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Model_view_contraller)”模型_视图_控制器”。 MVC应用程序总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Event(事件)导致Controller改变Model或View,或者同时改变两者。只要Controller改变了Models的数据或者属性,所有依赖的View都会自动更新。从右图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在MVC里,View是可以直接访问Model的!从而,View里会包含Model信息,不可避免的还要包括一些业务逻辑。

  在MVC模型里,更关注的Model的不变,而同时有多个对Model的不同显示,及View。所以,在MVC模型里,Model不依赖于View,但是View是依赖于Model的。不仅如此,因为有一些业务逻辑在View里实现了,导致要更改View也是比较困难的,至少那些业务逻辑是无法重用的。

 ControllerView混在一起,有什么问题?

  1. 难以测试:必须手动点击,使用各种自动化的测试工具。
  2. 代码难以重用:UI是很难重用,因为要求总是不同。所以,导致重复的代码四处都是,维护麻烦。

MVP是如何解决MVC的问题的?

  在MVP里,Presenter完全把Model和View进行了分离,主要的程序逻辑在 Presenter里实现。而且,Presenter与具体的View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从而使得在变更View时候可以 保持Presenter的不变,即重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编写测试用的View,模拟用户的各种操作,从而实现对Presenter的测试--而不需要使用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我们甚至可以在Model和View都没有完成时候,就可以通过编写Mock Object(即实现了Model和View的接口,但没有具体的内容的)来测试Presenter的逻辑。

  在MVP里,应用程序的逻辑主要在Presenter来实现,其中的View是很薄的一层。 因此就有人提出了Presenter First的设计模式,就是根据User Story来首先设计和开发Presenter。在这个过程中,View是很简单的,能够把信息显示清楚就可以了。在后面,根据需要再随便更改View, 而对Presenter没有任何的影响了。

  如果要实现的UI比较复杂,而且相关的显示逻辑还跟Model有关系,就可以在View和 Presenter之间放置一个Adapter。由这个 Adapter来访问Model和View,避免两者之间的关联。而同时,因为Adapter实现了View的接口,从而可以保证与Presenter之 间接口的不变。这样就可以保证View和Presenter之间接口的简洁,又不失去UI的灵活性。

  在MVP模式里,View只应该有简单的Set/Get的方法,用户用户输入和设置界面显示的内容,除此就不应该有更多的内容,绝不容许直接直接访问Model--这就是与MVC很大的不同之处。

MVP的优势

  1. 模型与视图完全分离,我们可以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
  2. 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模型,因为所以的交互都发生在一个地方——Presenter内部
  3. 我们可以将一个Presener用于多个视图,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这个特性非常的有用,因为视图的变化总是比模型的变化频繁。
  4. 如果我们把逻辑放在Presenter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用户接口来测试这些逻辑(单元测试)

MVP的问题

  由于对视图的渲染放在了Presenter中,所以视图和Persenter的交互会过于频繁。

  还有一点你需要明白,如果Presenter过多地渲染了视图,往往会使得它与特定的视图的 联系过于紧密。一旦视图需要变更,那么 Presenter也需要变更了。比如说,原本用来呈现Html的Presenter现在也需要用于呈现Pdf了,那么视图很有可能也需要变更。  

第一阶段

  使用传统的MVC,其中的View,对应的是各种Layout布局文件,但是这些布局文件中并不像Web端那样强大,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Controller对应的是Activity,而Activity中却又具有操作UI的功能,我们在实际的项目中也会有很多UI操作在这一层,也做了很多View中应该做的事情,当然Controller中也包含Controller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各种事件的派发回调,而且在一层中我们会根据事件再去调用Model层操作数据,所以这种MVC的方式在实际项目中,Activity所在的Controller是非常重的,各层次之间的耦合情况也比较严重,不方便单元测试。

第二阶段

  使用MVC的进化版——MVP,MVP中把Layout布局和Activity作为View层,增加了Presenter,Presenter层与Model层进行业务的交互,完成后再与View层交互(也就是Activity)进行回调来刷新UI。这样一来,所有业务逻辑的工作都交给了Presenter中进行,使得View层与Model层的耦合度降低,Activity中的工作也进行了简化。但是在实际项目中,随着逻辑的复杂度越来越大,Activity臃肿的缺点仍然体现出来了,因为Activity中还是充满了大量与View层无关的代码,比如各种事件的处理派发,就如MVC中的那样View层和Controller代码耦合在一起无法自拔。

第三阶段

针对第二阶段进行优化,为了把View再次简化,想到两种方式:

1. 用一个Presenter代理的方式,在PresenterProxy中处理各种事件机制,View中维护一个代理对象当然Presenter中同样实现了真实对象Presnter所实现的接口,这样,我们同样在View中通过代理对象调用真实对象的代码,结构图如左:

   

2. P增加一层专门用于处理各种的事件派发Controller层,Controller的作用仅仅是处理事件并根据事件通过维护的Presenter对象派发到对应的业务中,也就是说View层只有一个Controller的对象,View层不会主动去调用Presenter层,但是Controller层和Presenter都可能会回调到View层来刷新UI,所以层次结构就变成了如右上。

第四阶段:

  MVVM,把Presenter改成ViewModel,它与View之间的交互可以使用Data Binding的方式双向进行,也就是说View和ViewModel任意一方的改变都会体现在另一方中,Google IO上提供的框架暂时还不成熟,只支持单向,所以暂时还没有在正式的项目中使用。

  实质上MV*的思想都是一样的,解耦隔离视图(View)和模型(Model),在实际的应用中不需要给MVC、MVP和MVVM一个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把几者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