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商战类的书这几年很流行,比比皆是,书中的商战耗费的笔墨,并不比内部斗争的描写少多少,这类公司内部斗争,我们常常说是办公室政治。
酒桌上、聊天中、聚会中……,彷佛我们只要进入公司,就无法避免办公室政治,某人被公司裁掉,总会把原因归结为受排挤、合不来之类的理由,这其实并未触到本质。笔者本人职场时间不长不短,近十年来几乎各个职位都做过,办公室政治也接触不少,总觉得有点瞎闹,现在来看,破局,仅一点即可,那就是建立自己在公司的不可替代性。
先讲个以色列的小故事。
克尔姆城的一个补鞋匠竟然把顾客杀了,法庭上,法官宣判处以绞刑。这时,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城里只有一个补鞋匠,他死了,谁为我们补鞋?
其他市民一听,也异口同声的呼应。法官看了看自己的鞋子,也觉得有道理,便重新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你们说的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将会给所有公民带来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抓阄,让其中一个替补鞋匠送死吧!
公民一致通过。
这是个愚蠢的故事,但如果放到职场中,就揭示了利益场的本质,那就是替代效应。
会有人说,这些都是底层员工承担的不公平,老总只有一个,就不会有替代效应。其实老总更惨,因为当有可以替代他的人顶上来的时候,他就是故事中那个盖屋顶的。而老板想要干掉一个经理人,第一考虑的,就是消除他的不可替代性,寻找可以替代的人选,然后再动刀。
第一个简单道理:办公室政治(或者裁员)中,被杀掉的都是自己的工作可以被他人轻易替代的人。
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团队中,A能干,独立负责一个环节的工作,但不够合群,其他几个人看到这个人能干,被一个最坐不住的B唆使,开始联手排挤,并且消极怠工。B呢,和其他几个人是一个项目小组,相对于其他人也比较能干,是潜在的升职人选。让上司认识到这个人给团队造成的伤害。
这个时候,在没有调岗可能性的前提下,上司眼里开始按以下逻辑评估——
1、矛盾焦点是A和B。必须要裁掉一个,因为矛盾激化,一山不容二虎;
2、裁掉A,丧失一块工作,不划算;
3、裁掉B,丧失一个不错的员工,但好歹有可替代的人选补上来,有损失,但不致命;
4、站在公司利益角度,那就裁B留A,并且立即需要对A的沟通方面敲打敲打,严重点考虑,为了避免A因此不可控制,还得找个人也掌握A的工作环节。对和B一起消极怠工的其他人安抚一下。
这个时候,B被裁,就会和朋友们吃饭发牢骚了,因为,他本是个业绩不错的员工。为什么被裁呢?
关键点不在于B是否能干,也不在于A是不是比他能干,而在于谁是可以杀掉并且公司损失最少的那个。
再换一下前提,假如,B的这个项目小组拿了一个可以扭转公司状况的大单,而B是这个大单的关键人物呢?
那么,被裁掉的恐怕是A,B说不准还会因为合群而升职。
职场中的办公室政治带来的所有结果,导致结果的,其实都不是政治本身,而是公司利益,也就是老板眼中或者上司眼中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就该清醒的看到一点,在职场中,能与他人良好沟通避免卷入办公室政治是最佳状况,但最牢靠的立身之本,是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或许是你超出他人不止一截的独特技能,或许是只有你才能解决的某项资源,或者是你与老板的某种独特联系(小蜜?哈哈,也算其中吧)……,具体是什么,应该自己在自己的公司环境与岗位职责中,好好分析。
第二个道理:职场中,我们不去害人,但要有足够的实力,避免他人伤害你。唯独一策,就是让自己在某个领域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