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语言到三味书屋
今晚,我这个从小对语言不怎么开窍、语文总是拖总分的后腿、作文总是刚刚及格、练字练到高三还不合格的理工科学生突然想起了放下已久的语文。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我不指望你们能喜欢语文,你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到大学里也就不会接触语文了。确实,在大学里很少接触关于语文或者说汉语的东西了,也不会去专门读一些文章了。多少还有些怀念高中那路边书摊1元一本的读者过刊,那总是出现在42页的休闲幽默,那总会连载凄美爱情故事的青年文摘。而现在看的文章,不是一些技术类的,就是校内或者说淫淫网上的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转来转去的“*应该知道的*件事”,“在*前你应该做的*件事”,“最喜欢的*个*”之类。(注:此处星号为通配符,并不是词藻过于华丽以致被和谐了。)
暂时不去想动量传输和管道流动,暂时放下让人郁闷已久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式,也不去想什么函数回调和按引用传递还是按值传递,拿出那本一年前就买了但是根本没看的或许还是盗版的蘅塘退士、上疆村民、何锐选注的唐诗宋词元曲,找到一直很喜欢的辛弃疾的《摸鱼儿》。读到“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读到“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感觉熟悉的韵律涌到嘴边。虽然对这首词的内涵、感情也不了解,但是总是被它的韵脚、句式所吸引,每句话总是呼之欲出,朗朗上口。又读到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起了以前那痛苦的记忆过程,而最终还是背的很熟了。而现在呢?如果不看到这首词,或许在脑海里永远也不会有这些文字的出现了吧。看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转念一想,我们老了吗?必然没有!但是为什么以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知识现在都会搞的自己一头雾水?今天的生化课上回忆以前的知识,却都是模糊的。学了一个学期的分析化学现在就忘了,那么以前的努力仅仅是为了考试吗?以前的记忆呢?(高中生物学的记忆的形成过程,什么短期记忆永久记忆形成蛋白质什么的也记不起来了…)记忆都还在的,只是或许上面铺上了一层英文单词的尸体,又堆上一堆物理、数学公式和**函数,所以每当读取记忆的时候,总是读不到那尘封的数据块了。或许有些记忆也需要用easyrecovery这样的软件还读取吧。
一直就是一个把技术看的很重的人,一直认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说“没有技术还谈什么艺术”,一直很羡慕那些技术大牛而从来没有对哪位艺术家很关注,被同学戏称为“科技男”。但是有时候又会想,发展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一些文化积淀吗?那以前留下的精神食粮是不是也不应该废弃在那边?古人留下了唐诗宋体给我们,我们不会留下一些程序源码给后人吧。C语言是要三味书屋来补充的,科学要有科学的发展,文化也要有文化的积淀,或许以后也该扩展一下自己的认知了。
2010年5月18日0:53:48,夜深人静时在epc小键盘上打了这么多字。次日发博客及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