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赛道拥挤 生态聚合成为破局关键
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强劲推动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速,对于软件应用开发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这样的背景下,低代码平台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并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自2020年以来,低代码领域已成为投资热点,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这一领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其中一些公司甚至成功地连续完成了多轮融资。
不仅如此,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在B2B服务领域具有深厚积淀的用友等公司,也纷纷涉足这一市场。他们既自主构建低代码平台,也通过投资和收购的方式,不断扩大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而在人力资源、协同工作、客户关系管理等行业领域的多家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码平台,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快速、灵活的应用开发工具的迫切需求。
低代码风起云涌,中国To B企服公司正站在新产业风口之上。
从商业化落地方面看,目前中国低代码厂商主要以两种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
第一种是厂商以低代码工具支撑产品或解决方案,直接面向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低代码开发实质作为厂商一种能力,厂商通过低代码代替传统写代码的方式,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软件产品实施和交付速度。
这种商业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直接解决客户的需求,不过也存在较大局限性:低代码厂商实质充当了企业软件外包商的角色,只不过实现软件开发和交付的方式从原来写代码变成了低代码。此外,由于不同企业需求各异,厂商为某一个客户开发交付的具体软件应用也很难复用到其他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
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厂商开始尝试第二种商业化落地模式——平台化的发展路径。在这一模式下,低代码厂商强调自身平台化属性,通过招纳合作伙伴,打造自身的生态体系。在产品交付方面,厂商可直接面向有开发需求的客户进行交付,也可通过第三方开发商等合作伙伴实现交付。
平台化的商业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平台产品具备较强的通用性,用户基于平台即可按需构建各类应用。对于厂商而言,由于平台不与具体需求绑定,因此更容易实现企业间的规模化复制。
其次,平台型低代码厂商联合ISV、第三方开发商等合作伙伴,打造生态型平台,可为探索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打下基础。例如,低代码厂商可不直接面向客户,而是通过平台提供模板、插件以及拓展能力等,通过授权给合作伙伴进行交付,并从中收取授权费,商业模式更轻。
从早期的低代码创业公司打造一款款软件开发工具复用产品,再到如今巨头入场推出低代码平台,低代码行业已迎来了重要转折阶段——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厂商入驻以互联网巨头的聚合平台,进行能力的开放和合作的互通,形成以聚合平台为中心、低代码厂商围绕的生态圈。
随着平台上厂商数量的增多,聚合平台将承载更多厂商质量控制、产品交付服务提供、账号体系管理等责任,帮助厂商们打通数据孤岛和优化用户体验。
低代码平台和生态圈的快速构建,进一步激发了低代码的企业应用潜力。聚合平台的出现也为厂商合作开辟新路径,加入聚合生态能让厂商获得平台的流量支持和应用开发的底层接口。沉淀足量模板和应用后,聚合平台可通过客户画像和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同时发挥普惠作用,让不同岗位、不同能力的用户都能参与企业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