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试考察英语,想到的线性思维和立体思维


请问,技术面试的时候需要考察英语吗?

大部分人如此回答:

“代码写的好就行,考察英语干什么?”

“又不是外企,都是中国人,要什么英语”

“日后的工作中,使用英文的场景不多,不需要考察英语”

“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

给变量命名真的不容易

There are only two hard things in Computer Science: cache invalidation and naming things.
-- Phil Karlton

计算机领域只有两大难题,缓存失效,和变量命名。

可见,命名是多么的难。我见过很多糟糕的命名,比如下面这2个:

  • data:这是一个完全的废话。就好比你把很多的文件放在一个箱子里,然后在上面贴着一张便签,赫然写着“东西”。

  • data2:Orz。。

因为取名字的人,只能想到data这个单词。而恰好,data可以表达任何东西。

变量命名其实就是英文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是必要的。

线性思维和立体思维

英语水平好,能写出更可读、可维护的代码。这是考察英语水平的一个原因。

但这不是重点。

面试时考察英语,不是考察英语本身;而是英语水平能够反映候选人的其他能力和素质。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需要先介绍两种认知思维:线性思维立体思维

线性思维 认为事物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看不到它们之间更多元、更复杂、更隐秘的因果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线性思维的案例:

案例一:红酒有利于健康

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他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区别:喝红酒的人更健康 。所以得出结论,红酒有利于健康。

当然,红酒中存在一些有利于健康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多,而且不是红酒独有的。也许吃串葡萄,差不多也能得到红酒的有效成分。

红酒有利于健康的真正原因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是比较有钱的,社会层次也较高 。人更有钱,就会有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医疗保健条件,更多的空余时间、更多的运动休闲,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真正让他们更健康的是这些,而不是红酒。如果这些人不喝红酒,换成白开水、茶、可乐,他们也是会很健康的。

案例二:社会精英在大学时体育很好

美国的精英,包括大企业高管、政界高官,大学时往往是体育队的主力甚至队长。这是否说明体育水平对企业、政府很重要呢?比如投篮命中率高,做企业决策时会更正确呢?

当然不是。在大学体育锻炼中得到的,不仅是强壮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直面竞争的勇气。帮助他们成为日后精英的是这些心理特质,而不是体育运动本身。

案例三:偏僻地区发病率高

最近在读丹尼尔·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书中也提到了一个案例。

丹尼尔· 卡尼曼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得主。《思考,快与慢》是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之一,研究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鸿篇巨制。

后面我也会分享一下我读《思考,快与慢》的收获。

在美国,人们统计肾癌的发病率,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很多人烟稀少的地方,肾癌的发病率都会很高 。大量的肾癌发病率都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当你听完了这么一个调查结果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人们开始找原因,很多人讲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不是医疗条件差?是不是吃的食物不对?是不是没有体检等等。

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小数定律在起作用 。人烟稀少的地方,调查样本量很小,当它的调查样本量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极端的结果。所以可能今年的死亡率很高,到明年突然变得很低。因为样本量低就没法形成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而小数定律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

以上就是生活中线性思维的案例。

那些认为工作中很少使用英语,所以不需要考察的,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容易陷入局部,不能从广泛角度理解世界,无法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线性思维的另一面,是立体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事物产生关联。

查理·芒格的名著《穷查理宝典》 ,这本书里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lollapalooza效应”,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突破线性思维,建立起立体思维方式,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更深入。

英语好,代表是一个好学生

有人抱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花了那么多时间,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这不是浪费吗?

据我所知,大多数企业招聘时,似乎也没有考察应聘者的英语水平。

也许,是因为不理解招聘的本质。

招聘,本质是用低成本,来找到合适的人。

什么是合适?能力、能力、还是能力。

只是,要怎么体现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如何在面试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快速、全方位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并确保他百分百能胜任职位、并在未来几年内不离职,一直为公司付出呢?

我很想找到这样的方法,但真的没有。

不可能通过面试,找到100%合适的人。只能尽量提高这个概率。

那如何提高这个概率呢?根据历史来推断未来。

如果一个人,过去很优秀,那他将来很可能也会同样优秀。

那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判断他过去是否优秀了。

答案就慢慢浮出水面了:学历、大学成绩单、工作经验、跳槽频率。

英语,恰巧是一个可以判断能力的依据。

通过了英语四级或六级,表明这个学生上大学时,好好地学习了,没有荒废学业。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从中学开始有这个规律,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很快就会有两门学科跟不上 —— 英语和数学。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落下一段课后,后面的课就听不懂了。听不懂就更加没有学习兴趣,就落得更远,最终会彻底放弃。

相比数学和英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即使落下一段,影响也不大,临时抱佛脚也能应付考试。

企业招聘时,要求学生通过四级考试,不是为了英语本身,而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生。英语合格,证明它曾经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

上大学的时候,能好好学习;毕业后,能好好工作的概率也很大;工作中也是自律、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如果没有其他更便捷、可靠的筛选方法,企业有必要坚持这个要求,这才是明智之举。

总结

招聘是成本和概率之间的博弈游戏。

每一名候选者,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匹配度 、是概率

企业需要用最低的成本,去找到匹配度高、合格概率大的人。

英语好的人,并不完全意味着一个人是否真正优秀、真正合格。而是优秀的概率比英语差的人更大。

英语好的人,证明他过去是优秀的,将来优秀的概率比较大。

就好比有两个抽奖箱,一个中奖率是20%,一个是50%。你会抽哪个箱子?

也许有些人不服气,可能20%的箱子中奖了,50%的箱子却没中奖呢。我虽然大学没好好学,但是我能力却很强,公司失去了我,是公司的损失。

因为英语不好,公司没有录用你,对于你来说,也许很不公平 。但是对于公司来说,一点都不重要 。公司要的是找到符合它要求的人。这个人符合要求就行,是张三还是李四,是你还是别人,不重要。公司找的是能力,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而且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责任和义务要对某一个候选人公平。

退一万步讲,你当初英语没好好学,这是事实呀,不能怪别人。

最后的话,英语很重要,代表着你过去是否优秀;代表着将来合格的概率;代表着当下被选择的可能。

我们的勤奋和努力,就是为了能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

但是,为了能提高一点点被选择的概率,需要我们不断勤奋、努力、自律和学习。

毕竟,有时候决定人生的选择,就是那么一两次而已。


我是左耳朵梵高,北理工毕业,现任某金融咨询公司首席架构师,曾在阿里巴巴中间件团队任职。沉浸软件行业十余年,相信技术能改变世界。译有《你真的会写代码吗?》
欢迎关注「左耳朵梵高」 。坚持输出技术干货,职场心得和读书感悟。和我一起持续学习,终生成长吧。


推荐阅读

posted @ 2021-10-01 13:51  Leo_Lei  阅读(2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