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实战一(上)

1、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的后端开发工程师来说,MVC 三层架构都不会陌生,不过为了统一我们之间对 MVC 的认识,我还是带你一块来回顾一下,什么是 MVC 三层架构

MVC 三层架构中的 M 表示 Model,V 表示 View,C 表示 Controller,它将整个项目分为三层:展示层、逻辑层、数据层
MVC 三层开发架构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分层方式,落实到具体的开发层面,很多项目也并不会 100% 遵从 MVC 固定的分层方式,而是会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做适当的调整

现在很多 Web 或者 App 项目都是前后端分离的,后端负责暴露接口给前端调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就将后端项目分为 Repository 层、Service 层、Controller 层

  • Repository 层负责数据访问
  • Service 层负责业务逻辑
  • Controller 层负责暴露接口

这只是其中一种分层和命名方式,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可能会对此有所调整,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依赖数据库开发的 Web 项目,基本的分层思路都大差不差

刚刚我们回顾了 MVC 三层开发架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贫血模型?
实际上,你可能一直都在用贫血模型做开发,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夸张地讲,据我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业务后端系统,都是基于贫血模型的

1.1、示例

// Repository + Entity
public class UserRepository {
    public UserEntity getUserById(Long userId) { ... }
}

public class UserEntity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cellphone;
    // 省略其他属性、get、set、construct 方法
}
// Service + BO(Business Object)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通过构造函数或者 IOC 框架注入

    public UserBo getUserById(Long userId) {
        UserEntity userEntity = userRepository.getUserById(userId);
        UserBo userBo = [...convert userEntity to userBo...];
        return userBo;
    }
}

public class UserBo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cellphone;
    // 省略其他属性、get、set、construct 方法
}
// Controller + VO(View Object)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通过构造函数或者 IOC 框架注入

    public UserVo getUserById(Long userId) {
        UserBo userBo = userService.getUserById(userId);
        UserVo userVo = [...convert userBo to userVo...];
        return userVo;
    }
}

public class UserVo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cellphone;
    // 省略其他属性、get、set、construct 方法
}

1.2、解释

我们平时开发 Web 后端项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么组织代码的

  • UserEntity 和 UserRepository 组成了数据访问层
  • UserBo 和 UserService 组成了业务逻辑层
  • UserVo 和 UserController 在这里属于接口层

从代码中我们可以发现:UserBo 是一个纯粹的数据结构,只包含数据,不包含任何业务逻辑,业务逻辑集中在 UserService 中,我们通过 UserService 来操作 UserBo
换句话说,Service 层的数据和业务逻辑,被分割为 BO 和 Service 两个类中
像 UserBo 这样,只包含数据,不包含业务逻辑的类,就叫作贫血模型(Anemic Domain Model)
同理:UserEntity、UserVo 都是基于贫血模型设计的,这种贫血模型将数据与操作分离,破坏了面向对象的封装特性,是一种典型的面向过程的编程风格

2、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

2.1、什么是充血模型

在贫血模型中,数据和业务逻辑被分割到不同的类中
充血模型(Rich Domain Model)正好相反,数据和对应的业务逻辑被封装到同一个类中,因此这种充血模型满足面向对象的封装特性,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编程风格

2.2、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DDD),主要是用来指导:如何解耦业务系统、划分业务模块、定义业务领域模型及其交互
领域驱动设计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 2004 年就被提出了,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不过它被大众熟知还是基于另一个概念的兴起,那就是微服务

我们知道,除了监控、调用链追踪、API 网关等服务治理系统的开发之外,微服务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针对公司的业务,合理地做微服务拆分
而领域驱动设计恰好就是用来指导划分服务的,所以微服务加速了领域驱动设计的盛行

不过我个人觉得,领域驱动设计有点儿类似:敏捷开发、SOA、PAAS 等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只值 "五分钱"
即便你没有听说过领域驱动设计,对这个概念一无所知,只要你是在开发业务系统,也或多或少都在使用它
做好领域驱动设计的关键是,看你对自己所做业务的熟悉程度,而并不是对领域驱动设计这个概念本身的掌握程度
即便你对领域驱动搞得再清楚,但是对业务不熟悉,也并不一定能做出合理的领域设计
所以不要把领域驱动设计当银弹,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过度地研究它

实际上,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实现的代码,也是按照 MVC 三层架构分层的
Controller 层负责暴露接口、Service 层负责核心业务逻辑、Repository 层还是负责数据存取
它跟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的区别主要在 Service 层

  • 在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中
    Service 层包含 Service 类和 BO 类两部分
    BO 是贫血模型,只包含数据,不包含具体的业务逻辑,业务逻辑集中在 Service 类中
  • 在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中
    Service 层包含 Service 类和 Domain 类两部分
    Domain 就相当于贫血模型中的 BO,不过 Domain 与 BO 的区别在于它是基于充血模型开发的,既包含数据,也包含业务逻辑,而 Service 类变得非常单薄

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的开发模式,重 Service 轻 BO;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轻 Service 重 Domain

3、为什么传统开发模式如此受欢迎

前面我们讲过,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将数据与业务逻辑分离,违反了 OOP 的封装特性,实际上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编程风格
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 Web 项目,都是基于这种贫血模型的开发模式,甚至连 Java Spring 框架的官方 demo,都是按照这种开发模式来编写的

我们前面也讲过,面向过程编程风格有种种弊端,比如:数据和操作分离之后,数据本身的操作就不受限制了,任何代码都可以随意修改数据
既然基于贫血模型的这种传统开发模式是面向过程编程风格的,那它又为什么会被广大程序员所接受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下面三点原因

  •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开发的系统业务可能都比较简单,简单到就是基于 SQL 的 CRUD 操作
    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动脑子精心设计充血模型,贫血模型就足以应付这种简单业务的开发工作
    除此之外,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即便我们使用充血模型,那模型本身包含的业务逻辑也并不会很多,设计出来的领域模型也会比较单薄,跟贫血模型差不多,没有太大意义
  • 充血模型的设计要比贫血模型更加有难度
    因为充血模型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风格,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设计好针对数据要暴露哪些操作,定义哪些业务逻辑
    而不是像贫血模型那样,我们只需要定义数据,之后有什么功能开发需求,我们就在 Service 层定义什么操作,不需要事先做太多设计
  • 思维已固化,转型有成本
    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经历了这么多年,已经深得人心、习以为常
    你随便问一个旁边的大龄同事,基本上他过往参与的所有 Web 项目应该都是基于这个开发模式的,而且也没有出过啥大问题
    如果转向用充血模型、领域驱动设计,那势必有一定的学习成本、转型成本,很多人在没有遇到开发痛点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做这件事情的

4、什么项目应该考虑 DDD 开发模式

既然基于贫血模型的开发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开发习惯,那什么样的项目应该考虑使用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呢?
刚刚我们讲到,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的开发模式,比较适合业务比较简单的系统开发
相对应的,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更适合业务复杂的系统开发,比如:包含各种利息计算模型、还款模型等复杂业务的金融系统

你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两种开发模式,落实到代码层面,区别不就是一个将业务逻辑放到 Service 类中,一个将业务逻辑放到 Domain 领域模型中吗?
为什么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开发模式,就不能应对复杂业务系统的开发?而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就可以呢?
实际上,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代码层面的区别之外(一个业务逻辑放到 Service 层,一个放到领域模型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那就是两种不同的开发模式会导致不同的开发流程
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的开发流程,在应对复杂业务系统的开发的时候更加有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基于贫血模型的传统的开发模式,都是怎么实现一个功能需求的

  • 不夸张地讲,我们平时的开发,大部分都是 SQL 驱动(SQL-Driven)的开发模式
    我们接到一个后端接口的开发需求的时候,就去看接口需要的数据对应到数据库中,需要哪张表或者哪几张表,然后思考如何编写 SQL 语句来获取数据
    之后就是定义 Entity、BO、VO,然后模板式地往对应的 Repository、Service、Controller 类中添加代码
  • 业务逻辑包裹在一个大的 SQL 语句中,而 Service 层可以做的事情很少
    SQL 都是针对特定的业务功能编写的,复用性差
    当我要开发另一个业务功能的时候,只能重新写个满足新需求的 SQL 语句,这就可能导致各种长得差不多、区别很小的 SQL 语句满天飞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应用领域模型、OOP 的概念,也很少有代码复用意识
对于简单业务系统来说,这种开发方式问题不大,但对于复杂业务系统的开发来说,这样的开发方式会让代码越来越混乱,最终导致无法维护

如果我们在项目中,应用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的开发模式,那对应的开发流程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我们需要事先理清楚所有的业务,定义领域模型所包含的属性和方法
领域模型相当于可复用的业务中间层,新功能需求的开发,都基于之前定义好的这些领域模型来完成

我们知道,越复杂的系统,对代码的复用性、易维护性要求就越高,我们就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前期设计上
而基于充血模型的 DDD 开发模式,正好需要我们前期做大量的业务调研、领域模型设计,所以它更加适合这种复杂系统的开发

posted @ 2023-06-24 19:45  lidongdongdong~  阅读(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