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总结
设想和目标
-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 我们软件很明确的定义为,对湖大的老师信息进行爬取和构建知识图谱并展示
- 典型用户:需要了解湖大教职工信息的老师、学生等
- 典型场景:考研学生需要了解导师信息
-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 原计划功能:爬虫爬取老师信息的系统,构建知识图谱,展示知识图谱的系统
- 实现情况:
- 爬虫系统基本已经完全实现,知识图谱功能模块将在第二迭代中进行开发
- 交付和用户:爬虫系统可交付,但在扩展性上不强,用户为需要使用信息来进行知识图谱构建的管理员
-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 爬虫系统一致,由于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是用于管理员,所以用户量就是小组内成员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整体实现难度大,如果重来一遍,在第一迭代就需要进行迭代二的开发,并且由于知识图谱方面的困难,需要有替代的计划降低风险
计划
-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最开始的计划根据进度不断调整,最后通过几次集中开会的方式大致确定方向
-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 初期计划阶段很顺利,但在后期在开始工作后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意见上有分歧,基本上是先考虑实现的实际性来统一意见。
-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 团队整体项目推进比较顺利,alpha版本的计划基本都做完了,没做完的部分是由于出现了bug进行修复的同时,用于开发的时间不足
-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 最开始开发的计划不明确,花了一些时间学习其他的知识
-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 没有,大家都在一起做,沟通由于每人的时间上的问题,可能一开始只是一部分人沟通,然后在统一开会时再提出,没有绝对标准,标准随时沟通调整,大家都觉得ok就直接整合对接
-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 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进行,计划总是调整中
- 前端界面在一开始的设计不够规范,后期实施中很多界面不得不推翻重做
- 风险主要是时间和实现的难度较大,都估计到了
-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 有缓冲区,各人有时间时就在院楼教室里自行进行开发
- 有用,效率较高
-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 在团队合作方面,还是继续和以前一样,团队在一起工作是最重要的。
- 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做出什么改进?
j2e开发中spring框架的运用和爬虫方面的知识和编码,如果历史重来一遍,在爬虫方面后期了解怎么做后只需要一个人进行扩展开发,另一个人可以提前进行第二迭代的开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资源
-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 时间主要是按任务量估计,时间按各自的安排估计
- 精度不好,不能总是保持高效且时间安排总会有意外的冲突
-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 测试没有系统、详细的安排,在最终整合之后,有做了简单的测试,没有花费很多时间
- 人力资源足够(即便我们组人数最少),硬件缺一个好的GPU服务器来提高算法的速度
- 美工是做的很不好的一点,在后期实施上出了很多问题,低估了难度
-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熟练对python的使用
变更管理
-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 我们队在团队编程这点做的很好,基本每天都会在双创一起工作,所以有变更大家都会及时知道
-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 一开始就决定了主体功能,主体功能稍微有些调整,附加功能选择了一些实现
-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 没有提前制定应急计划,但有变更时会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
-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 大家的及时调整都很棒,对于意外的发生也能做出迅速的反应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一起工作真的很重要,确认工作的进度和对计划的调整,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在前期就一起开发并且根据情况调整计划(由于迭代二的任务较迭代一重)
设计/实现
-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 整个模式的设计是在项目初期,由小组全部成员和老师沟通商定的
-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 文档更加丰富了,会在项目推进中,不断完善、更新文档
-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 和数据库对接的部分,由于前期对框架的理解不够导致某些功能无法使用或出现bug
- 还没有发布
- 由于是第一次做项目,对这些部分也不熟悉,所以没有估计到
-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测试/发布
-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 有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但没有详细的测试计划
- 现阶段以完成项目为主,准备在后一阶段继续改进
-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还是以完成项目功能为首要任务,测试方面暂时没有精力、时间考虑,重来一遍的话可能会加快完成进度再考虑测试问题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 团队角色确定,以尊重个人意愿为首要因素,再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角色
-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 有,开发需要的资料都是共享在群里,有不懂的地方会的人也会进行指导
-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总结
-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 开发的效率和编码的规范
5.对照敏捷开发的原则, 你觉得你们小组做得最好的是哪几个原则? 请列出具体的事例。
- 在团队内部,最具有效果并且富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面对面的交谈。在后期我们从项目老师那里借了一个教室进行一起开发
- 互帮互助,让每个人的作用都能最大化
posted @
2018-12-09 14:12
钱昕琰
阅读(
278)
评论()
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