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操场的印象
偶然从网络上得知,学校的操场快要修好了。
我心里想,这下终于又可以在操场上跑步了。
研二之后,学校的操场就开始施工了。据说是想要修建一个包含地下三层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操场。一片片铁皮把操场围了起来,大卡车进进出出,昼夜不停。从外面遥望过去,一大堆重型的机械立在其中,不知道在做什么。正可谓“隔行如隔山”,他们的工作对我来说完全是另一个领域。
起初的时候,还可以围着操场的外延马路跑步。到后来,连同操场的外延马路在内,一并被铁皮包围了起来,这下只能围着校园跑步了。
操场对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把我从一个体育不及格的人,变成了热爱体育的人。
记得初中的时候,在学校体检。当时发现了我的一个小问题:平足。平足意味着跑步的时候,为了得到同样的速度,需要付出比不是平足的人更大的力气,换句话说就是会更累些。我当时心里想:看来我不适合奔跑了。于是就锻炼的很少。由于当时本身并不热爱体育,再加上不太锻炼,所以我的体育成绩非常的差。中考的时候,迫于体育占30分成绩的压力,我不得不开始锻炼。跑步要考1000米,记得当时锻炼的很辛苦,因为我打心眼里讨厌体育。每次体育课测试的时候,我都在争取不是最后一名。考体育的那天,和我速度差不多的一两个同学竟然都办了“免体”证明,不用考试,这让我十分紧张。最后经过各种折磨,勉强考完了体育。我记得绝大部分人都是30分,几乎没有不拿满分的。我当时得了26分:引体向上10,跳远9,跑步7。跑完步的时候,我大口喘着粗气,为自己的毅力感叹:竟然及格了!
高中后更是如此。体育不是高考的一部分,所以我更加不重视。锻炼的很少,体重增长的很快。但是体育最后还是会有一次“会考”。这又让我很痛苦。跑步要考1500米,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马拉松”。其他成绩忘了,就记得跑步满分100,我最后得了30。好在其他科目拿分比较多,否则我可能真是卡在体育“会考”上了。
大一的时候,去体检,我猛然发现自己竟然属于“超重”。看来自己真的是有点太胖了。大一体育测试是考1000米。我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在测试的时候拼命的跑,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最后一名,成功保持位于中后“集团”中,这当时让我很兴奋。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北京马上就要举办奥运会了。各种颂扬体育精神的宣传片在网上比比皆是。我记得当时我在视频上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竟然用假肢在跑步,这大大的震撼了我。
我决定开始锻炼。但是自己对足球篮球这些运动都不是很熟练,所以就选择了个最简单的:跑步。由于不好意思让别人看见一个胖子在操场上跑步,我选择在晚上进行锻炼。
我记得大概是五月一号的晚上,我来到了操场。操场黑乎乎的,旁边也没有路灯,很多的人在操场上走路,跑步的人很少。于是我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跑步:每天3圈。
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不容易,一句古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前几天我只能跑跑停停,完成目标。我在内心里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完成3圈。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跑下3圈对我来说已经不难了。于是我又提高了要求:4圈。
再过一段时间,跑下4圈已经不难了。我又定目标:5圈。
5圈也不难跑下的时候,目标又改成了6圈。
就这样反反复复,圈数逐渐增加。
记得那时候前前后后有好几个同学和我一起跑了很多次步,韩同学,曲同学…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记得当时在网上看各种关于跑步的故事。在长跑世界冠军之乡埃塞俄比亚,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练习跑步。他们很多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而且每天的伙食只有主食,没有任何的菜。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埃塞俄比亚培养出了很多的长跑世界冠军。我心里想:我们真是太幸福了,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环境,努力锻炼身体。
在北京正式开始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我已经每天可以跑半个小时了,大约是十五圈的样子。当时我已经不用圈数来衡量运动的量了,改用时间来衡量。此外我给自己买了一个MP3,用于在跑步的时候听歌,牌子是魅族的,外形有点像iPod nano,只不过下面的圆圈操作键盘变成了长条型的操作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跑步开始的时候,打开播放列表,根据所听歌曲的数目,就可以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跑步了。
暑假的时候,回家在自己家小区的道路上跑步。这里的环境不如学校的操场。狭小的道路,再加上时有时无的汽车,让我的跑步变得不容易了一些。
北京奥运会结束的时候,我们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地兴奋。中国得了51个金牌,力压美国。我想:中国体育力量真是太强大了,作为个人来说,庆祝他成功的最好方式就是效仿他,把他想传达的体育精神发扬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冒险把自己每天的跑步时间提高到了一个小时。
一开始跑一个小时很困难,我记得到四十多分钟的时候,会有种喘不上来气的感觉。我一开始的时候采取的方法就是放慢速度,但绝不停下来。一旦停下来的话,就会跑不动了。但随着时间日复一日的过去,我渐渐地适应了这样的运动量,可以连续的跑下来这样的路程了。
到了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又迎来了一次体育测试。这一次我的心里是十分紧张的:因为毕竟自己经过了一系列的锻炼,还没有检测成果。测试的项目是1000米。老师喊出“开始”的时候,我就不顾一切的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让我很意外的是,在队伍的最前面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累,反而很轻松。我也来不及向后张望其他人的情况,埋头一直跑到了终点。后面有一段距离没有人。我问了下老师成绩,具体的时间不记得了,大概离满分还有3,4秒的样子。我当时兴奋极了。
我的体重随着锻炼渐渐地降了下来,变成了一个体重标准的人。原先胖乎乎的脸竟然显示出了一些棱角。几年之后,本科同学见我,都不记得我曾将胖过,仿佛我一上大学就是瘦的。高中同学见我,都惊讶我竟然变得这么的瘦。随着体重的下降,我扔实心球的距离倒是近了一些。
记得在深秋的傍晚,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正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凉”,其实天气还是挺冷的。我和宿舍的韩同学突发奇想:冒雨跑步!我们没带伞,顶着大雨来到操场,开始跑步。韩同学挺喜欢韩国的Rain的,记得他当时总是唱一句词:“Rain is coming down form room’s top”(我不知道这个曲子的名字),他说他特别想听着歌体会一下“天降大雨”的感觉。我记得那天的大雨真的很大,用“瓢泼”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在黑暗的雨夜里跑了四五十分钟,全身湿的透透的,跟穿着衣服洗了个澡没有什么区别。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事后,发现我俩的MP3竟然都没有坏,太神奇了。
冬天的时候,跑完步,手冻得都不听使唤了。回到宿舍后,把手放到凉水里,竟然还会感觉到一阵温暖。每天我都会在跑步跑到一半的时候,脱掉自己的外套,把它挂在操场北边的单杠上。时间长了,我竟然有种感觉,仿佛除了那几条单杠之外,操场的其他地方都不能挂衣服。有一次一个同学把衣服挂到球门柱边上,我感觉还不太习惯。在单杠上挂着的外套,从来也没有遗失过或者被挪动过,仿佛那是最保险的地方。
大二的冬天,宿舍隔壁的朱同学开始和我一块跑步,从那以后我们一起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大二下学期,参加了一次传媒大学校运动会,男子5000米。我原来从来没想到自己会站在这里参加比赛。看到参加比赛的选手一个个身姿矫健的,我心里就有点慌。之前听传言说这些选手在其他领域(比如说跳远,跳高)也是很厉害的人,而不像我只会跑步,让我有点紧张。好在有朱同学给我以精神上的支持。最后成绩不理想,11名。不过这次比赛倒是给我了参赛的经验,为我以后参加类似的项目打了个基础。
在操场上我们认识了一个大叔。他是个长跑能手。它不仅参加过马拉松,还参加过一个名字叫“京东100公里”的比赛。顾名思义,“京东100公里”就是在北京东面举办的一个跑步比赛,长度是100公里。那个大叔获得过这个比赛的全国第75名。大叔人很好,经常带着我和朱同学跑步,无奈他身体素质太好,我俩基本上到后半程都会掉队。
大二下接近暑假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女神”(这个词当时还没被发明,但是细想用这个词是最合适的)在操场上散步。但是我的视力在傍晚的时候一直不是很好,看人看不清楚,因为性格十分内向,所以也没敢去确认。现在想想,那个人就是“女神”本人的概率应该在是很高的。
大二的夏天,跑步是另外一种体验。雷阵雨过后,天空中布满了乌云,空气非常清新,像雾一般的湿气弥漫在操场上,能见度很低。操场上布满了一滩滩的积水。由于是在盛夏,太阳落山比较晚,因此天还是半明半暗的。在操场上跑步的时候,脚踩在积水中,溅起一小片一小片的水花。整个环境湿漉漉的,跑完步之后腿上和短裤边上都挂上了一些水滴。
大三的秋天,和朱同学一块儿报名了一次北京马拉松。由于全程的马拉松距离实在太长了,考虑到我们的体力限制,最终我们报名了半程马拉松比赛。为了准备参加这次比赛,我们进行了更长时间的跑步锻炼,跑一次,休息几天。每一次都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记得马拉松的前一天,我们还买了巧克力,准备累了的时候补充能量。事后发现巧克力其实是多余的。
那次马拉松确实是激动人心的。我做梦都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参加这项活动。在我们身边好像只有我们两个人参加了这个活动。我以为我们是比较独特的。但是到了天安门广场,发现参赛的人竟然是人山人海。有很多老外,也有很多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比赛的。这当时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也许你周围的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但这也许并不代表你想法很独特,放眼全北京乃至全国,和你具有同想想法的人,如同汪洋大海,数也数不完。
马拉松围观的人非常之多。在大家排山倒海般的加油声中,我几乎感觉不到疲惫。跑着跑着就到了终点。停下来之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上已经凝结了一层白色的盐。回去先了个澡之后,当天晚上在普罗旺斯大吃了一顿,好好犒劳犒劳自己。
深秋的时候,操场上的人很少。我记得有的时候月亮很圆,很亮。银白色的月光洒在操场上,把操场的轮廓照耀得清晰可见。这时候的操场仿佛只有两种色彩:黑与白。操场上很安静,只能听到呼吸声和脚踩地的声音。月亮经常是从操场东南面的综合楼后面出现的。可能是综合楼太高了,在月光的照耀下,投影下来一个巨大的影子,遮住了跑道的一部分。于是,跑步的时候,一会儿在明亮的月光下跑,一会儿又在黑色的影子里跑。
大三的下学期,再一次参加了传媒大学校运动会,男子3000米。这一次,应该也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校运动会了。我心里想:尽力而为吧。我记得比赛开始后,我就紧紧地跟着前两个人,一直跟着跟着,跟了五六圈的样子。全程跑下来一共是七圈半。还有最后一圈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体力不行了,最后被别人以非常微小的优势超了过去,第五名。其实前七名之间的距离都很小,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这一次,我好歹拿到了名次,可以不遗憾了。奖品好像是一大袋洗衣粉。
大四的时候,突然决定要考研。我当时没有实习过,而且对广电的领域所知甚少。我也没听说过广电领域每年都有两次展会:CCBN和BIRTV。我觉得我还需要时间去学习,去了解自己的专业。因此我准备考一个研究生。我也没有报名参加任何考研培训机构,想给自己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压力。在那段时间里,跑步成了我学习之外唯一要做的事。每天睡觉到自然醒之后,先在梆子井宿舍自习室学到中午,下午去南图书馆学一下午,从南图书馆出来之后,一般情况下都精神萎靡不振了。傍晚去操场跑步,然后回宿舍洗个澡,就如同“刷新”了自己一样,夜晚接着去梆子井自习室看书。
再后来,记忆竟然模糊了很多。
仿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跑步没有原先那么规律了,隔三差五的去跑跑;时间也没有原先那么长了,半个多小时左右,感觉到累就停下来。我学习了很多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接触到了广电领域的各种东西;拜读了一些社会学的作品,学习了我们社会发展种种规律;观看了很多人文地理的片子,知道了北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中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世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校园之外就如同外星球。我虽身在北京,却不知道学校西面的国贸是什么样子的;既没有去逛过故宫这样的老北京,也没有去体会过三里屯这类的新北京。对于北京之外的地方,则更是所知甚少。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风景没有观赏,太多的学问没有去研究,太多的事情没有去做。也许是自己眼界开阔了一点,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就没有原先那么执着的跑步了?
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离去了。朱同学也开始忙于自己的事情,很难与我一同跑步。每个人都准备在自己的人生中奋斗出新的篇章。我也明白了,跑步并非我最重要的事情,我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但是我不会放弃跑步,它是在学习之余很好的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它教导我一个简单却并不容易实现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研二之后,操场就被围了起来准备施工,于是我改在操场外围跑步。
后来操场外围也被围了起来,于是我只好改在校园里跑步。
真心期待新的操场能快速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