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64章。全文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中华书局出版的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道德经》约五千余字,和后世那些大部头的著述比起来,真的是简短到了极点。但经典的价值不是以长短薄厚而论的,这五千余字,可以说字字玑珠,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闪耀着光辉。全书分81章,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命题,涉及到哲学、政治、天道、人事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几乎每一个读《道德经》的人,在读到第64章的时候都会有所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两句话在全章中显得极其突兀,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究竟是老子太玄妙,还是我们太愚钝?都不是。答案是“错简”。纸张发明以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每根竹简上写若干字,然后用绳子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书。在翻阅、收藏的过程中,绳子难免断掉,重新编连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前后次序的错乱,这就叫“错简”。给我们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的那两句话,就是因为“错简”而误入第64章的。这其实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相信自己的理性,理性不能贯达的地方,其实常常就是事情本来有问题的地方。去掉这两句话,整章文字立刻就如风行水上,贯达无比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处理妥贴,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泥土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这段话的主旨也一目了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细微到显著的过程,所以对于坏事,就要防微杜渐,防止其酿成大祸;对于好事,则要从细微处入手,用毅力和恒心,成就远大的伟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出处和语境就是这样。联系上下文,这两句话实际是各有侧重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的是再强大的事物,在初起的时候也很弱小,所以不要因事物尚处在初级阶段而心生轻视或妄自菲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的则是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的积累,所以毅力和恒心,乃是成就一番伟业的必要条件。两层意思结合起来,就把事物从弱小到强大,以及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坚忍和努力,揭示得极其清晰而有力了。在《道德经》整体偏向阴柔的语境之中,这两句话更显得格外精警有力,有一种令人感奋的力量。
当然,从细小的萌芽长成到合抱的大树,从第一堆泥土到建成九层高台,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老子的后半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明确地点出了世界上许多事之所以有始无终的根本原因,以及避免这种结局的关键之处。一句话:要想有所成就,除了坚忍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
如果说《道德经》是站在“天道”的高度,以一种冷静和睿智,不动声色地把这个规律展示给世人的话,那么,一个现代的心理学实验,则从“人事”的角度,把老子所讲述的这个道理阐释得淋漓尽致。在远古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碰撞中,这句话愈益显现出迷人的智慧光芒。
英国曾经拍摄过一个纪录片,记录的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批中年人,这批中年人既有事业有成者,也有过得非常平庸的人,然后把他们分为两组,进行了一系列竞赛。为了方便区别,我们就叫他们“成功组”与“平庸组”。
前面的竞赛都是关于各种才艺的。在所有这些竞赛中,这两组的成绩基本相当。在一些项目中,甚至平庸组得分还要高一些。
看点在最后一场竞赛。它的名字叫“干草堆寻针”。“干草堆寻针”是一个英语俗语,意思和中国成语“大海捞针”差不多,指的是极其艰难、几乎不可能完成之事。这个竞赛的内容,就是要求两组受试者寻找一根藏在干草堆里的针,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但受试者不知道的是,用来充当实验品的干草堆里其实并没有放针,所以这根针是永远找不到的。既然没有针,那么这个实验比赛的是什么呢?是找针的时间,看哪一组坚持的时间更长。换句话说,比的是坚忍和毅力。比赛结果胜负悬殊。平庸组找针的时间只有赢家组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庸组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确定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所以很快就在绝望中放弃了。但赢家组却认为只要寻找总能找到,所以一直不肯放弃,如果不是导演组将他们叫停,他们怕是还要坚持更长的时间。
这组实验的结果令人深思。它雄辩地告诉我们,在大多时候,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和一个平庸之人,他们在智力以及一般所谓“能力”的层面上,基本是没有实质性差别的;他们之间的实质性差别,其实就是有没有“坚忍的毅力”这个最为宝贵的品质。
当然,强调坚忍的努力,并不是否认诸如天分、灵感乃至幸运等因素的作用,而是说,在所有这些导致成功的因素中,坚忍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工作,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做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凭借灵感发现的东西,用地毯式的搜索,也并非不能找到;至于幸运,一句流传久远的英文谚语说得好:“所有看起来的幸运,都源自坚持不懈的努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顽强地生长,每天长高一点点,嫩芽就能长成巨木;只要不懈地堆土,高台就会有矗立而起的那一刻。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有足够坚忍和毅力,积累的东西够多,就会成功或有所收获,就像《荀子·劝学篇》所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