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1.1 信息的定义和属性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个论述第一次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相提并论。
信息论奠基者香农: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1.1.2 信息的定量描述
香农被称为是 "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 1948 年 10 月发表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香农用概率来定量描述信息,给出了如下公式:
H(X)表示事件X的信息熵
Pi 是事件出现第 i 种状态的概率,在二进制的情况下,对数的底是 2,此时信息熵可以作为信息的度量,称为信息量,单位是比特(bit)
1.1.3 信息的传输模型
1)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
2)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3)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可以从逻辑上理解为抽象信道,也可以是具有物理意义的实际传输通道)
4)编码器: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它包括从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设备,如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
5)解码器: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收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6)噪声:理解为干扰
当信源和信宿已给定、信道也已选定后,决定信息系统性能就在于编码器和译码器。设计一个信息系统时,除了选择信道和设计其附属设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设计编、译码器。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就是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为了提高可靠性,在信息编码时,可以增加冗余编码,犹如“重要的话说三遍”,恰当的冗余编码可以在信息受到噪声侵扰时被恢复,而过量的冗余编码将降低信道的有效性和信息传输速率。
1.1.4 信息的质量属性
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
1.2 信息化
1.2.1 信息化的含义
- 用作名词,通常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企业或社会)发生转变的过程。
- 用作形容词,常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所达成的新形态或状态。
信息化的5个层次:
- 产品信息化:
- 指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融合了计算机化(智能化)器件,使产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
- 产品携带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数字化的,便于被计算机设备识别读取或被信息系统管理,如集成了车载电脑系统的轿车
-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CM等。
- 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的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产业内各自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 4 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
-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自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扩展人们的活动时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
1.2.2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1)缺乏核心技术,急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需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等领域信息化水平
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
4)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1.2.3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2016年7月27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三步走:
- 第一步到2020年
- 第二步到2025年
- 第三部到21世纪中叶
1.2.4 两化融合
: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称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
1.2.5 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
: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分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模型可分为两方面:
- 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 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2.电子政务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3.我国电子政务开展的现状(略)
4.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1)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3)服务民主法治建设
4)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5)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
6)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7)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
1.2.6 电子商务
1.概念
1)原始电子商务概念: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2)现代电子商务概念:指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见面,实现网上(线上)交易、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商务流程的一种以信息化手段应用为典型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可以认为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2.功能
本质上是依靠信息技术,将贸易(交易)中涉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评价管理、售后管理、客户管理等整合在网络之上的业务稽核。
主要功能包括: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交易管理、商品推送、商户管理、账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
有以下特征:普遍性、便利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
3.结构和要点
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信息技术,还包括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如图 1.2 所示: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包括 4 个,即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此外,技术标准,政策、法律等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保障。
4.类型
分为 EDI(电子数据交换)商务、Internet(互联网)商务、Intranet(企业内部网)商务 和 Extranet(企业外部网)商务。
B2B:企业与企业
B2C:企业与消费者
C2C:消费者与消费者
O2O:线上与线下
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略)
6.现状和特点(略)
7.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略)
8.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1)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2)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国窖标准规范体系。
3)安全认证体系。密钥、证书、认证机构
4)信用体系
5)在线支付体系
6)现代物流体系。铁路、交通、民航、邮政、仓储和商业网点
7)技术装备体系
8)服务体系
9)运行监控体系
9.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服务(略)
1.2.7 企业信息化(略)
1.3 信息系统
1.3.1 信息系统定义
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
1.3.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简化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阶段
还可以简化为:立项、开发、运维及消亡
1.3.3 信息系统常用开发丰富
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敏捷开发等
1.3.4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概念和作用
一个组织或一个区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都要经历由初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诺兰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在 1973 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在 1980 年完善了这一理论,人们称之为诺兰模型,又称为成长阶段模型(stages of growth model)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4个方面。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诺兰阶段模型同时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6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发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 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2.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内容
在规划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 是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
- 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
- 是处理好规划制定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
规划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现状分析与诊断:信息化现状、业务发展、业务分析、差距分析
2)组织/企业战略描述:行业变革趋势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信息化战略影响分析
3)信息化战略描述: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路线
4)业务架构:业务建模、业务优化、业务蓝图
5)应用架构:以业务架构为依据,对应用体系的架构和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应用现状、应用要素(服务域、服务类、服务组件)、应用体系设计
6)数据架构:通过分析数据资源现状,系统地梳理关键数据要素,并对数据存储、加工、数据集成交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总体设计。数据现状、数据要素、数据架构体系设计
- 数据现状:分析现有数据库及相关关系、数据内容、数据的地理空间分布、数据交换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数据要素:包括元数据、主数据、数据分类编码、主要交易数据、分析数据等
- 数据架构体系设计:包括数据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数据加工存储体系、数据集成交换体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
7)技术架构:技术现状、架构设计
8)治理架构:通过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权责配置、管理机制、运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编制IT治理架构。治理架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监控机制
9)规划实施:确定待建项目以及项目优先级、实施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并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
1.4 IT战略
1.4.1 IT战略的内涵
IT 战略(IT Strategy,ITS)是在诊断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和调制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