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八层境界(深度好文)

导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也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网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时代,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那么,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自己的意见。

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将古今中外的学问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有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用心思考。

面对各种问题,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别人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就走上了求学问道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都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之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自己,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浮浅见解,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才可以除去一切浮见,虚心地先去了解它。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于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个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所谓举重若轻,便即使是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手心里也是异常轻松的。

如果肩背上负着太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果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比如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轮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得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从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历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按照上述层次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结语:我们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想了许久,我大概就是问题中人吧!

 


找人才?寻机会?求人脉?

来畅往,精准的人才人脉库!

惊喜绝不仅于此:http://changwang.365sji.com

 

posted @ 2016-01-27 13:39  Leo.cheng  阅读(7916)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