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价值观?

来这里已经两个星期了,努力适应加拿大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发生了几件很有意思的小事,却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少数人的权利
在国际交流中心的orientation中,有一个环节叫game night,有hockey,frisbee,soccer等,根据大家的意愿自由组合。hockey是加拿大人非常热衷的运动,但在我们这些国际交流学生中却应者甚少,可能不熟悉规则吧,只有两三个男生表示想玩hockey。而hockey是一项团体运动,两三个人根本玩不起来,负责人正由于是否把它给取消,国际交流中心的老师却说:“既然有两三个人想玩,就让他们玩吧,我想不出任何理由来拒绝他们。”于是,小猫两三只,兴兴奋奋地玩起不成样的hockey。

后来,我们又组织去sand bank野餐,按照规定是要自带午餐的,但不少同学都指望能就地解决。在路上,领队问我们是否要在小镇上停一下买点东西吃,由于车程的延误且自备了午餐,不少人都希望直接向海滩进发,但没有带午餐的同学却希望能先停一停。于是,领队问:“谁希望在小镇停一下?”又是小猫两三只举了手,我也没有带午餐,所以非常希望能在小镇停一下,但看这个趋势,大多数人希望直接进发,所以就害羞地没有举手。正按着中国“少数服从多数”的惯常思维准备饿肚子的时候,领队却说:“既然有人希望停下来,那么我们就听一会儿吧,不过只停半小时。”

突然意识到一种西方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在不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少数服从多数”。尊重少数人的权利,这一观点似乎在这里是深入人心的,将在国会大厦看到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to allow the majority to conduct busin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the minority to be heard”(保障大多数人安宁有序地生活,也要听到了少数人的声音),这句话被刻在ottwa国会大厦的墙上,提醒一个speaker的责任。(注:speaker类似白宫的发言人,呵呵)

(二)我的选择
最近,参加了法学院的orientation,认识了很多法学院的freshman,大家听到我来自中国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我是交流学生后,不少人下意思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queen’s?”这个问题真有点令我哭笑不得,如此渴望出国交流的我,在经历了数次挫折和失败后,终于在最后一刻搭上了去加拿大的飞机,我想即使不是queen's,任何一个大学都会让我趋之若骛的,(当然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queens,尤其是queen's law的reputation是很高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通常的回答是:“I'm appointed by my home institution”(我是被复旦派到这儿来的。)这无疑是一个古怪的回答,这一点从哪些学生的眼里就可以看到。但细细想想,“你为什么选择queen's?”倒是体现了西方人最简单的价值观:一个成年人应当自主自由地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反观我们这些中国的孩子(我无意批评中国学生或价值观的不好),但有几个人是真正将“复旦”作为自己的选择?有几个人是从内心认为复旦是最适合他们的学校,是“选择了复旦”呢?不少人只是因为认为“他们的成绩可以进复旦,而成绩好的人就应该进复旦”,这种似事而非的逻辑恐怕在西方人眼里有些可笑吧!更有不少人,高考填志愿的身杀大权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又有几个人想过:大学,其实是自己的选择。而高考制度的“同意调剂”就更是可笑的,它不是让有兴趣的人进他们想进的系,而只是操纵那些最高分的孩子进入最热门的系,而剩下的那些人不得不进入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哲学、教育学”。这正确吗?这体现了我们自主的选择了吗?

“你为什么选择queen's?”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self consciousness(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与之伴随而来的必然是西方人认真对待选择的权利。而我们的东方文化则教会我们“服从”和“审时度势”,与之伴随的也必然是“自我意识”的淡漠和草率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每次的选举都只是“形式主义”了。

(三)你可以改变世界
什么是我的成功观?一度我浮浅地认为:“能出国,能赚大钱”就是成功,并把一切崇高的理想斥之为“不符合实际的乌托邦主义”。但在听了一个外国人的演说后,哪些“正确”的价值观开始有些动摇了。那个外国人说:“在座queen's的学生们,你们不少人将来可能成为议员、科学家或其他伟大的人物,到了那时你们不要忘记,你们可以并应该改变世界”。接着,他讲述了他在非洲从事艾滋病志愿者的经历,给我们看了不少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非洲孩子,他为我们讲述看到mother teresa的情景。他问mother teresa:是怎样年复一年地救济哪些难民而不感到厌倦呢?要知道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琐碎,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生活啊!mother teresa说:“there is noting little in this world and we should do every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effort. We can change the world!”是啊,只有我们每个人有改变世界的冲动并为之做出一些事,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能如此幸福地生存在这个世界,就应该感谢上天的恩赐并且回报这个社会,我们都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一点东西,这样我们才不虚此行。在我们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都会问自己“what family legacy I have left to my children?”(我们为我们子孙留下了什么),如果你想到你曾经做的一些事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必你一定会更幸福、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曾经一度被我忽视,但在遥远的异国,它竟如此鲜明地映入我的心里。这里没有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人道主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实在让我动容!


posted on 2004-09-13 10:51  jurislee  阅读(2941)  评论(7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