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组织的未来:剖析 GitHub 员工的任性之源
转自:http://innolauncher.com/github/
互联网组织的未来:剖析 GitHub 员工的任性之源
如果有这么家任性的公司,没有所谓“经理人”这一层,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创造价值,而其他的事情,就顺其自然让他发生。这里能节省多少官僚主义带来的浪费?这样的公司得跑得有多快?得有多少无谓的冲突消解于无形?能形成多惊人的创新文化啊?
GitHub就是一家尝试无线趋近这种理想主义的公司!程序猿(媛)们应该都知道GitHub,GitHub是一个开发员的协作平台,截至2014年统计,有超过340万用户,而且正在迅速商业化。
GitHub是一家建立在开源软件上的私营的盈利公司,但是整个运作过程中,他们都在实践开源协作的精神——整个公司都倡导志愿工作。还是不明白到底怎么玩的?且听我给你解释。
开放式工作分配
大多数公司工作都是这么安排的:公司高层想到一个项目,于是经过立项,财务预算,及人员调配之后,自顶向下把项目分配到各个团队和业务单元。在GitHub可没这样,他们的人采用“开放式工作分配”的方式——人自行解决自己项目分配的问题,他们把自己分配到自己想做的项目上去,用不着任何正是的申请或者管理层干预。
您得吐槽了,GitHub才多少人啊?就175个员工,当然玩的转这种方式了。不过您瞧瞧Valve软件[回复公众账号ORG004查看],他们有400员工,而公司毛收入达100亿美元,Valve的组织形式跟GitHub非常接近。这总可以说明点什么事吧。
为什么要说公司的结构?
古时候刀耕火种的人们就在思考,用自己过剩的产能能做点啥第二第三产业?比如,打猎之余,种点庄稼,缝点衣服啥的拿到集上去卖。有人做过研究了,那些过剩的产能中,最有可能造成影响的,是人脑子里面那些过剩的创造力!
于是Google著名的20%的时间可以做点业余项目。有个叫克莱·舍基的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认知盈余-网络时代的创造与繁荣》,他有个观点,闲暇时间给人机会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直观上,这简直是胡说,就把人放到那里,从头到尾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他就自然而然创造价值了?您心里估计在犯嘀咕,要是把那谁谁谁放到这里,她估计得7*24小时逛淘宝。
不过,事实证明,这样的工作条件,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人确实有诱惑。比如说,有个叫Chrissie Brodigan的UX研究员,她有套测试方法叫Deprivation测试,以前是做火狐的用户体验评估的,就决定加入GitHub了。
GitHub的员工反馈,说他们被开放式工作分配这种方式吸引,主要还是因为它没有什么边界——这些人喜欢自由选择跟自己气场相投的人一起做一些很酷的东西。他们甚至可以一起设计自己的可编程办公室。
创新的四大难题
有人得说了,这玩意真费事,搞这么乱干嘛,我才懒得管那些呢,公司告诉我做啥,我给他保质保量做好不就行了?
我们得说,这个论点在有些行业当然是行得通的,比如前些年,在广东,浙江一带,有很多制衣厂,对于一个有资深制衣行业背景的人而言,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比如目标人群,衣服的款型,销往哪个区域,这些能确定之后,他就能告诉你需要投多少钱,建多大规模的流水线,招什么样的技工,甚至每个环节的技工该做什么。
不幸的是,今天,公司如果需要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话,就需要面对未知的创新:如何创新?如何让这样的创新可以反复发生?传统公司会建立一个独立的”创新部“,这里的人负责创新,而其他的人更像在制衣厂工作。GitHub则不一样,他们把全公司都设立在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作模式上的。这么做,是考虑到了让一批人能够持续不断成功创新的四大难题:
-
管理注意力:一般组织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基于已有的成功,一方面坐享其成,另一方面保护既有成功,而不会专注于开拓新点子。
-
步调一致:一般创新点往往来源于个人或者小团体,而执行往往要倾尽全公司之力去做。而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政治,社会因素),让剩下一大群人都买账很难。
-
让人共同工作:当新产品和服务开始结果了,人、想法、交易都会快速增长,于是要招更多的人。这样一方面人就更容易掺和进来做事,同时也更容易导致一些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愿景和当前的情况没有整体把握。
-
僵化的管理:有些创新着实是需要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的,而大多数公司的基础结构没这么灵活——这直接导致了组织结构难以跟创新保持同步。
GitHub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
沟通!沟通!沟通正是开放式工作分配的核心要素。换句话说,GItHub公司的结构就像是一张分布式的信息传递网络,网络上传递的是公司的目标,以及公司如何工作,当然也包括它应该要做些什么。
创新公司的策略是不断调整的,而对于某一时期这些调整增量,让所有人的认知保持同步至关重要,否则有些微小的调整很难到达某些单元或者团队,当有些团队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最终累积到一定的时候,不同团队之间的就形成了鸿沟般的认知差距。你得说了,这没什么啊,我看到的公司都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乔布斯带着一帮人,做成了比较成功的Macintosh,另一支团队则哼哧哼哧鼓捣出来Apple III,Apple III大家都懂的。
良好的沟通,也可以帮助团队发现一些新的,或者相关的商机。举个例子,在这张网络里面,如果有一个新项目很酷,在网络里面传导到公司的高层了,高管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修正航向,而修正的结果同时又通过网络传到各个单元,让他们明白,”某某项目“现在开始帮助实现公司的商业了。
这怎么玩得起来?
1. 让人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GitHub首先得弄清楚,自己作为一家公司,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并把这些体现在公司的策略上。然后每个团队都应该做类似的事情,“这是公司的策略,这是我们的产品,那对我们团队,什么最重要?”,销售,技术支持,运维等团队都做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把自己团队的目标和公司战略目标做了匹配。而前面说到的信息网络,让这种组织形式更加高效。
团队找到了工作重点,个人也要找自己的兴趣点,探索自己的兴趣跟这些策略的契合点,并把自己分配到那些能贡献的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所以,对个人来说,只要是对公司重要的事情,自己又有强烈的兴趣,就可以决定去做了。如果运转得好,所有人都在重要的事情上工作,不需要有人一层一层分配。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式工作分配方式(Open Allocation Approach)。
举个GitHub的例子,有段时间3D打印机很火,有个叫Mike Skalnik的在公司买了台3D打印机之后就开始感兴趣了,他慢慢的从原来的项目里面抽出经历来鼓捣3D打印机。一开始的时候,天知道3D打印机跟一个开源项目代码协作平台有什么关系?而Mike渐渐鼓捣明白3D打印机了,后来他发现,可以用协作的方式跟其他人共同维护3D打印的模型文件,而这正好又跟GitHub的方向完全吻合的。
Mike后来就抽出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尝试3D打印,到后来他成了3D打印项目的带头人。
2. 让更接近问题的人有决策权
GitHub尝试把决策权移交给更加接近真实问题的人,在GitHub的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有一个主要负责人。
你得说了,当然,我们团队每个团队也有个产品负责人啊。问题是,如何产生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团队呢?一般公司,都有一个中高层经理,他把自己手底下的人分成小的团队,让他们每个团队负责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又有一个直线经理负责人员的调配,于是这个直线经理指派了一个人,说:“你,就你了,作为产品负责人负责这个产品”。于是产品负责人像一个牵线玩偶一样负责这一摊产品。这里有个巨大的问题,在于位于顶端的话事人,他得要预测一个比较成功的愿景,来告诉大家产品或者公司的方向。
在开放式工作调配的方式中,前面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说是反过来的。GitHub认为,最接近待解决的问题的人应该是对问题最了解的人,他们很大可能性是最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GitHub让这类人有这样的决策权。
3. 招那些喜欢这种方式的人
我知道,还是有质疑的说,这不就是一片混乱吗?如何避免有人每天只逛淘宝?我们再回到前面说的,如果要有人花时间和精力去监控这些事情,或者搞办公室政治,那就说明要么是组织,要么是个人出问题了。
很重要的一点是选合适的人,把他们引入团队。何谓合适的人?这些人应该本性就是积极主动,对技术和自己的事业一腔热情的人。这些成年人做的事情最终必将给给公司带来收益。当然肯定是有前提的,一般没有人说,“好,我有热情,今天我花一天时间给同事们烤面包吃。”(逢年过节可能有例外),每个人都深信,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推进公司往前走。
题外话
世界真的是平的吗?
有一段时间业界都在纠结,要把自己的组织打造成一个平的组织结构,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多平才算是平,而是要把组织里面的各个点连成网,让信息能够自由流动。
开源精神
开源精神是说,一个人发现别人做的有个东西很酷,然后就给他们发了个消息,告诉他们,自己对这事有兴趣,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接下来项目的热就告诉这位热心的观众什么东西比较重要,后者再决定自己如何贡献。GitHub的工作模式也是这样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开放式工作分配。
关于透明
有人做组织转型的时候很纠结透明这件事情,而GitHub在倡导透明的同时,也留给团队和个人一些个人空间,如果团队希望暂时保留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到适当时机再公开,这样的决定也会被尊重的。
GitHub这种方式有局限性吗?
有!
1. 公司还是要付钱做一些重要,但是无趣的事情,比如升职奖金之类的。2
2. 高管很难招聘。一般公司招一个CEO,会相应的给CEO很大的授权,但是在一个网状组织里面,CEO很难直接下命令让其他人只是执行命令。CEO应该是对行业有深远的思考,至少在公司里面,他得证明自己是一个思想家。
3. 要炒人很难。一般要被炒的肯定是那种很恶劣的打酱油的,而在这样的开放式工作分配模式里面,要证明一个人是在打酱油也要花很多时间。不过相比传统的分配工作模式,还是有优势的,传统工作模式会产生更多打酱油的人。
开放任务分配能在你的公司和组织里面运转吗?
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