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书籍、音乐、电影从有“形”到无“形”,以数字形式蓬勃发展。有声读物(audio book),顾名思义就是有声音的书。广播剧,是否能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分得一杯羹?

有声读物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诞生于1934年的美国,此后约80年的时间。在各国发展情况不一。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较为成熟。经历了唱片形式出版的教科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畅销全球的格林风英语唱片、虚构类小说几个阶段。

德国总人口中约有7%~10%对有声读物持有兴趣,以青少年为主。文学类作品颇受欢迎,相对而言有声读物价格较低且不固定。
英国人口中,40岁下面的听众为有声读物的热衷者。除了“边听边做事”。他们还习惯睡前收听。

中国有声读物发展起步于90年代,眼下已初具规模。但总体的市场机制与配套制度还远不够成熟。

有声读物的现状
有声读物的出现。解放双手与眼睛,在大多数环境中都能够收听,而且很多有声读物生动有趣。市场需求量大。
有声读物。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已将数字图书馆project列入“863 计划”。

网络。是有声读物的重要发行渠道,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各大应用商店也纷纷推出了有声读物app供用户下载。

有声读物发展的局限
但有声读物的发展也存在其局限性:
1、生产成本高。

    有声读物由专业诵读录制,依照每秒3个字的录制速度。完毕一本普通厚度的(20万字)图书,至少须要18小时(持续诵读不停顿的状态)。所以。一本有声读物,从诵读到制作推向市场,耗时较长。相对成本也高。
2、质量得不到保证。
“质量”是制约有声读物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选择机器朗诵。缺乏情感,诵读不具有吸引力。由真人朗诵。又因朗诵水平良莠不齐,诵读质量得不到保障。

3、数量少。

    受制于生产成本、质量等因素,有声读物的出版数量必定不会太大。仅仅有流行度较高的图书。才有可能获得出版。需求量较小的有声读物,则非常难被出版。

有声读物发展的出路
    有声读物在中国主要呈现下面三种发展趋势:
    1、以“亚马逊”为例的大型图书出版商。与有声读物生产商的合作。

“图书销售巨头”亚马逊在2008年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udible,同一时候还拥有最大的CD有声读物生产商Brilliance audio。通过一键式技术的便捷性、服务的高效性和图书资源的海量存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销售有声读物水到渠成。

 


    2、以“应用之星”为例的应用开发平台。提供企业及个人的有声读物app制作。

“移动阅读方案解决专家”应用之星,通过搭建在线应用开发平台,为有需求制作有声读物的企业、甚至全然不懂技术的个人,提供免费的制作服务。

企业或个人,可在该站点上制作单行本有声读物app。解决小众图书不能出版或出版费用过高的难题。


       

图片2.png (624.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昨天 11:39 上传


3、以“喜马拉松电台”为例的由用户组成的个人电台。
由用户组成,包含知名主播。录制音频并上传到站点与其它用户一起分享。

喜马拉雅推出app版,方便用户在出行时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收听。极大得丰富了用户的碎片时间。

   
    因此,有声读物若想在互联网时代分一杯羹,在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同一时候。也必须通过积累用户数与用户參与度,添加传播性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