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称微软购雅虎属于两弱联手 前景堪忧
目前,已经有数 个行业内的收购专家认为,微软和雅虎都已经深陷泥 淖,雅虎声称微软溢价62%收购是低估了雅虎价值,而微软迫于压力不可能付出更多。同时,行业观察者们注意到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巨额收购交易看起来可与微软 的这次行动相比,但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看起来,整个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本次收购案与那些历史案件间很难对比。
《收购与兼并》期刊编辑Ken MacFadyen认为,无法将这些交易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因为它们的最终结果如何总是依赖于管理团队的能力及其做出的反应。
维吉尼亚商学院院长、《收购与兼并应用》一书的作者,Robert Bruner认为,此次微软意图收购雅虎,固然因这两家公司规模之大令世人瞠目,但其最大的特点还是在于操作上的罕见性。Robert Bruner在撰写《收购与兼并应用》一书时,曾对1975年1月至2000年11月间美国发生的93000件收购案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其中只有1%的 收购案是象微软这次一样单方面提出要约的。在所有收购案中,有三分之一后来发展成为恶意收购,可以想象,如果微软不顾雅虎董事会的反对强行收购,肯定也会 是这么个结局。
当然,基于Robert Bruner的研究,微软最好不要做么做。因为一旦收购交易发展成为一场战争,那么发起收购者只有25%能达成目标。要知道“白骑士”(指在一家公司遭遇 敌意收购的情况下出现,帮助该公司击退敌意收购的机构或人)的故事可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在最后转为双方敌视的单方面要约收购中,有30%都出现了“白骑 士”。而且,从活生生的例子来看,被恶意收购的一方最后有45%都成功维持了独立性,或是因为买方失去了兴趣,或是因为反收购保卫战获得了成功。“情况对 于微软来说并不一定有利。雅虎还有50%的机会保持独立性。”Robert Bruner认为。
不过,Dewey LeBoeuf法律事务所收购与兼并案件小组的负责人Morton Pierce认为,一旦要约发出,过去的那些例子对于未来结果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他是微软收购案早期支持者,现在也希望微软与雅虎的谈判能友好结 束。他认为,“现在与20年前早就不一样了。今天的敌意收购只不过是你获取目标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观察人士一致同意,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调收购事件,比如Oracle与人科别别扭扭的兼并,以及其以闪电速度收购BEA系统等,已经改写了高科技领域的收购规则,因为在这一领域传统的认识是,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固定资产什么的并不重要,真正的财产是人才。
不过Oracle在猎取目标及消化目标上实在做的太成功了,不管你是否情愿,一个有头脑的观察人士还是会由此联想到1995年的IBM收购Lotus事件,当时那一大型并购案就是从敌视开始,IBM最终出了超高价才取得了胜利。
“但是收购方还是要对溢价收购持谨慎态度,否则他们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许愿 的时候可得小心点’这句老话了”,洛杉矶洛约拉玛莉蔓特大学金融学教授Don DePamphilis说。他在任教授前,曾担任过一家航空企业的执行官,参与处理过约30件兼并案,当然那些在规模上与微软和雅虎的这次事件相比要小得 多。他还曾经撰写过《收购、兼并和其它重组活动》一书。他认为,凭他的实际经验和理论认知来看,收购失败一般有三个基本原因:一是买家出资过多;二是双方 不能很快的融合;三是收购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决策。
DePamphilis表示,微软已经拒绝考虑增加收购价格,同时也有过收购 整合其它公司的经验,所以现在更大的问题在于微软和雅虎是否应该合并。他认为,微软是一个已经取得成功的、相对保守的大型企业,而它对付的却是一个相对年 轻、更具冒险性的对手,要把这二者完美地融合起来将十分困难。
这种看法不免让人想起AOL收购时代华纳事件,当时这两家公司顺利完成合并, 但美好的情绪却未能持久。不过DePamphilis还是表示,微软-雅虎的结合还是可行的,因为它们一起合作肯定会在在线广告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现在 Google显然在这一领域占有无可比拟的统治地位。
但DePamphilis还说:“你能把两艘沉般绑在一块儿做成一只救生筏吗?当然肯定会有强有力的理由支持微软与雅虎合并,但是不管如何,一旦实际操作起来,想做到完美融合总是会有很多困难的。”
加里福里亚大学Hasting法学院教授、反垄断专家James McCall认为,由于以上“两艘沉船”争论,一旦微软与雅虎达成协议,美联邦官员可能会倾向于放他们过关。他解释称,反垄断监管部门早已开始关注支持大 型公司通过并购变得更大的所谓“收购与效益相关”理论。他们现在关心地是收购成功后的效益如何。那么,这次就可以允许两个在在线搜索领域相对“弱小”的公 司合并,来应付更强大的GOOGLE吗?McCall认为,那可以是一个同意此次收购的理由,否则收购就肯定不会被通过。
现在雅虎已经拒绝了微软的要约。但即使出现敌意收购,历史经验可以帮助微软如 愿以偿,当然前提条件是微软投入更多资金。这是有前例可循的,比如Oracle收购BEA,开始提出的溢价率是25%,达成协议时是42%;Oracl收 购人科,溢价率开始是6%,后来达到75%;IBM收购Lotus,开始是65%,后来是98%。那么这次微软会出到多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