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对阿德勒的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内容简述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在于我们自己
-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原因论”
- 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 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说--目的论
-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 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使我们不去改变
-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无力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感,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这就是追求优越性
-
追求优越性
-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处理,就没有必要战胜他人,就能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那他对你来说就可以是称为伙伴的存在
-
阿德勒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标
-
行为目标
-
自立
-
与社会和谐共处
-
支撑行为的心理目标
-
“我有能力”的意识
-
“人人都是伙伴”的意识
-
-
-
-
人生课题
-
工作课题
-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
-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门槛最低
-
-
交友课题
- 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 爱的课题
-
恋爱关系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 真正的爱是“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
第三夜-不要让别人干涉你的生活
-
不要活在其他人的期待之中
-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会有谁为自己而活呢?
- 过于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也就是说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
-
课题分离
-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课题应该分离,父母应该是在孩子的基础加以守护。
-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课题分离
-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
分不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
-
-
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给出的认可
-
第四夜-不要害怕被讨厌
-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价值观
- 整体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
- 课题分类的进一步论述
- 想要缔结良好的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
- 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
共同体感觉
-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 共同体的范围: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 ”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跳到更大的共同体里
-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 平等即”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就是不平等的关系。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种产生的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作出的评价“
-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方法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
- 自我接纳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
-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 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
-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 决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
他者贡献
-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
阿德勒关于幸福的主张
-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人生不应该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所有的人生不都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阿德勒--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书评中的一些观点
- 诉苦中的[课题分离]
- 我根本没有权力或者能力去帮对方做判断、下决心、做改变。如果我告诉朋友应该怎么消除困惑、敦促ta去成长,那是对ta生活的妄加干涉
- 说得严重点,我以前热衷于给朋友提建议,这种热忱有部分其实来自「我比你优秀」的自负
-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替代提意见这种行为呢?
- 在像提出观点的时候加上”我认为“,而不是”你应该“、”你必须“。
- 而同时我也更能理解我的一些做法
- 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我更喜欢与人处于横向的平等关系
- 两个人是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法,如果对方明显表示自己观点想法的优越性,我会产生强烈的不适。
- 因为我不会对别人的想法产生优劣的判断,基于这种假设,我也不希望遭受类似的对待
- 共同题感觉对人生孤独的解释
- 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共同体感觉才是最终目标,也就意味着把人人都当做伙伴并从中获得归属感,而共同体甚至可以扩大到宇宙整体。只要找到了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就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