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说超越阿里是必然
刘强东真可谓是春风得意了,一方面抱得美人归,另外总算是把纳斯达克的钟声敲响了,老刘依旧是那张大嘴,依旧是那个圡人。面对记者,发出狂言:超越阿里是必然!
既然京东也是搞电子商务的,说商业模式不同就不是理由了,用户可不管你是什么商业模式。这个事情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对于京东自营的商品,对于标准类目,目前京东做得好一些:
(1)物流快;
(2)投诉有人处理;基本不需要协商
(3)正品神马的不用挑拣,不用选人选店,一般选择京东自营就可以;
非标准类目,也就是京东所谓的POP,尽管老刘一再强调POP,跟淘宝跟天猫都不是一个等级的,无论是产品的丰富程度,商家信誉的积累,多个维度京东都是弱爆了。
淘宝跟天猫对于标准品类应该加强管理,这块的管理文章是可以做的,例如对电器、名酒这种标准品,可以制定更高的服务标准,向京东看齐甚至更高的标准去做。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是,在淘宝搜索“茅台特供酒”,能看到很多结果,而按照国家规定,这种酒早就停产了:http://stock.sohu.com/20140330/n397431697.shtml
2013年11月28日,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再次提出,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淘宝做法是搭建平台,让生态系统中用户、商家、厂家、ISV自己去玩,淘宝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挣钱挣的是生态系统的。但是很明显的,标准品类可以做的更加严格跟家彻底,审核管理服务都可以标准化的,或者是近乎于标准化。
因为淘宝是平台,长尾效应和众包可以发挥到极限,甚至淘宝在交易增加的时候,类目拓展的时候,基本不用增加人力成本,增加机器就可以做到。对比一个交易额这个数字可以轻松看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在线市场部门2013年总商品交易额逾154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京东仅为1255亿元人民币,还不足阿里的十分之一,而京东员工已经超过5万人,阿里集团全部还不到2.5万人;可以说人均产值上面来说阿里员工是京东的二十倍还要多。京东从某种意义上面来说,是一个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企业,阿里已经步入了科技密集型。从企业的领班人的眼界上讲,我们看到老刘是一如既往的土,竟然用加盟和自营来比喻阿里跟京东,阿里却已经在阿里云的支撑下走向了所谓的DT时代。
京东目前的模式下,每当需要扩展类目的时候,需要增加对应的运营人员,对应的采购买手,对应的物流配送,人力资源成本自然会不低的。从员工人均贡献上面讲,京东的员工效率在零售业企业中可以说是高的,但也止于零售企业。无法想象,京东目前的模式,达到阿里的规模需要多少人,增加20倍?达到100万人?老刘可能真的是这么想 的吗?真的吗?
如果真的跟阿里相比,笔者倒是觉得,京东跟2007年时候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倒是有一拼的,同样的是采用人海战术,同样是销售运营主导,同样的人均产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互联网公司。阿里B2B一样的转型之路对京东来说是,未来也必然经历的,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未来可用产品技术替代的工作,一定是会成为京东的转型之痛的。
电子商务也好,传统零售企业也好,其实注定是低利率高周转的行业,进货成本、仓储物流费用、IT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是电商的主要开支,在这些项目当中,进货成本和仓储物流费用两项的可优化空间最大,这就需要通过“规模”和“效率”来实现。阿里的玩法是把这些交给社会去做,集中力量做自己擅长的,京东则是全部大包大揽。亚马逊的玩法呢,是积累数据,掌握渠道,构建生态,培育新物种,kindle是新物种,aws也是新物种。
这些屌丝们都得到的结论,土掉渣的土豪老刘肯定是一清二楚的,老刘忽悠投资人的时候也偶然透露了心声:“未来京东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来自金融业”。京东在零售业上面拓展新的物种,新的业务是必然的,即使物流的投入终止,京东目前的模式也达到阿里那样的规模。京东不断的把阿里放在自己嘴边,达到了一种拔高自己的效果,让两个无论体量、发展阶段都完全不同的公司,得到了投资者和分析师们按照阿里的标准进行估值。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让京东获得了无数的喝彩。
不得不说,老刘的公关能力和战略把控能力是一流的,京东能够在淘宝和众多B2C中突围而出,那两把刷子,真的不是盖的。自建物流,自己找快递员,运营客服的人海战术,虽然现在看起来愚蠢,未来也会成为包袱,但确实是让京东获得了更高的用户体验,和活下去的底气,在剩者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更更重要的是,京东还获得不错。只要能够撑到有数据、有实力做转型的哪天,京东必然会去转型的做高大上的事情,要不,咱们这辈子就有希望能够看到一家有一百万员工的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