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老街.老印象】

    老城曾经有过辉煌,那是八十年代的事儿,老城一步步走向衰落,那也是八十年代的事儿, 八十年代是老城的夕阳之歌,是老城回光返照的绝唱。
    老街的繁华就是老城的辉煌,老街是老城的灵魂,是老城最自豪的体面。
     老街是一条随型就势的东西长街,长约千米,宽窄不一,是老百姓逢五排十过大集的传统地界儿。 老街西端的尾部与两横一竖交叉互通的三条街相接,形成“井型”街区,是老城的核心。新华书店、城关供销社、人民礼堂规模较大,占据着街区最好的临街位置。其他如照相馆、理发店、土产店、副食、饭馆、浴池等一干小门面,则呈簇拥之势,散落在街道两旁。这些店铺建筑年代相近风格类同,一水的青瓦蓝砖,白灰填缝;临街墙体“水刷石”饰面,门眉处水泥字做成招牌,间或饰以红五星,向日葵等造型。每逢集日,摆摊的见缝插针支棚撂地儿,赶集的提兜儿背筐往来穿梭,真个是摩肩擦踵,人欢马叫,好一派热闹景象。
    新华书店位于“井”的上横那条街,与路东城关供销社成对门之势,在八十年代绝对是殿堂级的文化场所,是青少年的福地。书店“板搭门”侧的墙上有块儿方的黑板,经常有粉笔写着“新到什么学习资料、《新华字典》”之类的广告。《新华字典》是学生常用的工具书,这里独家销售,谁家若放了本《新华字典》,就算是文化家庭了。书店内一摆溜的柜台沿墙摆放,是水泥砖混做柜,木框玻璃做台的那种,宽约一米,半人多高;柜台后靠墙位置是一排木质书架,分门别类码放着书籍,新书的墨香充满了整个书店。每逢开学季或周末大集,坚实的柜台前挤满了购买书籍的人,最前面的人便半趴在柜台上与售货员交流。售货员穿着制服,带着工作牌儿,面无表情的行走在柜台里,不耐烦的打发着纷嚷的顾客,一副很威严的样子。
     城关供销社的规模要比新华书店大许多,占据着路口拐角位置,西南东三面临街,西进南出便能走到礼堂所在“井字”竖街。八十年代初,供销社大概是商品最齐全的地方了,担当着“统购统销”的职能,发挥着“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伟大作用,从针头线脑到布匹成衣,从螺丝改锥到油盐酱醋,真的是无所不有。同样是柜台销售,一样有高冷的营业员,除了盘货日,每天都会上演拥挤与喧闹的情景剧。
     人民礼堂坐南面北,雄浑高大,居于高台之上。门前开阔,橱窗闪亮,层层的台阶一直延伸到了街边,让人有仰视的感觉,是开会、演出、放电影、唱大戏的场所,更是拥挤热闹的中心。礼堂周围满布摊档儿,以吃食为主。什么油条、馄饨、烧饼;面条、包子、河捞;羊杂、扒糕、水饺;什么花生米、江米条、高粱饴、槽子糕;热气蒸腾,香味弥散,总让逛累的行人饥肠辘辘止步不前,或打尖吃饭,或歇脚聊天。
     时光总会改变所有,繁华与落寞轮换,留下的只有那曾经一晃而过的印象。随着行政机关的一个个外迁, 喧闹的老街逐渐萧条下来,新的市场和购物理念对苟延残喘的老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老街便彻底衰败下来。 新华书店、城关供销社、人民礼堂是老街魂魄的宿主,代表着老街的精气神。当新华书店只剩残垣断壁,供销社千疮百孔,人民礼堂不复存在时,昔日的老街也就失没有了生命,老城也就彻底沦落为废城了。

 

 

 


     
posted @ 2018-12-04 22:02  李丙千  阅读(28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