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成本效益分析初探

罗 琳(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 湖北 430072)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s relating to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and compares the evaluating methods of the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applying the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to the information system.finally,some advic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given.                 keyword     information system\ benefit-cost analysis\ economic evaluation

1 信息经济效益的一般概念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国家经济发展 较快,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效益较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根 本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 能使人民逐步得到更多实惠。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应是我们组织一切经济工作的 出发点,讲求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 本课题。         以信息的搜集、存贮、加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信息系统,从 其开发阶段起就与社会、经济、政治紧密相联。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部门, 它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技术开发和决策经营信息,是企业和组织在经济竞争中的信 息保障;同时它本身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自身活动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受外界 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它的存在除决策者的支持外,在其系统内部还需以下 条件:         ①建立信息系统管理核算体系;②有比例地满足一般用户和特殊用户的需求; ③对于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建立一定市场;④有效的管理和合理分配信息资源;⑤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是否合理,是否能得到更好的完 善与经营均是非常重要的,而检验指标之一即是对其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经济效益是一个多层次的、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 经济效益一般概括为“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用于“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 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1〕经济效益具 体指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经济效益,同生产目的相联系。概括地说,它是指在 经济活动中投入(物化劳动的耗费和劳动占用之和)与产出(有效的劳动成果)的比 较,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当经济成果大于劳动耗费时,才有经济效益。因此信 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指在信息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它包括信息系统自身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来比较信息系 统的投入与产出,从而评价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因此,信息经济效益的评价首先必须确定成本项目、收益来源,然后再加以 比较。本文就这3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2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可根据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加以研究。 信息系统的成本主要根据系统在开发、运行、维护、管理、输出等方面的资金耗 费以及人力、能源的消耗和使用来确定。为了对其进行更好分析,可以从功能属 性角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成本(开发阶段所需投资和初步运行所需各种设施的建设 费用,如开发成本、基础设施购买费、信息材料成本费)、附加成本(指运行、维 护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耗,如材料耗损费、折旧费、业务费)、额外成本(由 于信息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成本耗费,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引起的通信费)和 储备成本(在信息活动中作为储备而存在的备用耗费,如各种公积金等)。具体而 言,包含以下要素:         (1)开发成本。指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过程中的耗费,包括市场调研费、 人力耗费等。         (2)基础设施购买费。在信息系统建立之初对各种硬件设备的购买费用,可以 说是一次性投入的物质耗费,作为固定资产而存在。         (3)信息材料成本费。对信息活动中所需利用的信息资料的购买费用。         (4)各种耗损费。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涉及的软、硬件耗损费用,包括: ①信息材料耗损费。包括因材料的时效性和材料使用程度而引起的损耗。②物质 材料耗损费。包括能源耗费和原材料(如纸张、磁带等)的损耗。③固定资产耗损、 折旧费。包括各项固定资产(如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等)的折旧。         (5)通信费用。为进行系统内外交流引起的费用,如联网所交纳的上网费、软 件购买费等。         (6)调研费用和咨询费用。包括上级部门委托或自身需要或接受外来委托所进 行的调研、咨询过程中产生的耗费,也称业务费。         (7)劳务费。包括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出差的差旅费等。         (8)各种管理费。对人员的管理如职工医药费等福利措施以及对系统内部资源 的维护与管理费用。
        (9)税金。向税务部门所缴纳的税额。         (10)设备更新与购买费。指在系统运行时除基础设施之外的设备的购买与更 新费。         (11)其他费用。除以上费用之外的一切开销,如可能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等。

3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内容和来源

        信息系统的效益主要从创收和服务活动中获得,按其属性可分为固有收益(指 能长期进行的产品服务或科研基金的申请)、直接收益(从各种服务或信息产品销售 中直接获得)、间接收益(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成果被再次利用产生的收益)。具体有以 下要素:         (1)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指进行科研后所获得的收入或上级部门直接拨 款用于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费用。         (2)系统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的收入。包括系统人员开发出的成果带来的收入以 及参加各种比赛所带来的收入等。         (3)服务收入。接受用户委托所进行的信息服务收取的服务费,包括作为网络 结点收取费用、接受咨询、检索等服务带来的收入。         (4)生产经营收入。有的信息系统还兼作别的服务项目,如复印、打字、代译 等带来的收入。有的还开展出版印刷、自行创刊等服务收入。         (5)其它收入。除以上获取的收入外,从别的途径所得到的收入,如税后留利。

4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在具体对经济效益分析之前,应明确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许多信息系统的 建设和维护由国家每年直接拨款,这种经费应在具体分析时核算。         现今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但无论哪一种,都旨在比较投入与产出、 收入与成本的关系,它们或者是用两者之差额来比较绝对值,或者是用两者之比 值来比较相对值。一旦我们能够按一定方法折算出前述的成本或效益,就可以用 这些方法之一进行效益评价。

4.1 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以绝对量形式来评价。         (1)以可能收入与可能支出的差额来表示:         经济效益=可能收入-可能支出
        这种方法忽略货币时间价值,可用在信息系统初步构想时的粗略概算。         (2)根据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对固定期限(年、季)中的资金流入量现值与资金 支出量现值进行比较:

其中:npv为净现值,b为资金流入量现值,C为资金流出量现值,n为期限,r为 贴现率,b\-t为t时资金流入量;t为时刻,c\-t为t时资金流出量。         当npv=0时的r叫内部回收率,亦即投资方案的实际年利率。若r大于投资者最 低希望年利率,则方案可行,反之不行。它将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综合表现出 来,对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可以视不同方案的风险大小,外加一定的风险附加率, 借以算出包含风险因素的贴现率。         若无资金的约束,则比较时选择npv大的方案,但总前提是npv>0。若有现 金约束,为合理分配现有资金总量,则先以r为基础确定方案的最优组合,再用 npv对它加以适当修正,得到较好结果。这种方法的缺点之一就是因不同方案有 不同投资额,单纯看净现值绝对量不能做出正确评价。         此式主要用于研究方案在经济上的合理性方面,如信息系统构建与否,可用 来比较产品的生产量,如数据库开发种类以及版本更新方面。还可用来考核系统 内部各部门的状况,从而实行对资产的分别管理。

4.2 比率计算法

        比率计算法以相对量表示:
        经济效益=产出/投入         比率分析的核心是为了控制成本,管理部门必须更多地注意相对数,而不是 绝对数,可以根据一个普通标准,对整个时期结果进行比较。此式反映了系统生 产经营的盈利能力,可用在评价信息系统的技术经济效益上。

4.3信息费用效益评价法

        效益费用比pvi=b/C=

        此法又称现值指数法,是对净现值法的一个补充。pvi是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 入的现值同其现金流出的现值的比值。由于不同方案的投资额可能不同,(b/C) 表示一单位的“本”能换来多少单位“利”的比率。若不考虑资金及其它约束条件, pvi愈高,方案越有利,但基础标准为pvi>1。         此方法主要用于公共事业,也可用于具体技术是否采用的经济分析。因为信 息系统中很多部门的服务还属于公益性服务,对这些服务的经济评价,或者是对 某一种最新信息技术何时采用以及是否立即更新设备等方面作决策分析时,都可 采用此方法。

4.4 边际效益分析

        不同情况下,边际分析特点不同,在此只阐述最理想状态即完全竞争状态下 的边际分析。         边际成本是每变动一个单位的生产量而使成本变动的数量。边际效益是每变 动一个单位的生产量而使收益变动的数量。若每单位生产增加时,其边际效益大 于边际成本,则表示这一单位的生产所获在扣除成本后仍有剩余,因此总利润增 加,则愿意生产,反之则减少生产。只有当两者相等时,才能稳定,此时虽无利 润可赚,但总利润最大。此时边际效益实际上就是该产品市场均衡价格,即 mr=p。

附图 边际效益分析示意图

        附图中,p为价格,mc为边际成本,ac为平均成本,mr为边际效益,q为 产量。         ab区间,mr>mc,产量呈扩大趋势。虽然在a、b两点,mr=mc,但只选 择b点。因为a点mc呈下降趋势,只要增加生产,边际成本降低,mc继续下降, 从而mr>mc。         此法主要用于信息产品的生产经营决策方案选择上。边际成本随销售量增加 而增加,而边际收入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因此能实现价格―数量的最优组合, 使利润最大,既能确定产品最优售价的选择以及产品生产安排,如产品生产优先 级以及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还能确定中间产品的安排,如是销售还能对最终产 品选择等。

4.5 数学模型法

        在某些条件不适合以上简单方式的情况下,可自行建立数学规划模型,即将 各种约束条件联立组合而生成目标函数,求出可能解,用以分析成本和效益之间 的关系。具体有图解法、线性模型法等。它有着清晰的特点,可以根据图形给解, 进而推测未来以及比较各个时期的成果,从而用于长期经营决策之中,尤其对以 上方法中不易求得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等数值的求解较方便。大多用于确定信 息产品价格以及产品组合、库存之类经营决策的分析。

4.6 综合评价法

        由于上述方法各具特点,评价的客观要求与经济目的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 信息活动的特殊性,单一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科学性有一定局限,可同时使用多 种评价方法解决此问题。

5 评价中困难及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信息系统经济效 益进行评价分析,确定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在实际运作中各种方案选择的经济 可行性和各种经营决策中的信息保障。然而,我们发现其间仍存在着一些困难:         (1)收益难以确定。信息的共享性使其价值多维化,同时信息商品的特殊性 使其在不断的交换过程中,受所接收对象自身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用 价值的实现只能是呈累积状态,很难一次性确定。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收益只是 所有收益的一小部分,无法用统一标准去融合各方面收益,这就造成收益评价结 果偏高或偏低。         (2)“零”收益和“零”成本的存在使边际原理失效。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零收 益与零成本现象。如一个系统内大量无用过时信息未能及时清除,反而需用大量 人力、物力、财力去对其维护,徒增维护费,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同时由 于信息系统中非盈利部门和免费服务的存在也是零收益产生源泉之一。而在零收 益存在的同时,零成本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系统之中,这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因 素有关,如某些政策的存在,使信息产品未能被社会所接受,无法进行交换去实 现自己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此时就出现了零收益。而对另一系统来说,可能正是 由于这种情况,而不需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得到该产品,并利用它为自己创造收益, 就出现零成本。因此,在具体评价时,就会使某些条件丧失了经济学上意义。         (3)以上评价分析方法是将系统中活动以货币形式转化为一定价值量加以评价、 比较。在许多实际信息活动中仍存在着非货币形式的成本和收益,难以转化为货 币形式。如信息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经济各部门都需要,而它们在实现自身使用价 值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潜在的、间接的,难以用一确定数值定量。         (4)效益指标不完善。我们总是用一套不完全的辅助指标来表达总的效益,但 因为效益是一动态因子,不能十分精确地简括成一定数量的指标或数学公式,只 能逐步地由经济管理机制来促进,它是多重指标体系构成的,是由组织目标的多 重性所决定的。         (5)人员―成本数据不能很好地被纳入评价体系。因为人员的活动是整个信息 系统运作的关键,而他们的工作可能只为一项服务,也可能对几项服务均有贡献, 在将其分解时有一定主观性,难以客观地将其成本精确归入各个子系统;且他们 的工作多是以时间为单位计量,对于周期性工作还可估计,而对一些偶然的、非 周期性工作则需按一定比例计算其成本时间;另一方面,人员服务时间也可能被 分割成许多小时间片,如利用某一服务闲暇时进行另一项工作,难以具体算出其 工作总量,这些统计数据的得出有其主观性。         以上问题,使我们难以用传统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完全分析出信息系统经济效 益。但在一定条件下,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能较好地评价系统管理水平、 经营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例如,当我们把某一项信息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作为 主要评价对象时,可以将能源、物质等分开讨论,设立不同的指标标准组成一个 完整体系,逐个分析比较,区别对待,再根据不同权重加以综合。而对于少量“零” 成本、“零”收益状况可以忽略,一旦此种状况较为复杂,则重新考虑系统内各个 环节的调整分配,对其存在与否加以分析,即将其作为新系统开发,或在系统内 部采用转移价格法解决无收入部门的成本问题(这要以边际成本为依据)。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找到较好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完善信 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使其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进而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 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钡1卷605
2 马费成,王槐鼻楸经济学蔽浜海何浜捍笱С霭嫔纾1991
3 张远毙畔⒂胄畔⒕济学的基本问题北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 何国伟笔涤镁济效益分析北本:宇航出版社,1987

posted on 2010-01-01 12:17  康的瑞  阅读(84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