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C 协议(protocol)
协议(protocol)是Objective-c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特性,从概念上讲,非常类似于JAVA中接口. 一个协议其实就是一系列有关联的方法的集合(为方便后面叙述,我们把这个协议命名为myProtocol)。协议中的方法并不是由协议本身去实现,相反而是由遵循这个协议的其他类来实现。换句话说,协议myProtocol只是完成对协议函数的声明而并不管这些协议函数的具体实现。
声明一个协议的语法非常简单:
- @protocol myProtocol <NSObject>
- @required
- -(void) protocolNameA:(NSString*)string;
- @optional
- -(void) protocolNameB:(NSString*)string;
- @end
第一行是声明这个协议的名字为myProtocol。尖括号中的NSObject本身也是一个协议,其中定义了很多基本的协议函数,比如performSelector,isKindOfClass,respondsToSelector,conformsToProtocol,retain,release等。
协议接口分为required和optional两类。required顾名思义是说遵守这个协议的那个类“必须要”实现的接口,而optional则是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的。协议接口的定义和普通的函数定义是一样的。
最后一行@end表示协议定义结束。这个协议的定义通常是在.h文件中。
定义一个类遵循这个协议:
- @interface myClass <myProtocol>
- @interface myClass :NSObject<myProtocol>
- @interface myClass :NSObject<myProtocol, NSCoding>
上面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情况。编译的时候编译器会自动检查myClass是否实现了myProtocol中的必要的(@required)接口。如果没有实现则会发出一个警告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继承自myClass的子类,这些子类也是会自动遵循myClass所遵循的协议的,而且也可以重载这些接口。
为什么需要协议?
苹果的官方文档指出三个原因:
-
To declare methods that others are expected to implement
-
To declare the interface to an object while concealing its class
-
To capture similarities among classes that are not hierarchically related
其实还有第四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减少继承类的复杂性。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iOS UI框架里面的UITableViewController类。假如没有“协议”功能,用户就必须选择用继承和重载接口的方法来实现复杂的UI控制以及其他事件的处理——这就对基类的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了。对于像这样一个table view,一个很好的实现方法就是采用协议,由协议里的接口来控制不同的数据源以及各种复杂的用户操作。UIKit中设计了两个很好的协议UITableViewDelegate,UITableViewDataSource来实现UITableViewController的控制。任何遵循这两个协议的类都可以实现对UITableView的控制。
关于 id类型的运用:(不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可以略过这一部分)
id 类型在iOS中是一个通用类型,有点类似C语言的void*类型。编译器不能检查到定义为id类型的变量的实际类型,id类型的识别是发生在运行时阶段。但是我们可以用 id<protocol_name> obj;这样的语法形式在编译阶段就可以让编译器知道obj只可以发送protocol_name中的消息,如果所发送的消息不在protocol_name中,编译器会给一个警告信息“Instance method 'xxxx:' not found......”。这种情况多用于代理模式的实现,比如某一个类有一个delegate 的property:
- id <myProtocol> delegate;
这样,在编译阶段我们就可以知道用delegate所发送的消息是不是在它所遵循的myProtocol中的消息。好了, 到这里笔者钻起了牛角尖,我把id后面的 <myProtocol>删掉,然后用delegate发送一个并不存在于myProtocol中的消息,结果编译器还是给了“Instance method 'xxxx:' not found......”的警告信息。更奇怪的是,当发送一个存在于myProtocol中的消息时,编译器竟然没有这样的警告信息。这两个测试并不能说明之前的解释是错误的,姑且认为id<myProtocol> delegate这种写法是为了便于知道这个delegate遵循了myProtocol的协议吧。
图书购买京东链接***微信小程序商城开发实战*** | ***新媒体营销精华:精准定位+爆款打造+匠心运营+内容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