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SQL 触发器简介
与公司同事交流了一下,得知触发器很少用。性能是一方面,主要是如果用太多触发器,可能到时你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操作自动发生。
有些操作可以在程序中控制。例如在插入某个表时,写个log表的记录。这可以用触发器实现,但比较好的做法还是在程序中写个插入到log的语句实现。
所以,就只学习了很简单的部分。
触发器的通用语法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Trigger_name
{BEFORE | AFTER } {INSERT | DELETE | UPDATE} ON TABLE_NAME
[FOR EACH ROW]
[FOLLOWS another_trigger]
[ENABLE | DISABLE]
[WHEN condition]
DECLARE
BEGIN
END;
注意触发器的body是一个代码块,中间不用IS或AS连接。
触发器体包括伪记录:NEW和:OLD,分别表示将要从内存中读出处理的记录和将要被处理的记录。对INSERT来说,:NEW表示要插入的记录,没有:OLD。其他的不再赘述。但是在触发器头的WHEN条件中,:NEW和:OLD要将前面的冒号:去掉。
默认的触发器是语句级的,加了FOR EACH ROW之后就变成行级的。
一般来说,触发器是基于表的。可以使用INSTEAD OF触发器来修改视图,但不建议这么做。因为修改视图可能会修改到底层的表,造成误操作什么的。
目前见过的触发器的使用,是在插入到表前,判断:NEW的主键值是不是为空,如果是则填充(使用SEQUENCE),例如下例:
1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t_gkey 2 before insert on example 3 for each row 4 begin 5 if :NEW.gkey is null or :NEW.gkey = 0 then --可对新记录判断 6 :NEW.gkey := s_gkey.nextval --如果主键不符合要求,可对新记录操作 7 end if; 8 exception 9 when others then raise_application_error(-20000,'Trigger t_gkey Error'); 10 end; 11
理论上可以有12个类型的触发器。
BEFORE | AFTER
INSERT | DELETE | UPDATE
FOR EACH ROW | FOR EACH STATEMENT
请自由组合。
有三个布尔函数,INSERTING, DELETING, UPDATING。用来标示当前事件(相应的布尔函数的值为TRUE,否则为FALSE)。
在DML语句失败的情况下,主事务会回滚,触发器产生的事务也跟着回滚。如果不想回滚触发器产生的事务,可将其设置为自治事务。
语法为在Declare中添加PRAGMA AUTONOMOUS_TRANSACTION;并在最后添加COMMIT;
1 create or replace trigger t_gkey 2 before insert on example 3 for each row 4 declare 5 pragma autonomous_transaction; --添加 6 begin--可能本例不太正确,但语法是这样没错啦 7 if :NEW.gkey is null or :NEW.gkey = 0 then --可对新记录判断 8 :NEW.gkey := s_gkey.nextval --如果主键不符合要求,可对新记录操作 9 end if; 10 commit;--添加 11 exception 12 when others then raise_application_error(-20000,'Trigger t_gkey Error'); 13 end; 14
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触发器上,那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