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
1、有3种体系结构 分别是
OSI七层协议结构比较复杂不实用。TCP/IP结构得到广泛应用,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没什么东西哈,只有最上面三层。学习的时候,综合2种优点,采用了五层体系结构。
- 应用层
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与其它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进程),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
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应用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应用层。示例:TELNET,HTTP,FTP,NFS,SMTP等协议。
- 运输层
负责为2个主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一个主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以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分用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的进程。
主要使用2种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面向连接,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互。
用户数据表协议(UDP)——无连接的,数据传输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交互,只能最大努力提供交互。
- 网络层 (也叫网际层、IP层)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不同的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者用户数据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负责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由于网络层使用的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或者简称数据报。
注意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无论哪一层的传输的数据单元都习惯用分组。
- 数据链路层
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帧中的数据。 (透明:某一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好像不存在的样子)
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也就是在2个相邻节点之间(主机和路由器、路由器和路由器)是使用链路层协议直接(点对点)传输的。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差错控制、地址信息等)
接收数据时:
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之后,就可以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若有差错,链路层会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以免继续传输下去浪费网络资源。如果需要改正错误,则由运输层的TCP协议完成。
- 物理层
透明的传输比特流,传输单位是比特。连接头、帧、帧的使用、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
各层加入自己的控制信息H5、H4、H3、H2+T2,编程下一层的数据单元传递。第一层是比特流传送不加控制信息。
其他:
表示层 OSI
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C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C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C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CII等。
会话层 OSI
它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消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传输层 OSI
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