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enGL的三种直线生成算法
2010-05-25 15:33 libiver 阅读(879)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
声明:欢迎任何人和组织转载本blog中文章,但必须标记文章原始链接和作者信息。
本文链接:http://blog.csdn.net/li_007/archive/2010/05/25/5622943.aspx
开拓进取的小乌龟------->CSDN点滴点点滴滴Blog
(一)数值微分(DDA)法
设过端点P0(x0 y0)、P1(x1 y1)的直线段为L(P0 P1),则直线段L的斜率 L的起点P0的横坐标x0向L的终点P1的横坐标x1步进,取步长=1(个象素),用L的直线方程y=kx+b计算相应的y坐标,并取象素点(x round(y))作为当前点的坐标。因为:
yi+1 = kxi+1+b = k1xi+b+kDx = yi+kDx
所以,当Dx =1; yi+1 = yi+k。也就是说,当x每递增1,y递增k(即直线斜率)。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写出DDA画线算法程序。
(二)中点画线法
假定直线斜率k在0~1之间,当前象素点为(xp yp),则下一个象素点有两种可选择点P1(xp+1 yp)或P2(xp+1 yp+1)。若P1与P2的中点(xp+1 yp+0.5)称为M,Q为理想直线与x=xp+1垂线的交点。当M在Q的下方时,则取P2应为下一个象素点;当M在Q的上方时,则取P1为下一个象素点。这就是中点画线法的基本原理。
下面讨论中点画线法的实现。过点(x0 y0)、(x1 y1)的直线段L的方程式为F(x y)=ax+by+c=0,其中,a=y0-y1 b=x1-x0 c=x0y1-x1y0,欲判断中点M在Q点的上方还是下方,只要把M代入F(x,y),并判断它的符号即可。为此,我们构造判别式:
d=F(M)=F(xp+1 yp+0.5)=a(xp+1)+b(yp+0.5)+c
当d<0时,M在L(Q点)下方,取P2为下一个象素;
当d>0时,M在L(Q点)上方,取P1为下一个象素;
当d=0时,选P1或P2均可,约定取P1为下一个象素;
注意到d是xp yp的线性函数,可采用增量计算,提高运算效率。
若当前象素处于d³0情况,则取正右方象素P1(xp+1 yp) 要判下一个象素位置,应计算 d1=F(xp+2 yp+0.5)=a(xp+2)+b(yp+0.5)=d+a,增量为a。若d<0时,则取右上方象素P2(xp+1 yp+1)。要判断再下一象素,则要计算d2= F(xp+2 yp+1.5)=a(xp+2)+b(yp+1.5)+c=d+a+b ,增量为a+b。画线从(x0 y0)开始,d的初值 d0=F(x0+1 y0+0.5)=F(x0 y0)+a+0.5b,因 F(x0 y0)=0,所以d0=a+0.5b。
由于我们使用的只是d的符号,而且d的增量都是整数,只是初始值包含小数。因此,我们可以用2d代替d来摆脱小数,写出仅包含整数运算的算法程序。
(三)Bresenham算法
Bresenham算法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使用最广泛的直线扫描转换算法。仍然假定直线斜率在0~1之间,该方法类似于中点法,由一个误差项符号决定下一个象素点。
算法原理如下:过各行各列象素中心构造一组虚拟网格线。按直线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计算直线与各垂直网格线的交点,然后确定该列象素中与此交点最近的象素。该算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采用增量计算,使得对于每一列,只要检查一个误差项的符号,就可以确定该列的所求象素。
设直线方程为yi+1=yi+k(xi+1-xi)+k。假设列坐标象素已经确定为xi,其行坐标为yi。那么下一个象素的列坐标为xi+1,而行坐标要么为yi,要么递增1为yi+1。是否增1取决于误差项d的值。误差项d的初值d0=0,x坐标每增加1,d的值相应递增直线的斜率值k,即d=d+k。一旦 d≥1,就把它减去1,这样保证d在0、1之间。当d≥0.5时,直线与垂线x=xi+1交点最接近于当前象素(xi,yi)的右上方象素(xi+1,yi+1);而当d<0.5时,更接近于右方象素(xi+1,yi)。为方便计算,令e=d-0.5,e的初值为-0.5,增量为k。当e≥0时,取当前象素(xi,yi)的右上方象素(xi+1,yi+1);而当e<0时,取(xi,yi)右方象素(xi+1,yi)。
测试代码如下:
结果视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