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2 简介及https原理

 

注:以下内容节选自《高性能浏览器网络》(出版社:O'Reilly,作者:Ilya Grigorik)。 要了解完整版本和相关内容,请访问 hpbn.co

HTTP/2 可以让我们的应用更快、更简单、更稳定 - 这几词凑到一块是很罕见的!HTTP/2 将很多以前我们在应用中针对 HTTP/1.1 想出来的“歪招儿”一笔勾销,把解决那些问题的方案内置在了传输层中。 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进一步优化应用和提升性能提供了全新的机会!

HTTP/2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支持完整的请求与响应复用来减少延迟,通过有效压缩 HTTP 标头字段将协议开销降至最低,同时增加对请求优先级和服务器推送的支持。 为达成这些目标,HTTP/2 还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其他协议层面的辅助实现,例如新的流控制、错误处理和升级机制。上述几种机制虽然不是全部,但却是最重要的,每一位网络开发者都应该理解并在自己的应用中加以利用。

HTTP/2 没有改动 HTTP 的应用语义。 HTTP 方法、状态代码、URI 和标头字段等核心概念一如往常。 不过,HTTP/2 修改了数据格式化(分帧)以及在客户端与服务器间传输的方式。这两点统帅全局,通过新的分帧层向我们的应用隐藏了所有复杂性。 因此,所有现有的应用都可以不必修改而在新协议下运行。

为什么不是 HTTP/1.2?

为了实现 HTTP 工作组设定的性能目标,HTTP/2 引入了一个新的二进制分帧层,该层无法与之前的 HTTP/1.x 服务器和客户端向后兼容,因此协议的主版本提升到 HTTP/2。

即便如此,除非您在实现网络服务器(或自定义客户端),需要使用原始的 TCP 套接字,否则您很可能注意不到任何区别:所有新的低级分帧由客户端和服务器为您执行。 可观察到的唯一区别将是性能的提升和请求优先级、流控制与服务器推送等新功能的出现。

SPDY 与 HTTP/2 简史

SPDY 是 Google 开发的一个实验性协议,于 2009 年年中发布,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解决 HTTP/1.1 中广为人知的一些性能限制来减少网页的加载延迟。具体来说,这个项目设定的目标如下:

  • 页面加载时间 (PLT) 减少 50%。
  • 无需网站作者修改任何内容。
  • 将部署复杂性降至最低,无需变更网络基础设施。
  • 与开源社区合作开发此新协议。
  • 收集真实性能数据,验证实验性协议是否有效。

注:为了达到减少 50% 页面加载时间的目标,SPDY 引入一个新的二进制分帧层,以实现请求和响应复用、优先级和标头压缩,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底层 TCP 连接;请参阅延迟是性能瓶颈

首次发布后不久,Google 的两位软件工程师 Mike Belshe 和 Roberto Peon 就分享了他们对这个新实验性 SPDY 协议的实现结果、文档和源代码:

目前为止,我们只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过 SPDY。 最初的成果 很激动人心:通过模拟的家庭网络 连接下载了 25 个最流行的网站之后,我们发现性能的提升特别明显,页面 加载速度最高加快了 55%。 (Chromium 博客)

到了 2012 年,这个新的实验性协议得到 Chrome、Firefox 和 Opera 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型网站(如 Google、Twitter、Facebook)和小型网站开始在其基础设施内部署 SPDY。 事实上,在被行业越来越多的采用之后,SPDY 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标准的条件。

观察到这一趋势后,HTTP 工作组 (HTTP-WG) 将这一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吸取 SPDY 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官方“HTTP/2”标准。 在拟定宣言草案、向社会征集 HTTP/2 建议并经过内部讨论之后,HTTP-WG 决定将 SPDY 规范作为新 HTTP/2 协议的基础。

在接下来几年中,SPDY 和 HTTP/2 继续共同演化,其中 SPDY 作为实验性分支,用于为 HTTP/2 标准测试新功能和建议。 理论不一定适合实践(反之亦然),SPDY 提供一个测试和评估路线,可以对要纳入 HTTP/2 标准中的每条建议进行测试和评估。 最终,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年,期间产生了十余个中间草案:

  • 2012 年 3 月:征集 HTTP/2 建议
  • 2012 年 11 月:第一个 HTTP/2 草案(基于 SPDY)
  • 2014 年 8 月:HTTP/2 草案 17 和 HPACK 草案 12 发布
  • 2014 年 8 月:工作组最后一次征集 HTTP/2 建议
  • 2015 年 2 月:IESG 批准 HTTP/2 和 HPACK 草案
  • 2015 年 5 月:RFC 7540 (HTTP/2) 和 RFC 7541 (HPACK) 发布

2015 年初,IESG 审阅了新的 HTTP/2 标准并批准发布。 之后不久,Google Chrome 团队公布了他们为 TLS 弃用 SPDY 和 NPN 扩展的时间表:

与 HTTP/1.1 相比,HTTP/2 的主要变化在于性能提升。 > 一些主要功能(例如复用、标头压缩、优先级和协议协商)演化自之前开放但不标准的协议 (SPDY)。 Chrome 自 Chrome 6 开始就支持 SPDY,但由于大部分优点都集中在 HTTP/2 中,是时候向 SPDY 说再见了。 我们计划于 2016 年初停止对 SPDY 的支持,还会停止对 TLS 的 NPN 扩展的支持,转而在 Chrome 中使用 ALPN。

强烈建议服务器开发者迁移到 HTTP/2 和 ALPN。 我们很高兴参与到最终催生了 HTTP/2 的开放式标准的制定过程,并且考虑到整个行业在标准化和实现过程中的参与热情,我们希望对这一标准的采纳越来越多。 (Chromium> 博客)

SPDY 与 HTTP/2 的共同演化让服务器、浏览器和网站开发者可以在新协议制定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 因此,HTTP/2 标准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最好并经过大量测试的标准之一。 到 HTTP/2 被 IESG 批准时,已经有很多经过完全测试并且可以立即投入生产的客户端与服务器。 事实上,在最终协议被批准的几周后,由于多款热门浏览器(和许多网站)都部署了完整的 HTTP/2 支持,大量用户都体会到了新协议的好处。

设计和技术目标

早期版本的 HTTP 协议的设计初衷主要是实现要简单: HTTP/0.9 只用一行协议就启动了万维网;HTTP/1.0 则是对流行的 HTTP/0.9 扩展的一个正式说明;HTTP 1.1 则是 IETF 的一份官方标准;请参阅 HTTP 简史。 因此,HTTP/0.9-1.x 实现了其目的:HTTP 是应用最广泛、采用最多的一个互联网应用协议。

然而,实现简单是以牺牲应用性能为代价的: HTTP/1.x 客户端需要使用多个连接才能实现并发和缩短延迟;HTTP/1.x 不会压缩请求和响应标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网络流量;HTTP/1.x 不支持有效的资源优先级,致使底层 TCP 连接的利用率低下;等等。

这些限制并不是致命的,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范围、复杂性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大,它们对网络开发者和用户都造成了巨大负担,而这正是 HTTP/2 要致力于解决的:

HTTP/2 通过支持标头字段压缩和在同一连接上 进行多个并发交换,让应用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减少 感知的延迟时间。具体来说,它可以对同一连接上的请求和响应消息进行交错 发送并为 HTTP 标头字段使用 有效编码。 > HTTP/2 还允许为请求设置优先级,让更重要的请求更快速地完成,从而进一步 提升性能。

出台的协议更有利于网络,因为与 HTTP/1.x 相比,可以使用更少的 TCP 连接。 > 这意味着与其他流的竞争减小,并且连接的持续时间变长,这些特性反过来提高 了可用网络容量的利用率。 最后,HTTP/2 还可以通过使用二进制消息分帧对消息进行更高效 的处理。 (超文本传输协议版本 2,草案 17)

需要注意的是,HTTP/2 仍是对之前 HTTP 标准的扩展,而非替代。 HTTP 的应用语义不变,提供的功能不变,HTTP 方法、状态代码、URI 和标头字段等这些核心概念也不变。 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不在 HTTP/2 考虑之列。 虽然高级 API 保持不变,仍有必要了解低级变更如何解决了之前协议的性能限制。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二进制分帧层及其功能。

二进制分帧层

HTTP/2 所有性能增强的核心在于新的二进制分帧层,它定义了如何封装 HTTP 消息并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

HTTP/2 二进制分帧层

这里所谓的“层”,指的是位于套接字接口与应用可见的高级 HTTP API 之间一个经过优化的新编码机制:HTTP 的语义(包括各种动词、方法、标头)都不受影响,不同的是传输期间对它们的编码方式变了。 HTTP/1.x 协议以换行符作为纯文本的分隔符,而 HTTP/2 将所有传输的信息分割为更小的消息和帧,并采用二进制格式对它们编码。

这样一来,客户端和服务器为了相互理解,都必须使用新的二进制编码机制:HTTP/1.x 客户端无法理解只支持 HTTP/2 的服务器,反之亦然。 不过不要紧,现有的应用不必担心这些变化,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会替我们完成必要的分帧工作。

数据流、消息和帧

新的二进制分帧机制改变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的方式。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了解 HTTP/2 的三个概念:

  • 数据流:已建立的连接内的双向字节流,可以承载一条或多条消息。
  • 消息:与逻辑请求或响应消息对应的完整的一系列帧。
  • :HTTP/2 通信的最小单位,每个帧都包含帧头,至少也会标识出当前帧所属的数据流。

这些概念的关系总结如下:

  • 所有通信都在一个 TCP 连接上完成,此连接可以承载任意数量的双向数据流。
  • 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和可选的优先级信息,用于承载双向消息。
  • 每条消息都是一条逻辑 HTTP 消息(例如请求或响应),包含一个或多个帧。
  • 帧是最小的通信单位,承载着特定类型的数据,例如 HTTP 标头、消息负载等等。 来自不同数据流的帧可以交错发送,然后再根据每个帧头的数据流标识符重新组装。

HTTP/2 数据流、消息和帧

简言之,HTTP/2 将 HTTP 协议通信分解为二进制编码帧的交换,这些帧对应着特定数据流中的消息。所有这些都在一个 TCP 连接内复用。 这是 HTTP/2 协议所有其他功能和性能优化的基础。

请求与响应复用

在 HTTP/1.x 中,如果客户端要想发起多个并行请求以提升性能,则必须使用多个 TCP 连接(请参阅使用多个 TCP 连接)。 这是 HTTP/1.x 交付模型的直接结果,该模型可以保证每个连接每次只交付一个响应(响应排队)。 更糟糕的是,这种模型也会导致队首阻塞,从而造成底层 TCP 连接的效率低下。

HTTP/2 中新的二进制分帧层突破了这些限制,实现了完整的请求和响应复用: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将 HTTP 消息分解为互不依赖的帧,然后交错发送,最后再在另一端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

一个共享连接内的 HTTP/2 请求和响应复用

快照捕捉了同一个连接内并行的多个数据流。 客户端正在向服务器传输一个 DATA 帧(数据流 5),与此同时,服务器正向客户端交错发送数据流 1 和数据流 3 的一系列帧。因此,一个连接上同时有三个并行数据流。

将 HTTP 消息分解为独立的帧,交错发送,然后在另一端重新组装是 HTTP 2 最重要的一项增强。事实上,这个机制会在整个网络技术栈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让我们可以:

  • 并行交错地发送多个请求,请求之间互不影响。
  • 并行交错地发送多个响应,响应之间互不干扰。
  • 使用一个连接并行发送多个请求和响应。
  • 不必再为绕过 HTTP/1.x 限制而做很多工作(请参阅针对 HTTP/1.x 进行优化,例如级联文件、image sprites 和域名分片。
  • 消除不必要的延迟和提高现有网络容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页面加载时间。
  • 等等…

HTTP/2 中的新二进制分帧层解决了 HTTP/1.x 中存在的队首阻塞问题,也消除了并行处理和发送请求及响应时对多个连接的依赖。 结果,应用速度更快、开发更简单、部署成本更低。

数据流优先级

将 HTTP 消息分解为很多独立的帧之后,我们就可以复用多个数据流中的帧,客户端和服务器交错发送和传输这些帧的顺序就成为关键的性能决定因素。 为了做到这一点,HTTP/2 标准允许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关联的权重和依赖关系:

  • 可以向每个数据流分配一个介于 1 至 256 之间的整数。
  • 每个数据流与其他数据流之间可以存在显式依赖关系。

数据流依赖关系和权重的组合让客户端可以构建和传递“优先级树”,表明它倾向于如何接收响应。 反过来,服务器可以使用此信息通过控制 CPU、内存和其他资源的分配设定数据流处理的优先级,在资源数据可用之后,带宽分配可以确保将高优先级响应以最优方式传输至客户端。

HTTP/2 数据流依赖关系和权重

HTTP/2 内的数据流依赖关系通过将另一个数据流的唯一标识符作为父项引用进行声明;如果忽略标识符,相应数据流将依赖于“根数据流”。 声明数据流依赖关系指出,应尽可能先向父数据流分配资源,然后再向其依赖项分配资源。 换句话说,“请先处理和传输响应 D,然后再处理和传输响应 C”。

共享相同父项的数据流(即,同级数据流)应按其权重比例分配资源。 例如,如果数据流 A 的权重为 12,其同级数据流 B 的权重为 4,那么要确定每个数据流应接收的资源比例,请执行以下操作:

  1. 将所有权重求和:4 + 12 = 16
  2. 将每个数据流权重除以总权重:A = 12/16, B = 4/16

因此,数据流 A 应获得四分之三的可用资源,数据流 B 应获得四分之一的可用资源;数据流 B 获得的资源是数据流 A 所获资源的三分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上图中的其他几个操作示例。 从左到右依次为:

  1. 数据流 A 和数据流 B 都没有指定父依赖项,依赖于显式“根数据流”;A 的权重为 12,B 的权重为 4。因此,根据比例权重:数据流 B 获得的资源是 A 所获资源的三分之一。
  2. 数据流 D 依赖于根数据流;C 依赖于 D。 因此,D 应先于 C 获得完整资源分配。 权重不重要,因为 C 的依赖关系拥有更高的优先级。
  3. 数据流 D 应先于 C 获得完整资源分配;C 应先于 A 和 B 获得完整资源分配;数据流 B 获得的资源是 A 所获资源的三分之一。
  4. 数据流 D 应先于 E 和 C 获得完整资源分配;E 和 C 应先于 A 和 B 获得相同的资源分配;A 和 B 应基于其权重获得比例分配。

如上面的示例所示,数据流依赖关系和权重的组合明确表达了资源优先级,这是一种用于提升浏览性能的关键功能,网络中拥有多种资源类型,它们的依赖关系和权重各不相同。 不仅如此,HTTP/2 协议还允许客户端随时更新这些优先级,进一步优化了浏览器性能。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根据用户互动和其他信号更改依赖关系和重新分配权重。

注:数据流依赖关系和权重表示传输优先级,而不是要求,因此不能保证特定的处理或传输顺序。 即,客户端无法强制服务器通过数据流优先级以特定顺序处理数据流。 尽管这看起来违反直觉,但却是一种必要行为。 我们不希望在优先级较高的资源受到阻止时,还阻止服务器处理优先级较低的资源。

每个来源一个连接

有了新的分帧机制后,HTTP/2 不再依赖多个 TCP 连接去并行复用数据流;每个数据流都拆分成很多帧,而这些帧可以交错,还可以分别设定优先级。 因此,所有 HTTP/2 连接都是永久的,而且仅需要每个来源一个连接,随之带来诸多性能优势。

SPDY 和 HTTP/2 的杀手级功能是,可以在一个拥塞受到良好控制的通道上任意进行复用。 这一功能的重要性和良好运行状况让我吃惊。 我喜欢的一个非常不错的指标是连接拆分,这些拆分仅承载一个 HTTP 事务(并因此让该事务承担所有开销)。 对于 HTTP/1,我们 74% 的活动连接仅承载一个事务 - 永久连接并不如我们所有人希望的那般有用。 但是在 HTTP/2 中,这一比例锐减至 25%。 这是在减少开销方面获得的巨大成效。 (HTTP/2 登陆 Firefox,Patrick McManus)

大多数 HTTP 传输都是短暂且急促的,而 TCP 则针对长时间的批量数据传输进行了优化。 通过重用相同的连接,HTTP/2 既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每个 TCP 连接,也可以显著降低整体协议开销。 不仅如此,使用更少的连接还可以减少占用的内存和处理空间,也可以缩短完整连接路径(即,客户端、可信中介和源服务器之间的路径) 这降低了整体运行成本并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和容量。 因此,迁移到 HTTP/2 不仅可以减少网络延迟,还有助于提高通量和降低运行成本。

注:连接数量减少对提升 HTTPS 部署的性能来说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功能:可以减少开销较大的 TLS 连接数、提升会话重用率,以及从整体上减少所需的客户端和服务器资源。

流控制

流控制是一种阻止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大量数据的机制,以免超出后者的需求或处理能力:发送方可能非常繁忙、处于较高的负载之下,也可能仅仅希望为特定数据流分配固定量的资源。 例如,客户端可能请求了一个具有较高优先级的大型视频流,但是用户已经暂停视频,客户端现在希望暂停或限制从服务器的传输,以免提取和缓冲不必要的数据。 再比如,一个代理服务器可能具有较快的下游连接和较慢的上游连接,并且也希望调节下游连接传输数据的速度以匹配上游连接的速度来控制其资源利用率;等等。

上述要求会让您想到 TCP 流控制吗?您应当想到这一点;因为问题基本相同(请参阅流控制)。 不过,由于 HTTP/2 数据流在一个 TCP 连接内复用,TCP 流控制既不够精细,也无法提供必要的应用级 API 来调节各个数据流的传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HTTP/2 提供了一组简单的构建块,这些构建块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实现其自己的数据流和连接级流控制:

  • 流控制具有方向性。 每个接收方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为每个数据流和整个连接设置任意的窗口大小。
  • 流控制基于信用。 每个接收方都可以公布其初始连接和数据流流控制窗口(以字节为单位),每当发送方发出 DATA 帧时都会减小,在接收方发出 WINDOW_UPDATE 帧时增大。
  • 流控制无法停用。 建立 HTTP/2 连接后,客户端将与服务器交换 SETTINGS 帧,这会在两个方向上设置流控制窗口。 流控制窗口的默认值设为 65,535 字节,但是接收方可以设置一个较大的最大窗口大小(2^31-1 字节),并在接收到任意数据时通过发送 WINDOW_UPDATE 帧来维持这一大小。
  • 流控制为逐跃点控制,而非端到端控制。 即,可信中介可以使用它来控制资源使用,以及基于自身条件和启发式算法实现资源分配机制。

HTTP/2 未指定任何特定算法来实现流控制。 不过,它提供了简单的构建块并推迟了客户端和服务器实现,可以实现自定义策略来调节资源使用和分配,以及实现新传输能力,同时提升网页应用的实际性能和感知性能(请参阅速度、性能和人类感知)。

例如,应用层流控制允许浏览器仅提取一部分特定资源,通过将数据流流控制窗口减小为零来暂停提取,稍后再行恢复。 换句话说,它允许浏览器提取图像预览或首次扫描结果,进行显示并允许其他高优先级提取继续,然后在更关键的资源完成加载后恢复提取。

服务器推送

HTTP/2 新增的另一个强大的新功能是,服务器可以对一个客户端请求发送多个响应。 换句话说,除了对最初请求的响应外,服务器还可以向客户端推送额外资源(图 12-5),而无需客户端明确地请求。

服务器为推送资源发起新数据流 (promise)

注:HTTP/2 打破了严格的请求-响应语义,支持一对多和服务器发起的推送工作流,在浏览器内外开启了全新的互动可能性。 这是一项使能功能,对我们思考协议、协议用途和使用方式具有重要的长期影响。

为什么在浏览器中需要一种此类机制呢?一个典型的网络应用包含多种资源,客户端需要检查服务器提供的文档才能逐个找到它们。 那为什么不让服务器提前推送这些资源,从而减少额外的延迟时间呢? 服务器已经知道客户端下一步要请求什么资源,这时候服务器推送即可派上用场。

事实上,如果您在网页中内联过 CSS、JavaScript,或者通过数据 URI 内联过其他资产(请参阅资源内联),那么您就已经亲身体验过服务器推送了。 对于将资源手动内联到文档中的过程,我们实际上是在将资源推送给客户端,而不是等待客户端请求。 使用 HTTP/2,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相同结果,还会获得其他性能优势。 推送资源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 由客户端缓存
  • 在不同页面之间重用
  • 与其他资源一起复用
  • 由服务器设定优先级
  • 被客户端拒绝

PUSH_PROMISE 101

所有服务器推送数据流都由 PUSH_PROMISE 帧发起,表明了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所述资源的意图,并且需要先于请求推送资源的响应数据传输。 这种传输顺序非常重要:客户端需要了解服务器打算推送哪些资源,以免为这些资源创建重复请求。 满足此要求的最简单策略是先于父响应(即,DATA 帧)发送所有 PUSH_PROMISE 帧,其中包含所承诺资源的 HTTP 标头。

在客户端接收到 PUSH_PROMISE 帧后,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拒绝数据流(通过 RST_STREAM 帧)。 (例如,如果资源已经位于缓存中,便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是一个相对于 HTTP/1.x 的重要提升。 相比之下,使用资源内联(一种受欢迎的 HTTP/1.x“优化”)等同于“强制推送”:客户端无法选择拒绝、取消或单独处理内联的资源。

使用 HTTP/2,客户端仍然完全掌控服务器推送的使用方式。 客户端可以限制并行推送的数据流数量;调整初始的流控制窗口以控制在数据流首次打开时推送的数据量;或完全停用服务器推送。 这些优先级在 HTTP/2 连接开始时通过 SETTINGS 帧传输,可能随时更新。

推送的每个资源都是一个数据流,与内嵌资源不同,客户端可以对推送的资源逐一复用、设定优先级和处理。 浏览器强制执行的唯一安全限制是,推送的资源必须符合原点相同这一政策:服务器对所提供内容必须具有权威性。

标头压缩

每个 HTTP 传输都承载一组标头,这些标头说明了传输的资源及其属性。 在 HTTP/1.x 中,此元数据始终以纯文本形式,通常会给每个传输增加 500–800 字节的开销。如果使用 HTTP Cookie,增加的开销有时会达到上千字节。 (请参阅测量和控制协议开销。) 为了减少此开销和提升性能,HTTP/2 使用 HPACK 压缩格式压缩请求和响应标头元数据,这种格式采用两种简单但是强大的技术:

  1. 这种格式支持通过静态霍夫曼代码对传输的标头字段进行编码,从而减小了各个传输的大小。
  2. 这种格式要求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和更新一个包含之前见过的标头字段的索引列表(换句话说,它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压缩上下文),此列表随后会用作参考,对之前传输的值进行有效编码。

利用霍夫曼编码,可以在传输时对各个值进行压缩,而利用之前传输值的索引列表,我们可以通过传输索引值的方式对重复值进行编码,索引值可用于有效查询和重构完整的标头键值对。

HPACK:HTTP/2 的标头压缩

作为一种进一步优化方式,HPACK 压缩上下文包含一个静态表和一个动态表:静态表在规范中定义,并提供了一个包含所有连接都可能使用的常用 HTTP 标头字段(例如,有效标头名称)的列表;动态表最初为空,将根据在特定连接内交换的值进行更新。 因此,为之前未见过的值采用静态 Huffman 编码,并替换每一侧静态表或动态表中已存在值的索引,可以减小每个请求的大小。

注:在 HTTP/2 中,请求和响应标头字段的定义保持不变,仅有一些微小的差异:所有标头字段名称均为小写,请求行现在拆分成各个 :method:scheme:authority 和 :path 伪标头字段。

HPACK 的安全性和性能

早期版本的 HTTP/2 和 SPDY 使用 zlib(带有一个自定义字典)压缩所有 HTTP 标头。 这种方式可以将所传输标头数据的大小减小 85% - 88%,显著减少了页面加载时间延迟:

在带宽较低的 DSL 链路中,上行链路速度仅有 375 Kbps,仅压缩请求标头就显著减少了特定网站(即,发出大量资源请求的网站)的页面加载时间。 我们发现,仅仅由于标头压缩,页面加载时间就减少了 45 - 1142 毫秒。 (SPDY 白皮书, chromium.org)

然而,2012 年夏天,出现了针对 TLS 和 SPDY 压缩算法的“犯罪”安全攻击,此攻击会导致会话被劫持。 于是,zlib 压缩算法被 HPACK 替代,后者经过专门设计,可以解决发现的安全问题、实现起来也更高效和简单,当然,可以对 HTTP 标头元数据进行良好压缩。

如需了解有关 HPACK 压缩算法的完整详情,请参阅 IETF HPACK - HTTP/2 的标头压缩

深入阅读:

 

 

Https 介绍

什么是Https

HTTPS(全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是以安全为目标的HTTP通道,简单讲是HTTP的安全版。即HTTP下加入SSL层,HTTPS的安全基础是SSL,因此加密的详细内容就需要SSL

Https的作用

内容加密建立一个信息安全通道,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身份认证确认网站的真实性

数据完整性防止内容被第三方冒充或者篡改

Https的劣势

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决定了它比http慢

需要进行非对称的加解密,且需要三次握手。首次连接比较慢点,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的优化。

出于安全考虑,浏览器不会在本地保存HTTPS缓存。实际上,只要在HTTP头中使用特定命令,HTTPS是可以缓存的。Firefox默认只在内存中缓存HTTPS。但是,只要头命令中有Cache-Control: Public,缓存就会被写到硬盘上。 IE只要http头允许就可以缓存https内容,缓存策略与是否使用HTTPS协议无关。

HTTPS和HTTP的区别

https协议需要到CA申请证书。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https 则是具有安全性的ssl加密传输协议。

http和https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80,后者是443。

http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HTTPS协议是由SSL+HTTP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协议安全。

http默认使用80端口,https默认使用443端口

下面就是https的整个架构,现在的https基本都使用TLS了,因为更加安全,所以下图中的SSL应该换为SSL/TLS。

 

 

下面就上图中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大概的介绍。

加解密相关知识

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也叫私钥加密)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算法。有时又叫传统密码算法,就是加密密钥能够从解密密钥中推算出来,同时解密密钥也可以从加密密钥中推算出来。而在大多数的对称算法中,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所以也称这种加密算法为秘密密钥算法或单密钥算法。

常见的对称加密有: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RC4、IDEA

 

非对称加密

与对称加密算法不同,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两个密钥:公开密钥(publickey)和私有密钥(privatekey);并且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成对出现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使用了不同的密钥,非对称加密也称为公钥加密,在密钥对中,其中一个密钥是对外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获取到,称为公钥,其中一个密钥是不公开的称为私钥。

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加密内容的长度有限制,不能超过公钥长度。比如现在常用的公钥长度是 2048 位,意味着待加密内容不能超过 256 个字节。

摘要算法

数字摘要是采用单项Hash函数将需要加密的明文“摘要”成一串固定长度(128位)的密文,这一串密文又称为数字指纹,它有固定的长度,而且不同的明文摘要成密文,其结果总是不同的,而同样的明文其摘要必定一致。“数字摘要“是https能确保数据完整性和防篡改的根本原因。

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技术就是对“非对称密钥加解密”和“数字摘要“两项技术的应用,它将摘要信息用发送者的私钥加密,与原文一起传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只有用发送者的公钥才能解密被加密的摘要信息,然后用HASH函数对收到的原文产生一个摘要信息,与解密的摘要信息对比。如果相同,则说明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否则说明信息被修改过,因此数字签名能够验证信息的完整性。

数字签名的过程如下:

明文 --> hash运算 --> 摘要 --> 私钥加密 --> 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有两种功效:

一、能确定消息确实是由发送方签名并发出来的,因为别人假冒不了发送方的签名。

二、数字签名能确定消息的完整性。

注意:

数字签名只能验证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本身是否加密不属于数字签名的控制范围

数字证书

为什么要有数字证书?

对于请求方来说,它怎么能确定它所得到的公钥一定是从目标主机那里发布的,而且没有被篡改过呢?亦或者请求的目标主机本本身就从事窃取用户信息的不正当行为呢?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值得信赖的第三方机构(一般是由政府审核并授权的机构)来统一对外发放主机机构的公钥,只要请求方这种机构获取公钥,就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发生。

数字证书的颁发过程

用户首先产生自己的密钥对,并将公共密钥及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传送给认证中心。认证中心在核实身份后,将执行一些必要的步骤,以确信请求确实由用户发送而来,然后,认证中心将发给用户一个数字证书,该证书内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他的公钥信息,同时还附有认证中心的签名信息(根证书私钥签名)。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字证书进行相关的各种活动。数字证书由独立的证书发行机构发布,数字证书各不相同,每种证书可提供不同级别的可信度。

证书包含哪些内容

证书颁发机构的名称

证书本身的数字签名

证书持有者公钥

证书签名用到的Hash算法

验证证书的有效性

浏览器默认都会内置CA根证书,其中根证书包含了CA的公钥

证书颁发的机构是伪造的:浏览器不认识,直接认为是危险证书

证书颁发的机构是确实存在的,于是根据CA名,找到对应内置的CA根证书、CA的公钥。用CA的公钥,对伪造的证书的摘要进行解密,发现解不了,认为是危险证书。

对于篡改的证书,使用CA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摘要A,然后再根据签名的Hash算法计算出证书的摘要B,对比A与B,若相等则正常,若不相等则是被篡改过的。

证书可在其过期前被吊销,通常情况是该证书的私钥已经失密。较新的浏览器如Chrome、Firefox、Opera和Internet Explorer都实现了在线证书状态协议(OCSP)以排除这种情形:浏览器将网站提供的证书的序列号通过OCSP发送给证书颁发机构,后者会告诉浏览器证书是否还是有效的。

1、2点是对伪造证书进行的,3是对于篡改后的证书验证,4是对于过期失效的验证。

SSL 与 TLS

SSL (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层)

SSL为Netscape所研发,用以保障在Internet上数据传输之安全,利用数据加密(Encryption)技术,可确保数据在网络上之传输过程中不会被截取,当前为3.0版本。

SSL协议可分为两层: SSL记录协议(SSL Record Protocol):它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之上,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封装、压缩、加密等基本功能的支持。 SSL握手协议(SSL Handshake Protocol):它建立在SSL记录协议之上,用于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开始前,通讯双方进行身份认证、协商加密算法、交换加密密钥等。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协议)

用于两个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

TLS 1.0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nternet工程任务组)制定的一种新的协议,它建立在SSL 3.0协议规范之上,是SSL 3.0的后续版本,可以理解为SSL 3.1,它是写入了 RFC 的。该协议由两层组成: TLS 记录协议(TLS Record)和 TLS 握手协议(TLS Handshake)。较低的层为 TLS 记录协议,位于某个可靠的传输协议(例如 TCP)上面。

SSL/TLS协议作用:

认证用户和服务器,确保数据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

加密数据以防止数据中途被窃取;

维护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

TLS比SSL的优势

对于消息认证使用密钥散列法:TLS 使用“消息认证代码的密钥散列法”(HMAC),当记录在开放的网络(如因特网)上传送时,该代码确保记录不会被变更。SSLv3.0还提供键控消息认证,但HMAC比SSLv3.0使用的(消息认证代码)MAC 功能更安全。

增强的伪随机功能(PRF):PRF生成密钥数据。在TLS中,HMAC定义PRF。PRF使用两种散列算法保证其安全性。如果任一算法暴露了,只要第二种算法未暴露,则数据仍然是安全的。

改进的已完成消息验证:TLS和SSLv3.0都对两个端点提供已完成的消息,该消息认证交换的消息没有被变更。然而,TLS将此已完成消息基于PRF和HMAC值之上,这也比SSLv3.0更安全。

一致证书处理:与SSLv3.0不同,TLS试图指定必须在TLS之间实现交换的证书类型。

特定警报消息:TLS提供更多的特定和附加警报,以指示任一会话端点检测到的问题。TLS还对何时应该发送某些警报进行记录。

SSL、TLS的握手过程

SSL与TLS握手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下面会详细介绍每一步的具体内容:

 

 

客户端首次发出请求

由于客户端(如浏览器)对一些加解密算法的支持程度不一样,但是在TLS协议传输过程中必须使用同一套加解密算法才能保证数据能够正常的加解密。在TLS握手阶段,客户端首先要告知服务端,自己支持哪些加密算法,所以客户端需要将本地支持的加密套件(Cipher Suite)的列表传送给服务端。除此之外,客户端还要产生一个随机数,这个随机数一方面需要在客户端保存,另一方面需要传送给服务端,客户端的随机数需要跟服务端产生的随机数结合起来产生后面要讲到的 Master Secret 。

客户端需要提供如下信息:

支持的协议版本,比如TLS 1.0版

一个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支持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支持的压缩方法

服务端首次回应

服务端在接收到客户端的Client Hello之后,服务端需要确定加密协议的版本,以及加密的算法,然后也生成一个随机数,以及将自己的证书发送给客户端一并发送给客户端,这里的随机数是整个过程的第二个随机数。

服务端需要提供的信息:

协议的版本

加密的算法

随机数

服务器证书

客户端再次回应

客户端首先会对服务器下发的证书进行验证,验证通过之后,则会继续下面的操作,客户端再次产生一个随机数(第三个随机数),然后使用服务器证书中的公钥进行加密,以及放一个ChangeCipherSpec消息即编码改变的消息,还有整个前面所有消息的hash值,进行服务器验证,然后用新秘钥加密一段数据一并发送到服务器,确保正式通信前无误。

客户端使用前面的两个随机数以及刚刚新生成的新随机数,使用与服务器确定的加密算法,生成一个Session Secret。

ChangeCipherSpec

ChangeCipherSpec是一个独立的协议,体现在数据包中就是一个字节的数据,用于告知服务端,客户端已经切换到之前协商好的加密套件(Cipher Suite)的状态,准备使用之前协商好的加密套件加密数据并传输了。

服务器再次响应

服务端在接收到客户端传过来的第三个随机数的 加密数据之后,使用私钥对这段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并对数据进行验证,也会使用跟客户端同样的方式生成秘钥,一切准备好之后,也会给客户端发送一个 ChangeCipherSpec,告知客户端已经切换到协商过的加密套件状态,准备使用加密套件和 Session Secret加密数据了。之后,服务端也会使用 Session Secret 加密一段 Finish 消息发送给客户端,以验证之前通过握手建立起来的加解密通道是否成功。

后续客户端与服务器间通信

确定秘钥之后,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就会通过商定的秘钥加密消息了,进行通讯了。整个握手过程也就基本完成了。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

SSL协议在握手阶段使用的是非对称加密,在传输阶段使用的是对称加密,也就是说在SSL上传送的数据是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的!因为非对称加密的速度缓慢,耗费资源。其实当客户端和主机使用非对称加密方式建立连接后,客户端和主机已经决定好了在传输过程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和关键的对称加密密钥,由于这个过程本身是安全可靠的,也即对称加密密钥是不可能被窃取盗用的,因此,保证了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对称加密也是安全可靠的,因为除了客户端和主机之外,不可能有第三方窃取并解密出对称加密密钥!如果有人窃听通信,他可以知道双方选择的加密方法,以及三个随机数中的两个。整个通话的安全,只取决于第三个随机数(Premaster secret)能不能被破解。

其他补充

对于非常重要的保密数据,服务端还需要对客户端进行验证,以保证数据传送给了安全的合法的客户端。服务端可以向客户端发出 Cerficate Request 消息,要求客户端发送证书对客户端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比如,金融机构往往只允许认证客户连入自己的网络,就会向正式客户提供USB密钥,里面就包含了一张客户端证书。

PreMaster secret前两个字节是TLS的版本号,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用来核对握手数据的版本号,因为在Client Hello阶段,客户端会发送一份加密套件列表和当前支持的SSL/TLS的版本号给服务端,而且是使用明文传送的,如果握手的数据包被破解之后,攻击者很有可能串改数据包,选择一个安全性较低的加密套件和版本给服务端,从而对数据进行破解。所以,服务端需要对密文中解密出来对的PreMaster版本号跟之前Client Hello阶段的版本号进行对比,如果版本号变低,则说明被串改,则立即停止发送任何消息。

session的恢复

有两种方法可以恢复原来的session:一种叫做session ID,另一种叫做session ticket。

session ID

session ID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每一次对话都有一个编号(session ID)。如果对话中断,下次重连的时候,只要客户端给出这个编号,且服务器有这个编号的记录,双方就可以重新使用已有的”对话密钥”,而不必重新生成一把。

session ID是目前所有浏览器都支持的方法,但是它的缺点在于session ID往往只保留在一台服务器上。所以,如果客户端的请求发到另一台服务器,就无法恢复对话

session ticket

客户端发送一个服务器在上一次对话中发送过来的session ticket。这个session ticket是加密的,只有服务器才能解密,其中包括本次对话的主要信息,比如对话密钥和加密方法。当服务器收到session ticket以后,解密后就不必重新生成对话密钥了。

目前只有Firefox和Chrome浏览器支持。

总结

https实际就是在TCP层与http层之间加入了SSL/TLS来为上层的安全保驾护航,主要用到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证书,等技术进行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数据加密传输,最终达到保证整个通信的安全性。

参考文章

数字证书的基础知识

HTTPS科普扫盲帖

和安全有关的那些事

OpenSSL 与 SSL 数字证书概念贴

基于OpenSSL自建CA和颁发SSL证书

聊聊HTTPS和SSL/TLS协议

SSL/TLS协议运行机制的概述

图解SSL/TLS协议

大型网站的 HTTPS 实践

SSL/TLS原理详解

扒一扒HTTPS网站的内幕

白话解释 OSI模型,TLS/SSL 及 HTTPS

OpenSSL HeartBleed漏洞原理漫画图解

 
 
 
posted @ 2019-09-06 10:14  Junsec  阅读(183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