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一点人生感悟

完美主义

很多人做事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完美主义,总想憋个大的。这样会存在几个问题:

  1. 把握不住主要矛盾。
  2. 容易在细枝末节上迷失自己,从而拉长进度时间线。
  3. 容易一直空想(想出完美的方案),但是迟迟不肯起步动手。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先把事情快速做到及格,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

 

关于“鄙视链”和“优越感”

关于所谓的“鄙视链”和“优越感”,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些是自然而然且无法避免的存在。但是,私以为优越感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自己努力使它(所具有的品质)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得来的。

 

比如,你上很好的大学,是大学很好,并不是你。你看很有名气的著作,是书很好,不是你。你听古典、前卫音乐,是音乐作品很好,乐手很棒,不是你很好(比如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贩毒坏警察杀人的时候喜欢听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你买了很多奢侈品,是产品很好,不是你。上述例子的前者都不该成为“优越感”的来源。

 

除非,你使自己变得很好,你变成了才华、智慧、美丽、高贵、优雅本身,这才是值得“优越”一下的事儿。优越感出现在普通人身上太正常了,怎么批判它都是如影随形,再照照你自身,也笼着它的阴影呢。若有了如此多优点还时刻对弱者保持谦卑,那就是圣人了。

 

高强度思考状态

 

 

达·芬奇诅咒

https://www.360xs.com/mulu/142/142191-72564149.html

开窍:激发你从未察觉的学习潜能 第零章 第 4 节 为什么毕业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

千万不要沉迷于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懂一点】的优越感。

1

    我在大一的时候,非常沉迷于享受那种「多元感」。

    我会一点 PS,会一点绘画,懂一点写作,又懂一点健身……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一点,又什么都懂一点。

    我发现我的同龄人都完全不懂,和他们对话的时候,我总是在输出的那个,于是我开始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就算懂得不深也够用了,计划着还要去学更多领域的技能,尝试更多维度的东西,做一个更斜杠的多元青年。

    醒悟来源于一次我帮人解决问题时不小心遇到了专业人士……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种降维打击。我是被降维的那个。

    我还在结结巴巴想怎么说的时候,他已经流畅的说出了原理。我还在冥思苦想怎么解决的时候,他已经列出了好几种方法的优劣问你要选哪个。我还在像原始人一样不灵活操作的时候,他已经搞定放下键盘去一边喝茶了。

    这就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和我这个所谓「斜杠青年」的差距。被打击后,我狠狠的在心里鄙视了一把自己。此后我开始深耕写作,专注知乎,当然其他的我也一直在学,但我再也不会拿我不精通的技能出去吹嘘。

    随着这段人生经历,我发现了「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的本质真相:

    其实大部分几乎没什么专精与特长的人都会对自己有这个评价。这个评价就是对自己其实一无所长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2

    这在现代也有一个所对应的概念,叫做「达·芬奇诅咒」,是所谓的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思维错误。

    「达·芬奇诅咒」一词出自书籍《达·芬奇诅咒》,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探讨:他自诩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却没有达到如达·芬奇一般的成就?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位画家、建筑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上也有许多伟大的成就,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尤其擅长人体解剖和机械制造。在后世人的眼里,达·芬奇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全才」。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达·芬奇那个年代,世界上几乎 99% 的人连字都不识。那个时代的聪明人,只要稍微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一些东西,就极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内获得一些显著的成就。



    但放眼今天的社会,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如果你还想在如今的某些学科领域内或者工作领域内取得一些成就,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的投入和更加深入的钻研。

    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感兴趣的领域实在太多了。他们看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以至于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

    所以当代的「达·芬奇」,往往形容一些起点很高,对各个领域和学科的涉猎极广,却终其一生都没有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哪怕是世俗中的一些小成就)的聪明人。

    现代的职场中喜欢管这种人叫「万金油」。

    我三叔是个平平无奇的中年男人,他职位不高,偏偏又很喜欢到处凑饭局,和人家谈论国家大事金融股票,作为一个四十多岁了还月薪四千的人,他反而最爱说这种特宏观伟大的事。

    相比起来我爸:政治废&金融废。

    但他非常喜欢历史,小时候每次和我抢电视都是为了看历史频道的纪录片,没事也在头条上刷刷历史文章,经常把连朝代都背不明白的我侃得头头是道。

    而且因为见多了历史长河中的浮沉,我爸的心态和气场都相当豁达,还经常用一些古言古语教育我,思维已经被驯化得相当李杜化了。

    那么我三叔呢?还在天天凑饭局扯国家政治大事,但就是没人听了他吹的东西给他涨点工资。

    3

    那么「达芬奇诅咒」到底是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的一生的呢?

    第一:只有兴趣没有作品,就无法兑换现实价值

    「兴趣」其实是最好拿来充数伪装的东西。哪怕还不会,但只需要一句「我对古典音乐/西方艺术很感兴趣」,不懂的人立马就会投来崇拜的目光。

    但现实是,仅仅是有兴趣随便学了点,而不去长期的积累作品与经验,是无法兑换现实价值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提出过一种兴趣叫「专业兴趣" 。这种兴趣是指只有当你专注深入到一个领域内,才能体会它给你带来的很微妙的反馈快感,刺激你继续深入钻研,久而久之,在这个领域内就可以有所成就。

    但若是仅仅是会一点,但不精通,没什么成就和作品,别人就始终无法注意到你,你也就永远无法通过「兴趣」,在现实中兑换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品才能体现你的创意,你的才华,你的深度。只有成为一个靠作品来证明兴趣的人,才能兑换到真正的现实价值。

    第二、始终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水平面

    很多人玩王者荣耀,学会了基本规则和操作,玩的也还行,开了几把黑还拿了个 MVP,但没有深入下去又换了和平精英,当然拿了一次第一后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从 DOTA 到王者荣耀,越是受众面广的游戏,操作便会不断的简单化,因为简单的游戏才有娱乐性,才能让谁都可以轻易上手,这也这注定了娱乐性的东西是门槛越来越低的。

    但如果人始终都只去玩一些门槛低的东西,学到入门拿点成绩就满足了,而不去琢磨和深耕,虽然这样确实也可以享受到游戏的快乐,但终究逃不了被大神完虐,被其他人的操作所秀到的命运。

    一生气,卸游戏,明天还得下回来。又菜,瘾又大。

    像这样一直只享受入门级的那点成绩,和自娱自乐没什么区别,停留在浅层的普适快感中,便无法超越谁,也无法指导谁。

    最后,也是最遗憾的一点:不精通一样东西,就永远享受不到「深入红利」。

    浅尝辄止,自娱自乐,就很难获得因为深入一件事,而不断挑战自我,大开眼界的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都享受那种「什么都懂一点」的感觉呢?

    因为开始学一样东西时,你是从 0 基础小白开始的,学到什么都是新鲜的,一开始的正反馈也是最多的,你会感觉自己突飞猛进。

    但是再往后,进步感就不那么明显了,你对正反馈刺激的阈值也高了。甚至再深入,还会遇到瓶颈期和谷底,无法突破,裹足不前的停滞感会让你怀疑人生。

    于是不能维持热情的人就率先退下来,换下一件事,寻找新的新鲜感和刺激。

    但如果你能突破瓶颈期,会发生什么呢?——「深入红利」出现了。

    你会发现,你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

    ——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在夜空中看到的都只是星星,而天文学家看到的,却是由恒星组成的星座之间更浪漫,更丰富的样子。

 

  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一盘被胡乱摆放在棋盘上的棋子。但对国际象棋高手来说,只需看一眼就能看见惊险刺激的战略和布局。

    你会发现,你处事的态度不一样了。

    ——那些浅尝辄止的人,一开始只是因为心态上不愿意深入,后来就逐渐变成了深入能力的缺乏,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一直怂。

    而愿意深入者,不断接受挑战的经历会让他们习惯于自我突破,他们明白在跨越黑暗之后定会有更加耀眼的深入红利,于是会更加沉得住气平稳下心态,等待跨越里程碑时机的出现。

    越是年岁渐长,这两种人的差距就拉得越开。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感觉「大学时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毕业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突然这么大?」

    4

    「短板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这句话——一个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短板理论深信不疑,本着短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千方百计地去补齐那块短板。

    在应试教育时期,每当你的某一科取得了高分时,老师相比起夸奖你,更会担心你的偏科问题,语重心长的要你把自己的弱项补起来才能拿到综合高分。

    于是许多人哪怕有自己的特长,进入社会后也会担心:「我光有长板是不行的,我必须想方设法弥补我的短板才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短板理论已经完全落伍,相反,长板理论却脱颖而出。

    所谓长板理论,就是在所有的木板中,你只要不断地使自己那根长板一直保持领先的优势,而其他的短板则由别的长板来替代,则会产生比一般个体更大的效能。

    比如马云几乎不懂电脑,有一次,马云在韩国接受访谈时被问:「您对电脑一点不懂怎么还能成为中国电商界的老大?」马云淡定的说:「我不懂电脑,我 34000 名手下懂就行了啊。」

    马老板真正精通的,是商业思维和管理手段,在这方面,他已经厉害到不需要在乎不会电脑的这种「弱势」了。

    若是你有足够精通一件事的「长板」,那就完全可以弥补你一点都不懂另一件事的「短板」。未来你也不用强迫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会有擅长那方面的人去负责的,不必是你。

    如果你在英语上没有兴趣,就去做做数学,或者你对写作不感兴趣,就喜欢短视频,那就去刻意练习,好好精进这方面就好了。

    唯有精通,才是王道。

    一块板子短,那就加长其他的长板,把木桶倾斜一下,甚至可以装更多的水。

 

  5

    此处就是别处。

    学霸和学神的区别,在于学霸是学什么都能很努力,而学神是学什么都能很轻松。而这之间的差距在于,若是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学神一定会有一个自己极度擅长和精通的领域。

    数学学得极好的人,往往学起物理和化学也会相当轻松,啃得下某本著作的人,往往学起英语和语文也得心应手,连交往中的逻辑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赋能。

    这其实就是世间之事,只要你足够深入,就能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你做这件事跟那件事,尽管表面上是不同的两件事,但是它们的解决逻辑是一致的。

    比如一个很懂金融的人,他去做营销或者运营也会相当厉害,因为对金融这事了解到一定地步,就会明白所有推动经济的本质都是人性。像股神巴菲特,他看似是金融大师,其实他更是个驾驭人的人性大师。而人性这件事,是可以用到一切领域中的。

    你能把一件事做到精通,也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可迁移能力。

    所以,此处就是别处。别再用看似「多元」来麻痹自己失责「不精」的事实。

    6

    如果有人说自己什么都会点,但都不精通,某种层面上,好像还有点小炫耀自己聪明的成分。

    但现实就是,这种状态一点都不浪漫,尤其是遇到现实的那一天。

    我们不是达芬奇,也不是处在达芬奇时代,所以也不太可能有达芬奇式的成就。但若是能够专精,专注的去做一件事,现实也会给予你应有的回报。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思考,也给你一些勇气,让你早点意识到自己该飞的地方,让你在几年后,也可以成为那个被别人追的人。

posted @ 2022-04-27 10:37  Leventseleveil  阅读(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