱"好做"的观念十分困难。

  23追根究底的专业精神

  我看大多数人的工作,都不顺眼,或许我有处女座的"龟毛" 吧!(龟毛,台湾方言,指当一个人非常的无聊、非常的无趣或非常的认真而产生一些异于常人,导致周围的人都相当抓狂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形容人斤斤计较、婆婆妈妈。--编者注!)可是龟毛之外,我强调的是做对、做好,如果凭良知就能做,一定不会好,还要经过痛苦的追根究底的过程,才能做对、做好,那是专业的要求。

  每次看日本的电视节目《抢救贫穷大作战》,心中都有极深的感慨: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当老板,可是却当起老板。而要当一个成功的好老板,原来每一件小事,都有极深的学问和讲究,而这些讲究、坚持、学问,其实就是现代企业经营所强调的专业主义。

  经营企业只有两种形态:专业与业余。专业的老板会成功,而业余的老板也许在短时间内,因为机缘、运气,偶尔会有小成,但长期下来终究要失败。《抢救贫穷大作战》永远拿"达人"(专家)与业余的老板做对比,让专家来教导业余的经营者怎么做生意,从step by step(一步步怎么做),到理念,到服务的热忱,到敬畏每一项原料,到做好每一件事的坚持。印象中,这个节目从来没有谈到赚钱的方法,可是赚钱是伴随着经营者做好每一件事,强调用专业的方法、用专业的精神,做好服务之后,自然而来的报偿。

posted @ 2009-06-21 01:36  淮北橘子  阅读(1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