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择的困境

 

    人无时无处不在选择之中,但是,一旦承担起选择的责任,我们就会体味到选择的困境 ——选择的两难。譬如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我就必须放弃以宏大叙事的方式 来阐述人生、命运之选择;譬如选择了“钓鱼”,就必须放弃“自助旅行”,尽管我常常梦 想去阿拉斯加看雪景。

  第一节  选择无处不在

“我只想谈钓鱼。”这句当时让我备感沮丧的话,现在回味起来却是如此意味深长。杰 克的“钓鱼课”既是一堂人生哲理课,更是一堂职业生涯课。

    我并非一名哲学家,甚至也算不上一位成功学家(尽管我的工作与之十分类似),我更 愿意将自己称之为“人生规划师”。因此,我将本书讨论的范围集中在“职业生涯”上, 个自己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领域,即写作此书的第一项选择。

    我将书取名为《选对池塘钓大鱼》。将“钓鱼”和“生涯规划”进行比较分析,成为我 写作本书的第二项选择。的确,每个人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种选择,而我之所以选 择以“钓鱼”作比喻,一方面杰克的“钓鱼课”改变了我,另一方面这个比喻太贴切了,我 甚至有些自我陶醉。

     钓鱼         职业生涯规划

    一片水域     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口池塘     一家有发展前景的公司

    一位教练     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老板

    人无时无处不在选择之中,但是,一旦承担起选择的责任,我们就会体味到选择的困境 ——选择的两难。譬如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我就必须放弃以宏大叙事的方式 来阐述人生、命运之选择;譬如选择了“钓鱼”,就必须放弃“自助旅行”,尽管我常常梦 想去阿拉斯加看雪景;又譬如选择了钓鲨鱼,就不可能同时去钓虹鳟,尽管我从小就羡慕海 明威与大海搏斗的波澜壮阔;譬如我们选择这个池塘,就不可能同时置于它处,尽管再走两 百米,那里也许有更多更大的鱼在等待我的诱饵……

    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出选择,必须学会 舍弃,必须突破一个又一个两难困境,并且在突破中获得并享受一种力量感——就像钓鱼时 所感受到的那种。

    我的职业生涯设计也是从与杰克相遇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几乎什么都不懂。大学毕业 ,人生和事业才刚刚开始,似乎很难想象自己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是杰克让我 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感到不安、焦虑,开始迫切地希望重塑自己。

    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选择并非惟一的,也并非完全正确,一定有许多更 好的选择在等待着我们。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构成了选择之美。

    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选择并非惟一的,也并非完全正确。一定有许多更 好的选择在等待着我们,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构成了选择之美。

 

 

第二节 选对池塘一:正确的选择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或者“更好的选择”?

    选择让你无处藏身,甚至“不做任何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此,更重要的不是是否选 择,而是如何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譬如,我选择钓鲈鱼,而不是 虹鳟,是否是自己真实的需要?我选择纽约近郊的池塘,而不是大湖区的河流,是否能够钓 到自己想钓的鱼……

    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常常能 够看到一些天赋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人生却迥然相异。

    人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 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

    “但是,许多选择都是在无可奈何的被动状态下做出的。”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遭受 失业打击的中年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做出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人之所以必须面对选择 ,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它使我们必须做出取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消极选择的借口,相 反正是必须做出积极选择的理由。”我不知道他是否能真正理解。

    “作为一位成功者,你也许很难体会到我现在的感受。我的选择是希望继续能在公司工 作,而老板却选择解聘我,他比我更强大,而我却无能为力。”

    “在这个选择中你的确是被动的。但是,你也许可以做出其他积极的努力,譬如说主动 和老板讨论自己的想法?或者干脆选择放弃,去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请注意,这也是一种 选择。”

    “但是,我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工作了10年,我将自己的全部时光和精力都投注在这里, 尽管我不是最优秀的,也没有取得什么卓越的成就。坦白地说,我对现在这份工作兴趣并不 大,但是,我必须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我需要这份工作。”从他急切的言辞间,我能感觉 到他的焦虑。他之所以愿意破费来听我演讲,说明他的确无路可走了。

    他的难题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包括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其结症在于:在事 业的开端就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 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

 

 

第三节 选对池塘二:选择正确的方向

 

    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无所谓“正确的选择”,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向”。一开始个 人的选择空间通常非常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总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 把握有限的选择权,使其朝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十分重要。

    杰克年轻时就曾梦想成为一名大企业家,但对于出生贫寒,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他来说 这不过是一个梦想。但是,他十分清楚成为一名总裁的途径,虽然一开始一条崎岖的小路,

看起来与初衷相距甚远,但是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带领杰克走向了一个光明的 未来。

    也许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对未来最有利的选择。一项选择是 否正确,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其对未来的意义。譬如说,你刚刚大学毕业,摆在你面前的有 两份工作,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喜欢 的,你该如何选择呢?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相信你会这样回答,而且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之所以如 此,是因为它不过是一个假设。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教导人们要“自由选择”,要选择“对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倾斜。尤其是当收入水平 的高低差距超出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时,大多数人都会失衡。

    “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考虑,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 财富后,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迟啊!”这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想法。

    借口!这不过是一种借口,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 开脱。尽管这份假设并没有说一份工作能让你快速致富,而另一份工作让你受冻挨饿——它 们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借口?”一些人会为我这种说法感到惊讶,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看来 ,他们的想法是很现实的。

    但我的评断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商业社会是公平的,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不 存在一份工作能一夜暴富,而另一份工作却三餐不保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差别不过是一两 百美金而已,仅仅是为了一点点的差距使我们放弃选择一个正确方向的机会,实在是很愚蠢

    “薪水的高低是可以衡量的,而兴趣是如此模糊不清。选择高薪水的公司难道不对吗? ”每次研讨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几乎都会遭遇这样的质疑。

    是的,我承认有那些既符合自己兴趣和天赋,又能提供丰厚报酬的公司。之所以采取这 种对比选择,是希望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事实上,低薪水本身就是对个人心态的一种考验。 许多人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往往习惯性地模糊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强迫自己和他人认为, 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圣人法兰克说:“让我平和地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改 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并且拥有足够的智慧知晓其中的变化。”

    每个人都在为错误的选择寻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抵抗诱惑做开脱。

 

 

第四节 困境一:路径依赖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吗?”这是我提供咨询服务时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如 此多的人对自己毫不满意,却不试图去改变它。据我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二、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种原因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表达:路径依赖,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 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 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 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 下。

    以下的故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并且加深对其后果的印象。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 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为什么英 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 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 沿用马车的轮宽标准。

    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 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凹陷的路辙上撞环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 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 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 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战车的两 匹马屁股的宽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 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公司设在犹他 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 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 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然而我们 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 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 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 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

 

 

第五节 困境二:机会成本

 

    第二种原因同样也可以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描述:机会成本。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翅与熊掌不可兼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 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 能有国王的权势。你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 你的机会成本。譬如,你在被动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职业,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

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现在你醒悟过来,意识到它并非自己所理想的职业,于是想 跳槽转行,那么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 重新选择的难度就会越大。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钓鱼不是我惟一的比喻),一旦发现树上所结的果实并非自己 所需或者上面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惟一的选择就是退下来,换一棵树或者朝另一个方向继续 爬。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 就越大。

    做人是需要成本的,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付 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相 反,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选择正确的方向),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 创造更多的“利润”(人生价值)。

    43岁的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广告代理商的会计主管,他告诉我,虽然自己很喜爱广告, 并且在广告行业呆了20年之久,可是,他还是意识到这个行业与自己的性格不合。

    “我知道这份工作很不错,”他说,“收入也颇为丰厚,但是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医生 告诉我这是因为违反自我意志勉为其难工作造成的;他认为长此以往会对我的心脏、腹部以 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伤害。

    “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多年前,我同样为一家广告 代理公司工作,负责一家饲料公司的策划,学到了很多饲养牛的知识,我学得越多我就越喜 欢它。”

    “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学念了6 年书,就是想要从事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会把3.5万美金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 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在我的朋友中,丹尼尔?麦金是一个富有理想色彩的人。他完全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完成了神学本科和硕士课程,但是却并不想在所学领域发展。然而,多年来的教育,为之花 费的费用和精力,以及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使自己觉得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他硕士毕业的第一天,他就陷入情绪低谷中,他不断地问自己:我该如何发展,该如 何重新塑造自己?我想进入商界,但谁又会要一个拥有神学学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呢 ?手中的学位让他进退两难。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从事业和生活的角度,密比先生和丹尼尔?麦金的考虑是理智 的。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尴尬和困境呢?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 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第六节 困境三:试错

 

    心理学家利维森认为:“早期选择不能永远决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形成一种成熟的职业 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贯穿于整个求职期。大多数人的确在1729岁之间做过第一 次严肃的选择,然而,这只是对兴趣和价值观的一种初步确定,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 多的选择过程重新在许多兴趣中分出真伪,找到合乎其兴趣的职业。”

    当然,每个人都必须多次选择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

不负责任,随性而为的借口。人生与实验室的试验不同,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每一次选择对 未来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失败并不必然导向成功。

    实验室里的“试错”过程是将所有的可能性全部演示一遍,将错误的排斥,最后得出正 确的结论。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说:“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 法。”但是,职业生涯变数太多,不可能一一试验。

    另外,如果选择的方向不正确,再多的试错过程都是徒劳的。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想成为 成功的销售员,会有更多失败的磨砺。一个没有天赋的小提琴手可能尝试过无数错误和失败 ,还是难以望见成功者的项背。

    詹姆斯是我的一位顾客,曾经是“试错”法的崇拜者。从年轻时开始频繁跳槽,频繁转 换职业,一直到年老。“我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工 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来到我的办公室时,他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对于一个一生中从事过40种职业,在100 多家公司工作过,平均一年换两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他也许是一个特 例,但心态却具有某种代表性。

    “每当受到打击时,我就对自己说,‘我的选择也许又错了,我不适合这个行业。我必 须调整,否则我会荒废了自己。’于是,又匆匆忙忙地跳到另外一个行业。但是至今我都无 法确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当“试错”成为一种心理惯性时,就很难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了,相反,却会成为一个自我逃避的借口。

    在手工作坊时代,男孩一旦拜师学艺,就可能终身从事某一行业,无从选择。现代流行 的观点认为,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职业经验。但是这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盲目选择。人力 资源管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调整7次职业都是可以接受的,超过这个限度会对职业生 涯造成不利的影响。

    尽管职业的发展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通 过频繁转换职业来获得。“试错”不过是获得职业经验的一种方式,而且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才有意义:

    ——每次选择都必须指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如南辕北辙,再多的选择都是徒劳无功的。

    ——“试错”的意义在于我们永远无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因此必须从错误中获得经验

    ——“试错”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容易获得成功。

 

 

第七节 困境三:核心能力

 

    毫无疑问,职业的发展对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既是广度 的,也是深度的。

    梭罗说过:“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就要看他主动把事情弄清楚的程度。如果我们走进10 00家航海罗盘制造工厂,我们都会看到罗盘指针在被磁化之前所指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但是 指针被磁石磁化具有特殊属性之后,它们就会永远指向北方——忠实于两极了。因此,一

人不会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除非他能够树立一个精通业务的方向,渊博的知识才可能对 其发展大有裨益。”

    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识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你至少必须在某些事情上知道得比别人多。 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一直到你比你的同行知道得更多,做得比别人好。然后,借着经 常练习和不歇的好奇心,强化你的专业领导地位。如果你不能比别人知道很多,就无法领先

    这就是所谓“核心能力”,它通常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的竞争状态,但是我认为他应用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上也很贴切。如果我们在职业选择上游移不定,就无法积累某个领域的核 心知识和经验,就无法在个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却成就斐然。

    趋向专业化,是全世界的生活通则。而在生物界里,每一个物种寻找新的生态位置并发 展新特征,是生命本身的演化方式。没有核心能力的小公司将会无法生存;没有核心竞争能 力的个人,注定一辈子拿死薪水。

    核心能力能够让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使自己变得不可取代。但是取得这种能力需要一 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些人刚刚积累了一些职业经验和社会资源,经受一点诱惑或者一点点挫折就转换门庭 ,结果将自己长时间积累的全部资源弃之不用,核心能力自然无法形成。

    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几乎都在好几个行业中艰苦地奋斗过,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集中在一 个方向上,这就足以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认识一位机械师,他尝试着发明一种新的发动机,但是,在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 时候,他却跳槽到了另外一个行业,于是在完全可以获得精通的技术的情况下与成功失之交 臂。这个世界上充斥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人。他们都止步于成功的大门之外。他们 的勇气在成为行业的专家之前就已经耗尽了。

    请注意那种知名的天赋——多才多艺。许多人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一开始 就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无所不通”像一团鬼火,迷惑了无 数有前途、有思想的年轻人,让他们一事无成。如果企图掌握好几十门职业技能,你就不会 精通任何一门。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万事通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有机会施展,但是现如今已经一文 不值了。”

posted on 2008-09-04 02:29  开(^_^)心  阅读(29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