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VS责任

什么是任务?什么是责任?


     这不是一个“卒能问焉而观其知”的问题。很多东西,愈是耳熟能详,愈是让人苦于言表。但这不妨碍我们说出自己的朦胧感受:

     任务,就是“要我干”,被动工作;

     责任,就是“我要干”,主动工作。

     任务,是一种“硬约束”,表现为外驱力;

     责任,是一种“软约束”,表现为内驱力。

  • 任务型的人,用“力”干,满足把事情做完,完成的是“指标”;
  • 责任型的人,用“心”干,一心把事情做好,实现的是“梦想”。
  • 任务型的人,是人才,在工作;
  • 责任型的人,是天才,在创造!

       ――三个人在砌墙,但心态不一:第一个说自己在“养家糊口”,第二个说自己在“建一所漂亮的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创造美好生活”。十年后,第一个还在砌墙;第二个当了建筑师,第三个成了地产商。

       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一个很贴切的案例!

              (二)

对于“现在”,我们不外乎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站在现在看“现在”,一种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方式:

前者,绕着圈子看自己,比较现实,着眼于当今,采取一时、短期的措施,应对迫在眉睫的一切,但只是在“谋一域”;后者,跳出圈子看自己,从将来的需要出发,对今天的行为进行控制,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却是在“谋全局”。北京大学张国有教授把前者叫“策略生存”,后者叫“战略生存”。其实,在这里,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区隔:前者,是任务型思维、任务型生存,后者是责任型思维、责任型生存。

              (三)

台湾声宝董事长陈盛沺先生要求自己的员工要做到“让它实现”(Make it happen),不要说“我已尽力”(Do my best)。

他认为,赢家和输家的最大差别是,赢家定了目标,不管用什么办法、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让梦想成真,即Make it happen;输家也订目标,但一遇到挫折或环境改变,就会认命地说:“Do my best”。显然,Do my best,就是任务型的员工,做自己力所能的事情,做不成,有理由,有借口;Make it happen,就是责任型的员工,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通了,有办法,有方法。

――良莠两清,泾渭分明,何去何从,就It is up to you(看你的了)!

             (四)

       当然,在由“任务”到“责任”转型过程中,也会遇到“成长的苦恼”:“我付出的不比他(她)少,为什么比他(她)得到的少”;比如“同样优秀,为什么这次提拔的是他(她)而不是我”,等等。

       “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这话是谁说的?比尔.盖茨!一个名可传世、富可敌国的人尚且认为人生是不公平的,你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勤奋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勤奋工作者本人。多劳,必然多能;多能,必然多得,这是一个大趋势。偶尔“倒挂”,甚至是“触礁”,千万要当成“故事”,不要当成“事故”;能者不在职,贤者不在位?即便真的如此,也注定是暂时的,而且要坚信:上司不好好干、同事不好好干、下属不好好干,都不是你不好好干的理由!要相信:在现实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情况下,至少你可以改变自己!

              (五)

     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个“锦囊”吧!

     管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所有权”的概念,是美国卡伦.伯曼博士,其大意是一个优秀的、富有责任感的员工会像公司所有者一样去思考,去行动。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许多年前,一个小姑娘应聘到美国第五大街一家服装店打杂。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打工者,尽管穿着粗布衣裳,但她假装自己就是老板夫人,温柔自信地微笑,落落大方地待人,彬彬有礼地接物。光阴荏苒,这个小姑娘先是成了漂亮的“安妮特”,后又成了服装设计师“安妮特”,最终成了“著名设计师安妮特夫人”!

      其实,“心理所有权”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翁意识,就是我们熟悉的“命运流程图”:思维改变,行动就会改变;行动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会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会改变!

              (六)

有一句禅语是这样的:

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

其实,于法、理也罢,于情、悟也罢,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

把工作当成任务、当成负担,必定是一种痛苦;把工作当成责任、当成享受,却可能是一种幸福!

posted on 2011-02-22 10:46  开拓天际产品研发团队  阅读(34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