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目录 Makefile 分析(1)
2.1 uboot 版本号
uboot 的版本号分三个级别:
- VERSION:主版本号
- PATCHLEVEL:次版本号,为补丁级别
- SUBLEVEL:再次版本号
- EXTRAVERSION:附加版本信息。这个一般使给自己用的,可以定义为字符串如”JH“
- U_BOOT_VERSION:版本号
- VERSION_FILE:版本文件变量
这4个用.分隔开共同构成了最终的版本号。
Makefile 中的版本号最终生成了一个变量 UBOOTVERSION,这个变量记录了 Makefile 中配置的版本号。
include/version_autogenerated.h文件是编译过程中自动生成的一个文件,所以源目录中没有,但是编译过后的uboot中就有了。它里面的内容是一个宏定义,宏定义的值内容就是我们在Makefile中配置的uboot的版本号。
24-29行:
1 VERSION = 1 2 PATCHLEVEL = 1 3 SUBLEVEL = 6 4 EXTRAVERSION = 5 U_BOOT_VERSION = $(VERSION).$(PATCHLEVEL).$(SUBLEVEL)$(EXTRAVERSION) 6 VERSION_FILE = $(obj)include/version_autogenerated.h
obj 变量定义在后面, makefile 中若是有等号,则变量取用最后定义的,若是源码目录编译,没指定O的值的话,obj为空,则放在 include 文件夹下
2.2 HOSTARCH 和 HOSTOS
HOSTARCH:主机CPU架构;HOST是主机,就是当前做开发用的CPU或电脑;ARCH是架构,表示CPU的架构。
HOSTOS:主机的操作系统
这两个变量是用 export 导出的环境变量,
uname 是shell 脚本命令 uname -m 命令是得到CPU的类型
uname -s 显示操作系统类型
sed -e:以选项中的指定的 cript 来处理输入的文本文件
tr命令可以对来自标准输入的字符进行替换、压缩和删除。
tr '[:upper:]' '[:lower:]':将大写字符转换为小写字符
31-42行
1 HOSTARCH := $(shell uname -m | \ 2 sed -e s/i.86/i386/ \ 3 -e s/sun4u/sparc64/ \ 4 -e s/arm.*/arm/ \ 5 -e s/sa110/arm/ \ 6 -e s/powerpc/ppc/ \ 7 -e s/macppc/ppc/) 8 9 HOSTOS := $(shell uname -s | tr '[:upper:]' '[:lower:]' | \ 10 sed -e 's/\(cygwin\).*/cygwin/') 11 12 export HOSTARCH HOSTOS
2.3 VENDOR
1 VENDOR= #表示开发商
2.4 编译方法
U-boot 的编译过程可以支持向一个自己定义的路径生成最终的目标文件。这里提供两种方法:
- 原地编译:通过在终端执行命令make O=/dir(即你指定的生成的目标文件的存放目录)
- 编译复杂项目,Makefile提供2种编译管理方法。默认情况下是当前文件夹中的.c文件,编译出来的.o文件会放在同一文件夹下。这种方式叫原地编译。原地编译的好处就是处理起来简单。
- 原地编译有一些坏处:
- 第一,污染了源文件目录。
- 第二的缺陷就是一套源代码只能按照一种配置和编译方法进行处理,无法同时维护2个或2个以上的配置编译方式。
- 为了解决以上2种缺陷,uboot支持单独输出文件夹方式的编译(linux kernel也支持,而且uboot的这种技术就是从linux kernel学习来的)
- 单独输出文件夹编译:通过设置环境变量来指定目标文件存放目录,如下举例所示:'export BUILD_DIR=/tmp/build';make
- 单独输出文件夹编译也可以写成MAKEALL脚本,然后执行MAKEALL,如下:'export BUILD_DIR=/tmp/build';'./MAKEALL'
- 基本思路就是在编译时另外指定一个输出目录,将来所有的编译生成的.o文件或生成的其他文件全部丢到那个输出目录下去。源代码目录不做任何污染,这样输出目录就承载了本次配置编译的所有结果。
- 具体用法:默认的就是原地编译。如果需要指定具体的输出目录编译则有2种方式来指定输出目录。
- 第一种:make O=输出目录
- 第二种:export BUILD_DIR=输出目录 然后再make
- 如果两个都指定了(既有BUILD_DIR环境变量存在,又有O=xx),则O=xx具有更高优先级,听他的。
命令行'O='设置会覆盖环境变量BUILD_DIR的设置
如果都不采用上面两种方法,那么目标文件放到源码顶层目录,也就是U-BOOT顶层目录
代码 69 到 98行
1 ifdef O 2 ifeq ("$(origin O)", "command line") 3 BUILD_DIR := $(O) 4 endif 5 endif 6 7 ifneq ($(BUILD_DIR),) 8 saved-output := $(BUILD_DIR) 9 10 # Attempt to create a output directory. 11 $(shell [ -d ${BUILD_DIR} ] || mkdir -p ${BUILD_DIR}) 12 13 # Verify if it was successful. 14 BUILD_DIR := $(shell cd $(BUILD_DIR) && /bin/pwd) 15 $(if $(BUILD_DIR),,$(error output directory "$(saved-output)" does not exist)) 16 endif # ifneq ($(BUILD_DIR),) 17 18 OBJTREE := $(if $(BUILD_DIR),$(BUILD_DIR),$(CURDIR)) 19 SRCTREE := $(CURDIR) 20 TOPDIR := $(SRCTREE) 21 LNDIR := $(OBJTREE) 22 export TOPDIR SRCTREE OBJTREE 23 24 MKCONFIG := $(SRCTREE)/mkconfig 25 export MKCONFIG 26 27 ifneq ($(OBJTREE),$(SRCTREE)) 28 REMOTE_BUILD := 1 29 export REMOTE_BUILD 30 endif
100到110行,实现 编译目录和源代码目录不相同的时候执行 obj赋值,如果是在源码目录赋值,则 obj 和 src 都为空
- OBJTREE:编译出的.o文件存放的目录的根目录。在默认编译下,OBJTREE等于当前目录;在O=xx编译下,OBJTREE就等于我们设置的那个输出目录。
- SRCTREE: 源码目录,其实就是源代码的根目录,也就是当前目录。
- TOPDIR:若是 make -O 则此值为 SRCTREE,也就是源码根目录
- LNDIR:链接目录,也是需要 O=XX 编译,此情况下为我们输出的目录,也就是 OBJTREE
1 # $(obj) and (src) are defined in config.mk but here in main Makefile 2 # we also need them before config.mk is included which is the case for 3 # some targets like unconfig, clean, clobber, distclean, etc. 4 ifneq ($(OBJTREE),$(SRCTREE)) 5 obj := $(OBJTREE)/ 6 src := $(SRCTREE)/ 7 else 8 obj := 9 src := 10 endif 11 export obj src
执行完毕后,将 obj src 值输出成环境变量,供 u-boot 其他文件中调用
总结:在默认编译下,OBJTREE和SRCTREE相等;在O=xx这种编译下OBJTREE和SRCTREE不相等。Makefile中定义这两个变量,其实就是为了记录编译后的.o文件往哪里放,就是为了实现O=xx的这种编译方式的。
2.5 MKCONFIG
代码在 92 93 行:
1 MKCONFIG := $(SRCTREE)/mkconfig 2 export MKCONFIG
Makefile中定义的一个变量(在这里定义,在后面使用),它的值就是我们源码根目录下面的mkconfig。这个mkconfig是一个脚本,这个脚本就是uboot配置阶段的配置脚本。
2.6 编译选项---CROSS_COMPILE
- CROSS_COMPILE 是定义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前缀的。
- 定义这些前缀是为了在后面用(用前缀加上后缀来定义编译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工具链中的工具)。
- 我们把前缀和后缀分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不同CPU架构上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只是前缀不一样,后缀都是一样的。
- 因此定义时把前缀和后缀分开,只需要在定义前缀时区分各种架构即可实现可移植性。
代码在 112 到 161 行:
1 ######################################################################### 2 # 此句判断有没有生成include/config.mk文件,有这个文件则makefile 认为是配置过了 make xxx_defconfig。 3 ifeq ($(OBJTREE)/include/config.mk,$(wildcard $(OBJTREE)/include/config.mk)) 4 5 # load ARCH, BOARD, and CPU configuration,包含 include/config.mk 文件 6 include $(OBJTREE)/include/config.mk 7 export ARCH CPU BOARD VENDOR SOC 8 9 ifndef CROSS_COMPILE 10 ifeq ($(HOSTARCH),ppc) 11 CROSS_COMPILE = 12 else 13 ifeq ($(ARCH),ppc) 14 CROSS_COMPILE = powerpc-linux- 15 endif 16 ifeq ($(ARCH),arm) 17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18 endif 19 ifeq ($(ARCH),i386) 20 ifeq ($(HOSTARCH),i386) 21 CROSS_COMPILE = 22 else 23 CROSS_COMPILE = i386-linux- 24 endif 25 endif 26 ifeq ($(ARCH),mips) 27 CROSS_COMPILE = mips_4KC- 28 endif 29 ifeq ($(ARCH),nios) 30 CROSS_COMPILE = nios-elf- 31 endif 32 ifeq ($(ARCH),nios2) 33 CROSS_COMPILE = nios2-elf- 34 endif 35 ifeq ($(ARCH),m68k) 36 CROSS_COMPILE = m68k-elf- 37 endif 38 ifeq ($(ARCH),microblaze) 39 CROSS_COMPILE = mb- 40 endif 41 ifeq ($(ARCH),blackfin) 42 CROSS_COMPILE = bfin-elf- 43 endif 44 ifeq ($(ARCH),avr32) 45 CROSS_COMPILE = avr32- 46 endif 47 endif 48 endif 49 50 export CROSS_COMPILE
- wildcard:在规则中,通配符会被自动展开。 但在变量的定义和函数引用时,通配符将失效。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通配符有效,就需要使用函数“ wildcard”,它的用法是: $(wildcard PATTERN...) 。
- 在 Makefile 中,它被展开为已经存在的、使用空格分开的、匹配此模式的所有文件列表。如果不存在任何符合此模式的文件,函数会忽略模式字符并返回空。
- 此段代码是先判断 include/config.mk 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在主 Makefile 中包含此文件,导出 config.mk 中的变量ARCH CPU BOARD VENDOR SOC
- include/config.mk 不是源码自带的(没有编译过的源码目录下是找不到这个文件的),要在配置过程(make xx_defconfig)中才会生成这个文件。因此这个文件的值和我们配置过程有关,是由配置过程根据我们的配置自动生成的。
- 接下来,判断编译,即 make 的时候是否传入参数 CROSS_COMPILE,如果没有定义,则在主Makefile 中定义CROSS_COMPILE 环境变量,最后导出 CROSS_COMPILE
- ARCH 变量:这是 include/config.mk 中导出的,也就是在我们的配置过程中生成的,ARCH的意义是定义当前编译的目标CPU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