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价值的学术报告大都不是来自院士!(转载)
转载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0990&do=blog&id=477403
最近,饶毅老师宣布以后退出中科院院士的候选,一时间议论纷纷,热得不行!我从来不喜欢掺和热闹,该干嘛就干嘛,搞科学的就多想点科学问题吧。我本人非常支持饶毅老师,其他不做评论。
在丁香园上看到一则帖子,里面有对饶毅老师的访谈,他在其中说了这么一段——
在中国科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科学没有兴趣。如果对科学(有兴趣),就很想听报告,很想看科学杂志。可是,在生命科学界,有相当好的国外的重要科学人物来作有趣的科学报告的时候,全国90%老师、教授、研究员不参加,参加的都是学生。这就说明这些老师一(对科学)没有兴趣。有些人很有趣,只有中国院士作学术报告,他才一定去听,露个脸希望人家认识他,下次给他投票。
其实,饶老师这段还算是客气的,因为事情的另一面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最有价值的学术报告大都不是来自院士!这边,有人说了——“喂,你小子说这句话今后还想不想在中国的学术界混了?”
想!但我更相信中国在变!好吧,变就从饶毅开始了。
我觉得我应该算是那剩下的百分之十之列。听报告对我来说就像看电影,有时报告会给你带来思想的冲击,让你接受前所未有的概念(参见“我在中科院听报告的日子”一文)。慢慢的等你水平高了,你能一眼看破问题的实质,或者挑出毛病,或者提出建议,你可能会赢得满场喝彩,那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功力再增加,你不止看出演讲者的缺陷,还能预测未来。
我本来想说“最好的报告一般不是来自院士”,想来还是改成最有价值比较好。而且这里说的院士,不仅是中国的院士,还包括外国的院士。为什么呢?因为干学术实在是个体力活。如果你还记得“明月”兄说的那段话,大致在学术上也是适用的。明月兄比较中国最有权势的两个女人,慈禧和武则天。这段话是这样的——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自执政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很清楚,作为一个政治家,除了得到,还必须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个阴谋家,而武则天是政治家,阴谋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还要整国家。
对于学术同样如此,最有价值的报告一般来自一线的科研人员,而且是真正正喜欢干科学的那批人,因为他们有激情有思想,科学不仅对他们是一份谋生或者说敛财的手段,更是一件艺术品。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呢,除了读书做实验,你必须在别人看电影的时候去主动听报告。不然,哪里来的灵感、认识、启示,以及Idea呢?同样国内一些院士用于搞关系的时间多了,留下做学术的时间就少了。
从上大学至今,我已经记不得听过多少报告。硕士时候,因为生命科学类的报告不是太多,为了消费时间,还听过很多其他专业的报告,物理的、材料的、经济的,甚至数学的。来到上海以后,听报告的资源更多了,不止中科院,复旦甚至我们自己科室,也常有精彩的报告。
说说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几个报告:
1.复旦郑平教授,他是做脑内甾体化合物对神经信号传递影响的。很扎实的工作,对我学药的人来说也是很新的概念,脑内本身也能合成雌激素等。而这些激素本身就会对神经信号或者发育有影响。我当时提的问题是:如果搞清楚了其中的机理,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男女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比如男的重逻辑思维,女的重形象思维。
2.同济大学的刘小乐教授,经过好朋友推荐才知她原来是生物信息方面的大牛,一位相当厉害的女科学家。听过她的报告,才了解CHIP-Seq的概念,以及转录因子的研究方案。她的课也讲得很棒。
3.交大敖平教授的报告,用系统生物学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
4.我们自己科室印象比较经典的报告有Paul
M. Vanhoutte的。见“平衡的游戏——那些抗血小板药物”一文
5.在一次会议上听过复旦肿瘤医院孟志强副教授的报告也很精彩,他做的是抗心衰的药物洋地黄苷、蟾蜍毒素可以协同抗癌,机制可能与钠钾泵有关,详细见“肿瘤是群贪污犯”一文。
6.韩家淮,p38信号通路的发现者,工作非常细致,一篇细胞坏死的工作发在2009年的Science上,同样工作来自王晓东组,几乎同时发在cell上。(ps:韩家淮入选第二轮)
好了,说到我印象最为深刻是两位老师的报告或者课程,一位是科学网博主孙学军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他的基础知识很深厚,而且科研的敏锐力很强,分析问题很透,实验设计方面思维缜密。认识他也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孙老师好像是最后一个上台的演讲者,正如饶老师所说的,中国人对学术报告好像不感兴趣,加之临近中午,报告厅稀稀拉拉不会超过十个人。孙老师仍然坚持讲完了,常言道“好戏在后头”,果真如此,孙老师是当天上午演讲的最好的一个,还记得他那时的内容是关于“高压氧预适应”,到最后提到了氢气的一些工作。很是震撼,讲完之后便上去跟他交流,匆匆记下了他的联系方式。第二次听孙老师的报告是在本科室,那时他在氢气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同样也是非常精彩,不过由于也常去他办公室问问题,讲的内容预先有了了解,就好像先看了一次彩排,很好。
第二位老师是钟扬教授。钟老师的课题讲的极好,总有听不完的故事。每次听都新感受,我像是吸食了鸦片,一连听了4年。关于他的故事我写过一些,以后还要写。这里暂且不表。印象最深的一次跟他有关的报告却不是他本人讲的,而是他邀请的曹则贤老师——一个完全不懂生物的人,因为曹老师是搞物理的。如果你还记得吴宝俊博主推荐过一本——《物理学咬文嚼字》,没错作者就是他。他不懂生物,做的却是生物,那次报告的题目是——花叶序背后的物理与数学。用物理数学的眼光看待世间生命果然很有趣。曹老师功力及其深厚,2个小时的交流过的很快很快。
除了Paul M. Vanhoutte,我不太清楚他是不是院士。其他几位报告人应该都还不是院士。至少现在不是。回到我的题目——最有价值的报告一般不是来自于院士,并不是说中国的院士真的就那么不堪。其实反过来,工作做的很棒的院士里反而是积极听报告,带领学生听报告的。比如我所了解的曹雪涛院士和裴刚院士。听不听报告本身,其实反映了科学家或者院士对待科学是否有一种虔诚的态度。
最后,提到饶毅据选院士,有些人开始诋毁——饶毅评不上是不是水平还不够啊?(甚至把他的转基因言论扯到一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他过去的工作你可以去看他的Paper,而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大科学家是能引领潮流的人!是为大!就像我已经记不清是那位博主提到的Hartwell。问——你为什么不用新基因多发一些CNS,答——The others can do it !所以怀疑饶毅本人水平的人基本上可以闭嘴,我不是做神经科学的,但至少在硕士时就听过他的名字(齐名的还有施一公,傅新元,邓兴旺,王晓东等)。最近,接触到饶老师的工作是源于一个同学的读书报告,详细了解饶老师那篇——同性恋的工作。看吧,当你们还纠结于什么信号通路的时候,人家已经瞄准一个新的领域——研究社会行为的机制,而这很大部分源于他的科学兴趣和判断力。至于能做到什么水平——够Nature还不能说明人家的功力吗?此外,能精准的预测诺奖,还不能证明他的判断力吗?
哦,这位说了,中国现在不是SCI泛滥,影响因子害死人吗?如果这么想,那就到了另一个极端,做科研有足够有趣足够创新的工作,能发到Nature,为什么不发?NO之父Furchgott 当年也为了把工作发到Nature上还跟编辑申辩过。至于国人常说的,你搞的那玩意有什么用,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的确,基础工作本身是看不出意义的。不过科研的目的不正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吗?求知的背后是科学家的兴趣,或者说好玩心,just for fun 不可以吗?况且基础工作后来也是会证明有价值的。我们反对唯CNS论,不合理的奖励机制会导致科学家不是真正的去探索,他们会不择手段的搞CNS,搞所谓的高IF文章,然后换来大把钞票,其中包括造假。
当更多的人还在讨论饶毅还要不要继续参选院士时,我的判断是——他是真的热爱科学,胜过院士虚名。而他的那份声明在我看来也不是什么“赌气”。他说的问题的确存在,而且很严重,中国要怎么样才能让最热爱科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得到机会得到资助得到自由探索的待遇呢?科学是一份职业,但不应成为捞取利益的工具!
今天上午买了一本《饶议科学》,是时候继续充充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