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道至简之我见2——关于团队沟通

近日花了一些时间在读周爱民老师的<大道至简>,全书整体来说是本好书,不过有些部分却不是很认可,在这里来谈一下,对于整本书观点,我的一些看法。

1. UML之我见

从书中的文字中,我隐约感觉到爱民老师对UML是比较反感的,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程序员不能要求客户会C,难道需求分析师们就一定要求客户会UML么?

项目文档真的可以用甲骨文来写。

我不了解爱民老师为何会对UML有如此看法,其实在我看来,的确,项目文档可以用甲骨文来写,如果项目组都认识甲骨文的话。

UML的核心在于Unified上,也就是统一。就像我们说为什么制作一个网页需要用HTML语言呢?我们不用<br/>而改用<rb/>不也一样么?W3C最大的贡献不是为我们发明了一个语言,而是为我们发布了一套规范,让我们每个程序员都可以通过HTML来沟通。

正如设计模式一样,其一,他为我们提供了某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另外的贡献还在于它为我们程序员提供了这样一个通用的语言。当遇到某某问题时,如果没有设计模式,我们可能要画图,写方法,然后讲好久才能跟另外一个人说明自己的意图,但是有了设计模式,我可能只需要一句话:这个要用工厂模式来解决,大家都明白了我的意思。

就像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编译器,发明一种新的语言,然后使用这个语言,没什么不可。但是前提条件一定是,团队成员熟悉你发明的语言,新加入团队的人也要懂你的语言。

那么也就是说,用 UML 写文档最大的好处时,团队成员,还是新加入的成员,都可以读懂你的UML图,减小了适应和沟通成本,这就是UML的最大价值之所在,这也是标准的力量

2. 团队中的讨论

每个做技术的人都懂,与人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是对自己最大的提高。这是对于技术问题。

有句话是“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也说明了在一个项目中,或者一个团队中,讨论的重要性,只有一群人交流,才可能会迸出奇迹的火花。

而具有最终决策权的管理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讨论。

爱民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不要把沟通目标设定为“让对方认同”。

在我们没有办法把事情讨论清楚的时候,旁观者最清。因此这个时候,作为管理者,作为决策者,你应该跳出这场讨论,作为旁观者去观察,去思考,只有作为这个角色,你才是最清醒的

作为管理者,你可以适时地停止这场讨论,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次讨论就划上了句号。而是讨论暂时不清楚就先让他不清楚,让需要讨论的人(而不是整个团队)继续去讨论。

你不要给这次讨论试图做什么总结,这次讨论,管理者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营造环境,让讨论的几个人,在其他的时间把这次讨论继续下去,而你,要做的一直是个旁观者,倾听者,思考者

 

posted @ 2010-01-26 23:45  飞林沙  阅读(4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