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研究
因为时代背景和所处行业的原因,随时学习新知识是必须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学习的成本很低。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浏览各种信息,是无法收获知识的。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这里主要梳理一下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理念。
理论和实战
比如R语言的学习,只看书和视频,是学不扎实的,不实战,不做笔记,最后没有一个project summary,2个月之后基本等于没学。
边学边做笔记是必须的,笔记里面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今后长期的参考,半年之后再想用R的某个功能可以快速追踪自己的笔记。碰到新的场景,就需要学习R的新功能,同时更新对R的认知,然后循环更新笔记。
实战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尤其需要实战,一旦一个技能点跑通了,是很难完全遗忘的,如果实战没有跑通,那么终究无法留下有效的记忆。
时间安排
学习是必须的,但生活不会给你充足的时间学习。
一旦脱离了学生的身份,你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系统的学习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身上都背负了太多的工作,每天都有太多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学习必须穿插在每天的工作当中,最好要做到工作和学习相辅相成。
多线程工作
曾经,学了点东西就恨不得立马上项目实战,自以为没有我搞不定的项目,来一万个项目也照样踏平。
事实也是如此,给一个正常智商的人足够时间,任何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更何况普通工作中的难题其实是比较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做项目的初期是很优秀的,铆足干劲,使劲搞,搞不出东西就见鬼了。
但当你小有成就后,问题就来了,你是选择多做项目,还是把一个项目做到极致?智商普通的人只能选择前者,就是摊大饼,广撒网。
搞科研,做得好点的一般都有好几个项目同时并行,需要管理人能在几个项目间无缝切换。
目前我还是没有掌握多线程工作的能力,感觉多线程彻底分散了我的锐气,以前的铆足的干劲再也不存在了。
但是我确实见过多线程工作nb的人,比如我老板,手底下那么多博后、RA、学生,多个项目,每周定期开会指导反馈,外加需要写文章、申请项目、开会建立关系,通过学校考核;还有家庭需要照顾。如果把这些加在我身上,我的大脑会立马宕机。
当你逐渐走上核心岗位,多线程工作就不可避免了,管理能力成为你的瓶颈。
结合我的认知以及知乎的答案,多线程工作对人来说是非常低效的,电脑可以无缝切换,把CPU资源分给各个进程,但是人不行,人脑的切换成本非常高,人脑只适合沉浸式的工作模式,一心一意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的多线程工作只是一种任务的管理模式,不是运作模式,大佬们会按照任务的优先级把任务排列,然后一一执行。
此时需要Getting Things Done
目标导向
最忌讳的就是漫无目的的学习,看到一本书就读,看到一门网红课程就拿来学,有渴望才能进入纯净的学习状态,得明白自己学习这个知识的意义。
自我激励
给自己持续坚持的动力,写博客就是个很好的方式,看着自己写的文章每天都有人浏览,会带来莫大的满足。
不管怎样,必须要找到一种能持续激励自己学习的方式。
学习的level
看过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的大概都知道,人类的知识图谱就是一个有边际的圆,从本科-硕士-博士-PI,这个圆在不断扩展,学习一点要由浅及深。
比如SVM和PCA,学习它们可以学得非常浅,浅到会跑R代码出图;也可以学得非常深,深到里面的每一个数学原理,以及方法的理论构思。学它们千万不要上来就学最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见过很多科班的也就会推导公式而已,真正的核心思想恐怕只有极个别的大佬才能明白。
从初级向高级蜕变,持续更新,持续拓展。
学习知识应该像树的生长一样,从种子到参天大树,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开花结果。
不管怎样,选择一个适合当前自己的学习level是非常重要的。
交叉学科
为什么交叉学科在这个世纪这么盛行?因为一个学科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另一个学科的发展。
学科的分类也是人为的,人类之外是不存在分科的,万物自恰于一体,但没办法,人类只能从特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每一个角度就是一门学科。
21世纪最大的突破莫过于信息技术的革命了,于是大部分的传统学科不得不与信息科学交叉起来。从生命科学来看,以测序为出发点的生物信息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研究。
交叉学科的PhD没必要像传统的专业那样走到人类知识图谱的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只需两面逢源,做个中庸的结合就能突破现有的人类认知极限了。
如果你也处于交叉学科内,却去死磕PCA和SVM的数学原理,以期获得方法学的突破,那真是选错专业了。
心理学常识
注意力机制,三心二意是很低效的,要做一件很难的事必须拿出大块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和精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万万不可的,每天刚预热进入状态就去娱乐的话,长期下来自己会变得非常浮躁,以后再无深度学习。
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现在记得,不代表以后还记得;现在记不得以前的事,不代表真的不记得,只是缺少记忆的触发条件,笔记里都是trigger,所以要做笔记。
读文献
不读文献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做科研的,另一种就是得诺奖的人。
普通人每天必须要读文献:
- 跟进领域的研究进展
- 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找灵感
甚至可以说,不读文献就没法做科研。
看文献的等级也决定了你研究的等级。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去读文献,读综述。
方法与结果
大老板只在乎结果,也只会控制结果。
下面的PhD负责执行,必须接触方法,但更重要的要兼顾结果的合理性。
为什么要用GitBook/Gitdoc?
因为GitBook能让做笔记更加高效,主题化;因为是book,所以会有不断polish的欲望,GitBook和博客可以相辅相成。
为什么别人都写过很多GitBook了,你还要再写?
别人的是别人的,是别人的财富,里面有别人的trigger;自己写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立trigger的过程,同时也是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是动态的,你可以直接copy别人的教程,但是无法copy别人的知识。
接下来的计划?
开始写书的过程(学习和做笔记),把博客里面的垃圾文章删掉,新的文章还是会放在博客里。
书有主题,它会指导你大的方向;博客里的文章是具体的实现,完成后会收入书中。
Document your knowledge!
常见的文档写作工具:
公司整合,高级功能收费:
gitbook
完全开源免费,自定义:
gitdocs - 不能修改主题,由个人开发。
bookdown-demo - Rstudio出品,Yihui Xie开发,著名单细胞课程在用,y叔也在用 【强力推荐】
bookdown上有不少人发布了自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