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研究

概述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div>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主观指感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如微风吹鸟背上的毛厌厌聂聂;如捻葱叶等。临床脉诊时对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的。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难怪《脉经》作者王叔和也不得不承认:“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现代化研究一直是近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脉象的客观化描述上,是在脉象仪描记出的脉图基础上,通过对脉图的系统分析、定型与鉴别,及脉图的生理病理机制的探讨,结合诊脉经验丰富的中医指感诊断,进行特征参数分析,以寻求脉象的客观化判断标准。早在1860年Vierordt创建了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国内20世纪50年代初脉搏仪引用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此后随着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在研制中医脉象仪方面进展很快,尤其是70年代中期,国内天津、上海、贵州、江西、等地相继成立了垮学科的脉象研究协作组,多学科共同合作,研究成功了多种形式的脉象仪。并通过脉象图形展开了分析处理、寻找特征参数、识别脉象机理的研究。

posted @ 2018-04-12 09:27  SeanZhang7  阅读(58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